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倩
【摘要】在現代鋼琴的演奏及教學中,復調作品的彈奏訓練是個不容忽視的技術問題,本文對復調作品的演奏與教學進行了探討,并提出應重視中國復調作品在教學中的使用。
【關鍵詞】復調鋼琴作品 演奏 教學
鋼琴以極其豐富的表現力被譽為“樂器之王”。其中最突出的優點就是能夠演奏各種多聲部的音樂,學習鋼琴就必須學會駕馭這件樂器來演奏好多聲部音樂作品。而多聲部音樂的演奏必須具備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大腦對多聲部音樂的組織能力。二是耳朵對多聲部音樂的聽辯能力。三是手指對多聲部音樂的控制能力。復調鋼琴作品的學習是培養上述三種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彈好多聲部鋼琴音樂作品的基礎。在我國鋼琴教學中,使用最多的復調教材是巴赫的作品,從最淺的《巴赫初級鋼琴教程》、《前奏與賦格》到中等程度的《創意曲集》、《法國組曲》到高級程度《平均律鋼琴曲集》、《英國組曲》等,他的作品貫穿了整個鋼琴學習和演奏的全過程。
一、復調鋼琴作品的訓練意義
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趙曉生曾指出:復調訓練是鋼琴技術訓練、聲音訓練、樂感訓練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只是訓練手指,重要的是練耳朵、心靈和大腦。
1、通過練習,它能幫助我們的大腦確立多線條、多層次、立體化的音樂思維方式。大腦就像個“指揮官”,只有它保持清醒才能嚴密的控制手指彈出多層次的音樂。
2、使學生具備“立體化”的多聲部聽覺。復調在演奏時其音響特點是:各聲部之間在其音響空間的距離內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中起作用。在音樂進行的過程中,不喪失各自的緊張度,使之在音響平衡的基礎上,保持各自的自然和流暢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過分強調某一聲部,就會喪失另一聲部。例如在彈奏巴赫的賦格曲時,聽覺不能僅僅側重在主題聲部,還要注意聽其他聲部。這就需要有良好的聽覺,聽清每個聲部,在聽覺的監督下控制每個聲部的演奏。同時,可以讓音色、力度有所區別,這樣,復調作品的演奏才有層次和美感。
3、可以訓練手指對音色層次的控制能力。在復調作品中,主題常常在多個聲部中發展進行,各聲部的線條都在平行地進行,但仍要記住“主題旋律永遠是主角”,其他聲部不能蓋過主題,主次必須非常鮮明,每當主題出現時,演奏者都應當將它清楚地送到聽眾耳朵里。其次,除了主題聲部外,其他聲部彼此之間也要有音色上的對比,層次上的區別。而且,無論是古典樂派、浪漫樂派還是近現代的主調音樂中,經常會見到主旋律隱伏在織體之中,也要求手指用不同的音色將旋律凸顯出來。因此,復調作品在這方面的訓練意義尤為重要。另外,演奏復調作品還可增強左手的靈活性,以使左手能很好地控制聲音,并具有獨立塑造音樂形象的能力。
4、可以訓練歌唱性旋律的演奏。巴洛克時代,器樂與聲樂開始分道揚鑣。作曲家開始著迷于專門為某一樂器寫音樂,并在寫作中做到有意識地運用聲樂表現方法,使得這一時期的復調作品尤其是巴赫的作品強調旋律的歌唱性,演奏時需要用心來控制手指達到“如歌”的彈奏,因此,復調作品對于歌唱性旋律的演奏也具有特殊意義。
5、可以加強對裝飾音的訓練。即興演奏是巴洛克音樂的精華。哪個時代多數作曲家同時也是鍵盤樂器演奏家,所用的樂譜很簡單,傾向于演奏者根據自己的趣味和判斷作即興發揮。因此在當時的音樂作品和演奏中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裝飾音。如何演奏這些裝飾音,成為研究和演奏復調作品的一大學術課題。例如:裝飾方向、裝飾時值、裝飾密度、裝飾節奏等等,都有不同奏法。因此,要彈奏巴赫的復調作品,必須首先對當時的裝飾法有所了解并加以練習。
二、巴赫復調作品的演奏與教學
巴赫的作品既有循序漸進的技術,又有高質量的音樂內容,彈奏者在獲得技術訓練的同時在音樂中又可獲得靈魂和美的享受。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彈奏程度選擇相對應的復調作品學習,在彈奏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分析作品
巴赫的賦格曲是最典型的復調音樂作品,我們要求學生拿到一首賦格時,不要急于上琴練習,首先要專心地讀譜,對作品進行解剖、分析。第一步先找出主題、對題和答題。每首賦格都有一個主題,主題的性格和形象決定了整個樂曲的性質。主題在賦格各聲部、各階段以不同的調性多次出現。在練琴前對每次主題出現的時間、地點、調性要弄清楚,緊隨主題的是一個或多個以及對位方式出現的對題,對題的性格和形象有時與主題一致,有時有區別或形成對比,在找出主題、對題之后,可在琴上試奏,分析研究主題與對題各自的特征。第三步分析全曲結構,賦格是一個主題在所有聲部中一再出現而構成的以模仿式為主復調作品,一般由呈示——展開——再現——結尾構成。呈示部通常是主題與對題在各聲部以主——屬——主的次序先后出現;展開部則以主題調試、調性上的變化展開對比,并采取多種變形,如擴大、縮小、倒影等;再現部是呈式段的變化重復,主題在這里返回主調,是再現的標記;每首賦格的結尾各不相同,作用是始終更加完滿。通過認真仔細的讀譜分析,在找出主題、對題的基礎上分析樂曲三個組成部分,搞清楚全曲的調性分布、高潮所在,間插段的過渡等問題。
