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民
王教授年過六旬,平時身體硬朗,幾乎不生病。去年退休了,又值秋高氣爽,于是偕夫人出游九寨溝。然而,他卻難享山水之美,幾天下來,莫名其妙地感到左足疼痛。開始認為可能是缺乏鍛煉所致。休息后會好的。誰知,癥狀越來越重,無奈只得去附近醫院就診,經攝片證實為左足第三跖骨干骨折,醫生認為是旅游疲勞的緣故。
骨折是指骨或軟骨的完整(或連續性)受到破壞。王教授的骨骼原來無疾患,也無跌、砸、壓傷,只是連續幾天長時間站立、行走后,發生了骨折。這種由慢性損傷反復積累所造成的骨折,醫學上叫“疲勞骨折”。這種骨折與人們反復折拗一根鐵絲最終使之折斷有些相似。
疲勞骨折是由于加在受累骨上的非生理性作用力集中積累所致,也有一部分人因體質缺陷。即使是生理范圍內的作用力積累也可促發疲勞骨折。在旅游途中發生的骨折,屬于疲勞骨折的一種。其原因多為長時間內重復相同動作,雙下肢骨骼不斷受到肌肉牽拉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影響,一天下來或幾天過去,受力集中的骨骼發生了微細斷裂,從而造成骨折。疲勞骨折可發生在人體的許多骨骼,如跟骨、脛骨、腓骨、距骨、跖骨等,其中以第二、三跖骨干骨折最為常見。老年人在旅途中發生疲勞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質疏松。這是因為胃酸分泌減少,胃腸吸收利用鈣的能力下降。為了維持生理功能,骨中的鈣就會游離出來加以補充,即所謂“鈣遷徙”。久之,骨骼就會變得疏松。加上長途旅行,徒步行走,慢性損傷反復積累,即易發生骨折。
因此,老年人在旅途中,經過長途跋涉后,若出現足部疼痛,且這種疼痛表現為,“不走不痛,一走就痛,越走越痛”,此時,就應警惕疲勞骨折的可能。發生疲勞骨折后。骨折處可能不腫脹或僅有輕度腫脹,或有輕度骨性突出,但無反常活動。剛開始時X線攝片并不能顯示骨折的存在。醫生只能先根據癥狀和經驗做出判斷,待3~4周后出現骨折愈合反應時,才能見到一橫形骨折線,周圍有骨痂形成。
旅游途中若發生疲勞骨折,其治療方法與一般暴力骨折基本相同:首先應中止旅游,以石膏固定回家休養。如果繼續旅游,不僅會越來越痛,而且會加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以至產生后遺癥,導致慢性疼痛。同時服用云南白藥、三七傷藥片等跌打損傷藥,以促進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就診較晚的疲勞骨折,因斷端已有硬化現象,骨折愈合較為困難。近來有人建議用微電流或骨誘導、生長因子等方法,來促進骨折愈合。
老年人預防疲勞骨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增加骨骼強度;②備一雙柔軟舒適的運動鞋或平底防滑鞋,不可穿皮鞋出游,尤其是女性不能為了風度穿高跟皮鞋旅游;③第一跖骨較短者或前足掌增寬、足橫弓塌陷者,容易發生疲勞骨折,故凡有這兩類特征的老年人,出游時尤其應注意避免長途行走,途中要適當休息,夜間睡眠時將兩腿擱高,以促進血液循環;④平時飲食中多吃些牛奶、豆制品、新鮮蔬菜、芝麻醬及海產品等,以預防骨質疏松,必要時補充些鈣劑。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