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偉 王秋菊
一、“語言陌生化”效應
“陌生化”的概念是20世紀初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來的,后在文藝理論中廣泛運用。所謂“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藝術的目的是使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它必須設法延長。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文學語言的真諦是“陌生化”。“陌生化”不僅把文學分離出的日常語言變得新奇,同時,還將使文學從陳舊的傳統形式中脫穎而出。陌生化使讀者對于傳統形式已經麻痹的感覺重新恢復“可感覺性”,從而不斷有新的發現,延長其關注的時間和感受的難度,增加審美快感,并最終化習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作者創造性地使生活中人們熟知的事物或對象變形,使讀者從中獲得新鮮的藝術感受。
“語言陌生化”是對“普通語言有組織的違反”(羅曼·雅克步遜),是一種異乎尋常的組詞組句方式,是對事物的特殊描述、表達。簡而言之,“語言陌生化”就是語言的變異和創新。作者有意打破語法規則,違反生活常理,扭曲語言常態,給語言注入新鮮奇異的血液,使作品靈動起來,給讀者帶來新奇的感受。“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作者對客體的反常觀照,頓時給人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夏也荷過了∕秋也蟬過了”中“夏”與“荷”、“秋”與“蟬”的反常搭配,把時間的流逝變得如此有情趣,令人叫絕;“什么都很短,嘆息總是很長……”形象地向人們傳達了那一聲嘆息的彷徨和無奈。
我們所宣稱的高考作文言語陌生化,自然是套用了文藝理論的概念,但相比之下要簡單得多,要求也相對較低。我們認為,只要考生作文時,在言語運用上有所變化、有所創新,都可視為陌生化理論與技巧的運用。例如考生有意違反生活常理,打破語法規則,扭曲語言常態,使傳統的習見的言語發生變化,甚至發生強烈的變異,形成新的語言圖式,從而使閱卷教師產生陌生而新奇的感覺。
追求言語陌生化,對于高考作文來說是尤其重要的。眾所周知,高考寫作是數十萬人同寫一題,因此,“公共話語”“話語復制”“語言貧血” 的現象屢見不鮮。而高考作文閱卷中,閱卷者閱卷數量之大,時間之短,任務之重,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無論多么出色的閱卷者,在面對成千上百篇話題相同的作文時,其身心疲憊與審美疲勞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考生作文在言語上沒有多少特色,就很難吸引閱卷者的眼球,一些在選材、結構上優秀的作文也因此被打入三四等的行列。那么,高考作文語言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應對呢?
二、近年高考作文語言之痼疾
我們查閱近幾年高考低分卷,明顯感到這些作文在語言運用上存在著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陳舊老套、呆板干癟的毛病。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直白反呈蒼白
作文中運用直白樸素而富有真摯情感的語言會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但不少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言語是直白了,可缺乏血肉,情感冷漠,以致蒼白無力。
例1:身為祖國的下一代接班人就一定要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缺乏人文素養的人,就像一個失落精神的人,對國家的建設無益、有害,一定要提高人文素養,為社會出力。(2004年浙江考生作文,文題《人文素養與發展》)
例2:母語是博大精深的,所以我們就要好好地學習母語,運用母語……通過我的研究發現,要學好母語,就要好好區分有些不干凈的語言。(2007年湖北考生作文,文題《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以上兩例中,考生的語言相當直接,也許考生想借用直白的語言表達對“人文素養”“祖國”“母語”等的認知與情感,但直白中缺少真情實感,平淡蒼白,膚淺單薄,缺乏言語應有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淡如白水的文字只能給人以湊字數的感覺。
(二)花哨反出漏洞
與直白相對,有時運用華麗的語言來表現充實的內容,可使文章顯出“金碧輝煌”的大氣,而節奏和諧明快、語詞艷麗多姿的文章言語,能帶給閱卷者視覺上的沖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考生朝著言語華麗的目標努力,但盲目追求浮言艷詞,大量堆砌,就有可能從“華麗”滑向“花哨”,甚至漏洞百出。
例3:于是,在紀念中,我們看到:種植達觀,我們收獲的是快樂;種植快樂,我們收獲的是健康;種植健康,我們收獲的是紀念;種植紀念,我們收獲的是充實……(2005年廣東考生作文,文題《學會紀念》)
這位考生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方法,乍一看,句式結構整齊,語言讀來也算流暢,如果閱卷教師粗心,也許能蒙混過關。但在有責任心的教師手中,此文的馬腳便顯露出來:“健康”和“紀念”有什么關系呢?很顯然這是作者為追求言語的變化與整齊而刻意拼湊的,結果導致邏輯的失真。