2、練習方法
練習時應采取以下步驟:
(1)先分聲部分別練習高聲部、中聲部和低聲部,分別相當于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色,或相當于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由此分析出主題在各個聲部的發展。
(2)然后高聲部與中聲部一起練習,這時中聲部均用左手彈奏;中聲部再與低聲部一起練習,此時中聲部又均由右手演奏。這兩種方式練習時都要記住其音響效果,等到中聲部與高聲部、中聲部與低聲部合為一只手演奏時聲音層次與音色對比的效果必須是一樣的。再練習高聲部與低聲部,要求在練習時,耳朵要仔細聆聽,想象不同聲部不同音色的對比,手指小心得將對比做出來,注意保持音。
(3)最后三個聲部放到一起練習,每彈一遍分別聽不同聲部的旋律線,還可以將自己的演奏錄下來,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傾聽聲音層次、主題的發展,發現問題所在。
3、注意內容
演奏巴赫作品不同與其他主調作品,需要特別注意的有:
(1)特殊常用指法:
A.過指:為了達到“較連奏”而采用的一個手指越過另一個手指(如第五指經過第四指),彈奏時注意手腕的靈活,銜接要緊密。
B.同音換指:彈奏連奏時,為了使聲部連貫流暢。
C.滑指:同樣為了獲得連奏同一手指從一個鍵滑到另一個鍵。
(2)彈奏時不要高抬手指敲擊琴鍵,指尖力量集中靠近鍵盤彈奏。
(3)裝飾音的特點:第一個音在拍子上彈;大部分從上方音開始;隨著樂曲速度的變化彈奏不同的數目。
(4)踏板的使用需謹慎,只在彌補手指的局限性時少量使用。如:彈奏重復音;用同一個手指演奏;因大跳而無法彈連貫。
(5)力度變化與音樂起伏相對平穩些,具有階梯式和對位式的力度特點。
(6)帶點的音多用半連音奏法。
三、中國鋼琴復調作品的教學
作為一名中國學生,除了學習國外的復調作品外,更應該多練習我國的復調作品。因為比起外國的作品,本國的作品更容易理解和表現。對于學琴的學生來說,由于對音樂理解的局限性、多聲部演奏的復雜性,給他們演奏復調作品帶來一定困難,真正喜歡彈復調作品的學生極少。而對于學習者來說,掌握演奏“多聲部”的技能和思維是非常必要的。而如果是中國的復調作品會好些,因為經過長期的熏陶,學生在民族音樂所蘊涵的母語化的旋律中成長,對本民族的音樂倍感親切,更容易理解。教材里的中國復調作品多是由民歌、童謠改編,對曲調的熟悉,會容易引起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們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愛。何況在中國鋼琴作品文獻里也有很多優秀的復調作品可供在教學中使用,如:陳銘志的《打蓮湘》、瞿希賢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于蘇賢的《兒童舞》、陳鴻鐸改編的《康定情歌》、陳銘志的《子弟兵與老百姓》、丁善德的《賦格<喜悅>》以及陳鴻鐸編輯的《中國民歌鋼琴復調小曲40首》等等,都可以配合著其他教材和曲目一起使用。
綜上所述,在現代鋼琴演奏及教學中,復調作品的彈奏訓練是個不容忽視的技術課題。一個人如不具備彈奏復調音樂的扎實基本功,即便是他日后能夠演奏莫特、貝多芬、肖邦等人的作品,但在彈奏音色和音樂表現上仍會很貧乏,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會彈復調樂曲就不能說真正的會彈鋼琴。在當前的教學中,一方面學生對復調音樂的學習應該盡早開始,就像應讓學生盡早接觸黑鍵一樣,使學生盡快了解多聲部,不必懼怕多聲部,而不是只滿足于單旋律。另一方面,我們的教師應把復調作品基礎教學的重點放在巴赫《創意曲集》上,因為這部作品的內容十分豐富,不要認為程度淺顯而忽略它們的價值。總之,復調作品是一個基礎而又艱深的訓練課題,如何讓學生真正了解并喜歡上復調作品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崔燃 《談復調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J]. 《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16卷
[2] 樊銀海 王艷麗《復調作品教學初探》[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3月第16卷第1期
[3]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年7月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