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三高”,即血脂偏高、膽固醇偏高、甘油三酯偏高,它們對健康的危害,已經是人盡皆知的醫學常識。但你真的了解“三高”嗎?
在近日由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等主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活動中,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戚文航教授指出:“目前,大眾對‘三高的認識仍存在眾多誤區,只有盡早澄清,才能更好地幫助大眾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遠離心梗和中風。”
誤區之一:“三高”是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導致。對此,戚教授指出,膽固醇異常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病。它雖然與飲食、運動有一定關系,但并不是只要忌口、多運動就能解決的。在導致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素中,年齡、性別、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險因素不可忽視。在可致病因素中,引起嚴重危害的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此外,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有吸煙習慣也是導致膽固醇沉積、誘發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很多瘦人與素食者常以為自己絕不會發生血脂偏高、膽固醇異常的問題,事實上,只要有上述危險因素,就可能出現冠心病。
誤區之二: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粘度高、血流緩慢。其實,血脂是血液中所含脂質的總稱,其中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一項耗時10年的關于肥胖與心血管病危險之間關聯的研究顯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顯示與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相對風險增加相關。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并非甘油三酯。
誤區之三:體檢化驗單沒有“箭頭”就表示“正常”。對此,戚教授指出,據衛生部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明確指出,一般人群與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發生過心梗、中風的患者,在血脂治療值和目標值上,與化驗單上所標注的正常值是不同的。患者的血脂目標值低于血脂化驗單上的參考值,即“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需低于80mg/dL或者2.1mmol/L。而重點人群,即40歲以上男性、絕經女性、肥胖者、有黃色瘤、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膽固醇指標,也不能僅僅參考化驗單上“不高于3mmol/L”這一指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此類人群應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誤區之四:膽固醇異常是慢性問題,即使不達標也不會有大礙。實際上,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腦血管疾病往往與動脈粥樣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進展、急性突變、全程炎癥。“壞”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變窄,被阻塞住。并且,這些斑塊就像一個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急性心梗、中風。
誤區之五:保健品或中藥可以軟化血管、降低血粘度,服用無副作用。目前,醫學界公認“他汀”類藥物為降膽固醇治療的主導藥物。冬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戚教授提醒患者一定要關注疾病的發展,特別是膽固醇指標,應積極展開治療。
(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