(三)推理反顯老套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論證的過程就是推理的過程,推理是否嚴密,是否合乎邏輯,直接關乎整篇文章的成敗。近年高考多是話題作文,文體靈活,不少學生選擇議論文體,也就少不了推理;但長期套路式的推理訓練,導致學生作文言語人云亦云,陳舊老套。
例4:只有擁有不朽精神的個人或者國家才會長存,因為他們不會被歷史淹沒淡忘。四大古國現在只有中國是一代代傳遞下去的,因為中國擁有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精神會長存在歷史上。(2007年廣東考生作文,文題《傳遞》)
這段文字連用兩個因果推理句,但由于考生機械地襲用以前的因果訓練,故整個語段缺乏創意,無論言語形式還是言語內容都顯得陳腐,類似于口號;而且兩個句子邏輯上也出現問題。第一個復句偷換了概念,將個人精神的長存與國家實體的長存混為一談,而且前后兩個分句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聯系,即使有,也應將兩者因果顛倒,即因為“個人或者國家擁有不朽精神”,所以“他們不會被歷史淹沒淡忘”。再看二三兩句,邏輯推理勉強不說(“只有中國是一代代傳遞下去的”,“傳遞”什么呢?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種“大套話”“大白話”的羅列,無關痛癢,沒有實質內容的言語又有多少論證的價值呢?
(四)仿用反成廢話
仿用是中學生作文成功的必經之路,而且仿用本身也可成為一種創新,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其實是仿用前人的句子而成的。例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仿用庾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而來,卻更勝原句一籌。在高考作文中,自然有眾多成功仿用而使文章出彩的例子,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考生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仿用成了廢話,甚至鬧出笑話。
例5:童年消逝了,親愛的你,能告訴我,我的童年在哪里嗎?在家里,在幼兒園,在小學?我無法尋找到它的蹤跡,難道童年真的消逝了嗎?它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2007年浙江考生作文,文題《行走在消逝中》)
這位考生自然是在模仿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可是,讀完考生的仿句只能讓人感覺莫名其妙,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呢?整段話語義前后矛盾,內容干癟空洞,矯揉造作,胡拼亂湊,僅僅是“童年消逝了”“童年真的消逝了嗎”“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的重復表達,廢話堆積。下面再舉兩個學生平時習作中仿用失誤的例子。
例6:人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生死故,兩者皆可拋。
例7:上帝給了我們七情六欲,我們卻把它們變成了色情和暴力。
例6模仿了殷夫翻譯的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作者的模仿在形式上還是與裴詩比較相似的,但這種模仿卻是毫無意義的廢話,為了“生死”,“人命”“愛情”皆可拋,“人命”和“生死”是什么關系?顯然作者邏輯上犯了嚴重錯誤,仿用反成對名句的糟蹋。
例7模仿了顧城的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七情六欲”與“色情和暴力”有必然聯系嗎?作者的仿用看似創新有文采,實則前言不搭后語,這種仿用不但沒有鑒賞的價值,而且在思想意識上都存在問題。
三、“言語陌生化”策略舉例
雖然要真正達到言語陌生化的程度實非易事,但它至少并不神秘,每個考生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把握高考作文言語的創新技巧,從而實現言語的陌生化效應。
(一)反彈琵琶
人們解決問題時總是習慣于依循思維定勢,但很多情況下,按慣性思維的固定模式解決問題卻收效甚微;如果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與此相同,一板一眼的言語運用,固然可以達到清楚順暢的效果,但難以產生藝術魅力;如果在言語運用中“反彈琵琶”,將逆向思維運用于寫作,就有可能收到奇效。“反彈”要求破除習慣性思維,從習以為常的、傳統的言說中,尋找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論點與見解,或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言說方式來闡發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作文時“反彈琵琶”能使文章閃動著創新的靈性,使閱卷者精神為之一振。
例8: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響世間的絕唱。挫折終會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請你們讓愛細水長流,要知道,我們的舟載不動那許多愛!(2007山西考生作文,文題《只恐三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愛》)
