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山
師: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動,讀給大家聽聽——“當代偉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間里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較課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處?思考這樣一改表達效果有怎樣的變化?
生:去掉了“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這個具體的時間。這是馬克思逝世的時刻,作者永遠不會忘卻,凝聚著作者的無限傷痛,沒有這一特定的時刻就無法表達作者的強烈感傷。
生: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刪去“最”,就削弱了馬克思的影響。把“停止思想了”改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應思想家,也不能表現馬克思一生不斷探索不停思考的特點。
生:刪去“還不到”,不能充分表達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的遺憾之情,“還不到兩分鐘”,流露出恩格斯對馬克思逝世的無限痛惜之情。
生:“逝世”不如“睡著了”。“睡著了”說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說出馬克思的逝世,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離去的安詳和無憾。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仔細,理解得很深刻。其實,課文中類似之處很多,現在請大家默讀全文,然后就自己體會最深刻的語句與同學交流。
(生自主閱讀)
生:“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這句話里的“空白”一詞,說明馬克思生前所做的工作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他的逝世導致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生:我找的是這段話:“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這段話中包含了幾層假設,逐層凸現馬克思的貢獻之多之大。
生:我覺得這一段很有意思:“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生投入地朗讀這段文字)
師:讀得很精彩!這一句乍看很平淡,不過就是一連串報刊名稱而已,你覺得該段有什么獨特之處呢?
生:我覺得恩格斯把許多報刊名并列在一起,主要是為了突出強調馬克思工作的繁忙和成果的豐碩。我從這一長串名稱中仿佛看到馬克思在編輯這些報紙時忙碌的身影。(不少學生點頭)
生:“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這句話里用了“無論……都……”的句式,并且一下就用了兩組,充分渲染了敵人對馬克思的厭惡和憎恨,可見馬克思在當時確實是“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
師:那么,面對敵人的誹謗詛咒,馬克思是怎樣表現的呢?
生: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師: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表現馬克思的態度?
生(眾):拂。
師:好,大家把這個“拂”字的意蘊讀出來。
(生紛紛誦讀)
生: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教師指導學生讀“輕輕”時重音強調,讀“拂”字時聲音較輕、語速稍快,讀出馬克思的“毫不在意”的效果)
(山東省北鎮中學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