“功能細分”更多只是傳播上的噱頭,借易pc的旋風和聲勢,廠商們真正的著眼點在于低價市場。
“很難說,華碩輕巧的易pc,不會刮起一陣超便攜電腦的旋風”——這句話是本刊07年11期的“事實與評論”《華碩易pc的蝴蝶效應》一文的導語,文章的結尾還提到:“易PC的真正意義在于,在華碩試水之后,市場的反應將決定于有多少廠家加入到這個超便攜電腦的戰爭中來……”
短短三個月后,預言似乎就已成真,易pc揮動翅膀,各大電腦廠商們聞風而動:神州電腦率先宣布將推出1999元筆記本電腦、萬利達制造的1999元筆記本正式出爐、聯想表示將推出200美元的低價電腦。英特爾更擬在亞洲投資10億美元專項資金,扶持低價超便攜電腦。英特爾興奮地宣稱:電腦將越來越像手機,按應用功能細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那么,易Pc真的開啟了按照功能細分,像賣手機一樣賣電腦的時代嗎?事實上,電腦市場的發展雖然表現出了手機市場的發展趨勢,但是電腦產品同手機產品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手機產品可以迅速地普及,從而逐漸實現“機子本身不值錢、賣的是功能和服務”這個趨勢,但是電腦產品在某種程度仍然受到硬件成本的制約和普及程度的影響,“按照價格和配置”“粗分”仍是主流。
這是因為,盡管在中國一線城市,電腦普及程度已經非常高,消費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需求“第二臺”甚至“第三臺”電腦的條件,但是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乃至鄉鎮市場,電腦仍然在普及階段,大部分消費者對于自己的第一臺電腦,更關注的是它的配置和價格,也就是“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用更長的時間”。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按功能細分”的電腦無疑是低性價比的——盡管它的實際價格可能要比大多數電腦的價格要低。
由此,賽迪顧問文芳認為,由于國內消費市場的復雜性,“像賣手機一樣賣電腦”在目前只能存在于國內的一部分市場,“按功能細分賣電腦”普及的過程會非常漫長。當然,“按配置和價格粗分”的結果只能是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廠商們必須找到差異化營銷的方法。
于是,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盡管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說,“按照價格和配置”“粗分”仍是主流,但在廠商們的宣傳概念中,已經越來越注重“功能上的差異性”,例如廠商推出的“學生機”、“商務機”、“情侶機”、“游戲機”,但是這些差異性的概念更側重于傳播上的差異化,而非真正產品的創新帶來的功能上的明顯區隔。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會經常發現,一臺電腦的購買者同廠商傳播的目標消費群發生了錯位——在購買電腦這種“奢侈品”上、消費者往往會撥開云霧看本質,專注于價格和配置上的挑選。
這也就不難解釋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盡管易Pc以“定位于消費者的第二臺或第三臺電腦”“按功能細分”的姿態強勢出現,一時間似乎跟風者眾多,如神州電腦、萬利達、甚至大牌廠商聯想、宏基都將推出價位更低的超便攜電腦,但這并不意味著廠商們真得要涉足“功能細分”的市場了,因為電腦廠商們真正需要的是概念和傳播上的差異化,易Pc的出現和廣告正好催生了“按功能細分”的概念。對他們來說“功能細分”更多只是傳播上的一個噱頭,借著易pc刮起的旋風和聲勢,這些廠商們的真正的著眼點在于低價Pc市場,因為以“配置夠好、價格夠低”為購買源動力的消費者,仍然很多。
責編:張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