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定真
【摘要】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校本課程的開發目標是使國家課程的地方校本化,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的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加符合學生、學校和地區的特點和需求.學校設計開發的校本課程,會對本校學生進行重新的評估.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考慮設計發展學生個性與特長,具有多樣化又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關鍵詞】校本課程深度廣度難度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形式,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我國特色教育的理論不謀而合.校本課程實際上就是構建學校特色的具體表現,校本課程的開發恰如其分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能真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應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學的基本定位,即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學習方式上應有觀念上的轉變.我們強調學科間的滲透,全面發展素養,改革傳統的評價機制,對照《物理課程標準》,重視科學探究的作用,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上進行目標管理,對校本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難度進行全面的考證,力求校本課程的編制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它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確立有領導組織的編寫人員,要求相關的教師投入,主動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一般分為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的評價等五個方面.環境分析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始階段,開發者必須進行學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分析,要針對本校教師群體,分析他們的需求;課程目標決定課程性質,課程開發者必須全面考慮教師群體在未來社會中的社會角色和發展方向;課程組織就是選擇和確定課程構成要素、課程內容及其呈現方式;課程的實施包括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課程實驗、推廣和教與學的過程;課程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學業的課程本身的評價.按照這樣的操作方式,才能有效地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物理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度
由現行的《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可知,其目標總在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因此,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訓練形式上應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趣促學,以探究與交流為主線,以日常生活探究內容為載體,緊扣中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物理現象的需求.課程內容既有獨立探究的內容體系,又有較為完整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達到目標,實現校本課程與國家教材的銜接.
在校本課程內容的確定與選擇方面,校本課程強調課程與生活、課程與學校、課程與社會的有機聯系,向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延伸,課程目標強調整個探究活動中知識不斷生成的過程,傾向于社會要求與學生需求的統一,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校本課程還應該體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整合,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整合,以及自我、社會與自然的整合,校本課程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強調個人的親歷.因此,校本課程是一種基于學生與教師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并進行充分利用和實施的內容,故校本課程內容的深度不宜過深.
二、物理校本課程開發的廣度
隨著物理學學習方式的改變,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的一大障礙.現代學習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性發展為目的,是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強.他們對新生事物的了解越來越多,知識的視野越來越廣,在開放性教學的背景下,學生對物理學理論的涉及與研究面也越來越寬,從而不斷地增長了校本課程開發內容的廣度.如果校本課程的知識面過窄,內容設置上出現“一鍋煮”或“一刀切”的現象,勢必會導致有些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有“吃不飽”的問題產生.因此應適當擴大校本課程內容的廣度,并把客觀存在看作是一種亟待開發和利用的教育資源.
三、物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難度
校本課程開發意在消除教學內容的繁、難、偏、深、舊、窄的問題.我國的教學大綱明顯存在以下弊端:從目標上,只規定了知識方面的要求.內容偏難、偏深、偏窄,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求過高,只強調教學過程,忽視課程的其他環節,“剛性”太強,缺乏彈性和選擇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在探究主題確立后,應加強課程目標的管理,關注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由剛性課程管理轉向彈性課程管理.筆者曾從事多年物理教研工作,也曾在地方教材編寫上做過許多有益的嘗試,但由于缺乏理論的指導和教育改革一線的體驗與經歷,對學生現有知識與能力水平的合理分析以及學生對物理學的探究程度把握不準,內容不是偏難就是偏窄,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課程內容過難,課程目標“剛性”過強,則不利于教師創造性的發揮,沒有給予教材的特色化和個性化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不利于教材多樣化的實現,無法適應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本次課程改革把實施三級管理作為重要目標,為地方和學校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標準提供了保證,也為我們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機會.
綜上所述,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在適度的范圍內合理開發,以此來彌補國家課程內容的不足.針對學生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現狀,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初始階段,編者應對此進行充分的考慮,編寫出符合教師自身專業特長的發展,又符合學生思維個性特點的校本化教材,以此來培養學生在探究與創新過程中的科學態度與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