此段文字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就在于考生一反思維慣性,認為“力量”是經過“地獄般的磨煉”創造的,“絕唱”是由“流血的手指”彈響的,“挫折”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其題目和最后一句“我們的舟載不動那許多愛”,則成功仿寫了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仿寫中把“愁”反彈為“愛”,把抽象的事物轉化為可測量之物,傳神地表達了對父母之沉重溺愛的無奈與拒絕。“三溪”對“雙溪”,并且與考生所在地“山西”諧音,作者的文字功底和語言創新讓人佩服。
(二)夸張變形
在寫作中,夸張要求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達到對事物的變形,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力。
例9: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它將無限的世界收藏于有限之中,放于我的手尖。我愛這世界,我愛書,于是我愛上指尖的這個世界。在午后無人時,飲一杯香茗,讓世界從指尖流走。(2006年廣東考生作文,文題《指尖的世界》)
此段文字在夸張變形方面下了番功夫。指尖被夸大為世界,無限的大千世界被縮小為書,通過對指尖、書、世界等事物的夸張變形,“讓世界從指尖流走”,創造了不合常理的語言結構,使讀者擺脫常規的審美習慣,產生陌生的美感刺激。
(三)反常組合
反常組合是詞語組合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創作中,作者為了傳達其特殊的情感,使用各種方式技巧,打破語法基本規則,違反常規使詞語反常組合。這種非常規的組合看似不合理,卻能顯出新穎獨到的語言魅力和作者的創新智慧。
例10: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輪回……陽光安靜地淌過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膚,我聽到山風掠過樹梢,如同一支深遠的驪歌。(2007年重慶考生作文,文題《沒有翅膀的飛翔》)
這篇作文,題目“沒有翅膀的飛翔”一反常理,“沒有翅膀”與“飛翔”的反常組合,一下子吸引了閱卷者的眼球,激起閱讀欲望。把“蝴蝶”說成是“花的輪回”,動物與花開花落的過程也是一種反常的組合;“淌過”是動詞,一般與物理意義上的流體組合,在這里卻與“陽光”搭配,作者的創新智慧可見一斑。同時,“安靜地”是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情于無情之物,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例11:有名的峨眉山,所謂風景奇特,五步一小變,十步一大變的,我欣賞過一個星期。雖然多變化,可是氣勢{磅礴 非凡 急促 局促},巖石峰巒,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過氣來的樣子。
這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一道閱讀訓練題,這一段文字選自許欽文的散文《鑒湖風景如畫》。從題中看,“氣勢”應與大括號內的哪個詞語搭配呢?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恐怕大多數人都要選擇“磅礴”或“非凡”吧,可作者原文是用了“急促”一詞。“急促”一般不與“氣勢”搭配,但是這個詞正是對峨眉山“風景奇特,五步一小變,十步一大變”的最好詮釋,表現了時間的短促,并且,“巖石峰巒,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過氣來的樣子”,也使人產生一種“急促”感。
(四)詞語錯位
詞語錯位一般當做語病來處理,即所謂搭配不當。但有時候,詞語的錯位能產生陌生化效應,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所以寫作時要善于破除詞語搭配定勢,使本來不相關的詞在特定語境中產生聯系,造成詞語錯位搭配,有利于增強語言表現力,給文章以美感。這種陌生化方法,較多地體現為移用與通感這兩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例12:云飄在水中∕帆飛在天上。(冰夫《蓮塘月》)
按照常理來說,在水中漂的是帆,在天上飛的是云,可在這里“云”和“帆”卻交換了位置,逼真地展現了水天一色的和諧畫面。
例13:文人放下鋤頭/農人放下眼鏡。(陳黎《在一個被地震所驚嚇的城市》)
“文人”和“鋤頭”、“農人”和“眼鏡”搭配顯然出現了錯位,卻傳神地向人們呈現了被地震驚嚇的城市中的人們的慌亂狀態。
總之,“陌生之美”,乃作文語言中富有探索價值的一種審美追求。請嘗試之,愿我們的文字精進。
【參考資料】
胡敏《對“陌生化”的概念理解及擴容嘗試》,《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23
范欣欣《“陌生化”理論在文學創作中的運用》,《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2
楊向榮《陌生化》,《外國文學》2005.1
劉真瑜《給中學生作文增添亮色——“陌生化”理論與作文教學》http://bbs.ywms.net
黃平科《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陌生化”現象》http://www.sunwang.cn
潘慧群《談高考作文語言的不足與對策》,《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6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