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儉
摘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讀、導、練”三環教學法,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主動探究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地理教學課程改革自主學習讀導練三環教學
進入新世紀,知識日新月異,科技迅猛發展,顯然任何學校都不可能使學生學到他終生受用的全面知識,面對這樣的現實,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其自學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通過多年地理的教學實踐,我們采用了“讀、導、練”相結合的三環教學法,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讀
“讀”是指學生讀書、讀圖、議論等幾項自學性的活動。
為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鼓勵學生發揮主人翁的精神,把“自學”正式納入課堂,把組織學生讀書、讀圖、議論作為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加以安排,使其經?;?、制度化,以此作為培養學生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1、保證自學時間
每節課前保證有15分鐘左右的時間完全進行自學活動。多數情況是根據教材的分段把自學安排為二至三次進行。這樣,一節課便往往依幾次自學而劃分為幾個教學段落。
2、提出自學要求
留下讀書“痕跡”,如有勾畫、有批注等;
明確主要內容,即通過閱讀、分析、歸納,抓住教材重點,把它變為少數幾個問題;
解答主要問題,即嘗試自己去理解,掌握教材主要內容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或規律。
3、進行自學指導
主要有: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意義的教育;介紹一些讀書、思考的科學方法,變換學生讀書的方式;用板書、板畫指出主要內容,或用提問、解題來促進認真讀書等??傊?,讓學生在自學中處于積極主動狀態,充分發揮這十幾分鐘的訓練性作用。
二、導
“導”包括教師的啟發提問、板書板畫、歸納總結等多種指導性活動。這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協調教材、學生、教師三方,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環節。所占課時,一般要20分鐘左右。
有了學生“讀”的基礎,教師進行啟發誘導,歸納總結應準確、生動、有啟發性,另外,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定要有選擇,有重點
切忌“不放心”面面俱到,簡單重復教材內容,而應導出教材的重點、關鍵點。一節課里,一般教師只著力抓兩三個主要問題;對教材中的一般性知識,大多數是通過自學或放到作業練習中,讓學生自己去掌握。也就是說,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跨好“大步子”或“中步子”,“小步子”則讓學生自己去跨。這樣,有利于克服“滿堂灌”、“抱著走”,也是教師信任學生、支持自學的實際行動。
2、力求從新的角度,用新的形式進行教學
利用課本中各類景觀圖、曲線圖、示意圖等進行直接逐項比較,從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如通過對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等四個大城市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圖比較,可得出我國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用多媒體顯示兩張景觀圖來說明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一張是我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北部山區,大地披上銀裝,地面積雪很厚,冰封雪地,人們穿棉衣戴皮帽,揚鞭催馬,說明冬季嚴寒;另一張是我國南方的海南島,濃綠闊葉的椰子樹呈現出熱帶風光,廣闊的田野上,插秧機正在忙于插秧,說明這里冬季仍生機勃勃。通過這樣的直觀比較,使學生對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有深刻的理解。
三、練
“練”是指學生的單元練習、階段練習、綜合練習、考查考試等知識能力的鞏固提高性活動。
1、認真地有目的地把“練”納入課堂教學。適時適量安排單元性課堂練習課
仍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課堂練習課里,允許學生查書查圖,以利于及時鞏固那些沒有理解的知識。
2、把“練”的思想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體現在指導學生自學,檢查學生自學質量,啟發指導等“讀、導”環節之中。例如,自學“我國的鐵路干線的分布”后,結合《中國地圖冊》和《中國地理填充圖》,草繪我國“三橫五縱”鐵路干線圖并注明各干線名稱;出示以鐵路運輸為主的旅游綜合題。如某旅游團從北京出發,計劃乘火車到有關城市參觀旅游,主要旅游點包括:中山陵、廬山、武漢黃鶴樓、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廣交會,最后到香港(從蘇州到杭州要乘船),請寫出一個合理旅游線路。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以練促用,效果甚佳。
總之,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教育要放眼于未來,要實施素質教育,要大膽地進行創新,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就要改變那種“風平浪靜”的教學局面,鼓勵、引導學生主動探討,自主學習,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