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美重
摘要:在當今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學生消費者的身份得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主選擇性大大增強,其消費者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出,他們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面對學生消費者時代的來臨,政府應提供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服務,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高等學校要樹立服務理念,切實保障學生消費者權益。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生消費者;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217-03
一、“學生消費者”概念
“學生消費者”的概念及其相關理論最早產生于美國,其主要根源是高等教育的經濟負擔逐漸從政府社會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均公共經費減少;二是學費上漲;三是學費在高校總收入中的比重上升。高等教育生源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了大學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學生的選擇決定大學未來的發展,以尊重學生消費者主權的觀念在大學中逐步形成。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于學院和大學提供的課程數量增加以及對學生的要求相對降低,大學就經常被描述成是教育的“超級市場”,大學的學生被看做是教育的“消費者”。
大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高等教育消費的主體。作為教育的主體,他們要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必須合乎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學生的需求。作為高等教育消費的主體,他們要求教育在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基礎上,保障他們的利益。李福華認為,作為高等學校的“公民”和顧客,學生在學校里也存在一個“利益譜”。他們將關心教育教學服務質量和水平、管理的寬松度、學校的信用和提供的各種公共設施、獎貸學金等。這種角色的轉變和確立將不可避免且自然而然地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生與管理者、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增添了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越來越表現為消費關系、交換關系、委托者代理人關系。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選擇性教育階段,“學生消費者”時代正在形成之中,學生消費者的主體意識、自主選擇性大大增強,其主體地位得以強化。學生消費者握有“貨幣選票”,他們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服務。高等學校也必須盡量滿足他們的教育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消費者”的地位和作用。
二、“學生消費者”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商業領域,“顧客是上帝”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對于廠商、企業和營銷人員來說,他們深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贏得了顧客,誰就贏得了市場,顧客永遠是決定廠商生存的唯一因素。相對于高等教育這一特殊的產業,由于其市場發育不完善,“學生消費者”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國內外高等教育市場競爭的加劇,“學生消費者”的地位將愈來愈突出。“學生消費者”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類型和就讀方式,這種趨勢對高等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起到決定作用,具體來說表現在三個方面:
1“學生消費者”的選擇成為高等學校發展的關鍵
把高等教育看成是服務產業,就意味著學生及其家庭有權進行選擇,他們是教育服務產業的消費者,因而有權選擇和獲得滿意的教育服務,并且這種選擇改變了過去被動接受的局面,選擇的余地逐漸增多。高等教育消費的主動權也逐漸從學校轉移到學生消費者手上,再不是高等學校去選擇它們的學生而是學生精心挑選他們的學校。正如勞凱聲教授所說的那樣:“在不久的將來,學習者或其家長自己來規劃真正適合和有利于自己個性發展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形式,精心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消費類別、水平和品位,從而獲得自己真正需要而且有效的教育服務,這可能是每個學習者和每個家庭在進行教育投資時都會反復考慮的事情。這就需要明確地樹立一種新的教育服務與消費的理念。而作為教育的提供者,則應想方設法提高教育的服務質量和品位,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對部分學校來說,學生的自由選擇可能使他們面臨著生存的危機,這反過來刺激著高等學校重視學生的地位并改進自己的服務質量。
比如在美國,人們說選票在學生的腳上,他們可以選擇學校和學科。約翰·范德格拉夫等人在《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一書中指出:“同實行人力計劃的高等教育系統相比,在美國這種系統中,消費者的需求起著重要作用。消費者掌握著平衡杠桿,而計劃者卻沒有;消費者不僅可以選擇進入哪所院校,而且可以隨意退出,從一所院校轉到另一所院校。由于存在著如此廣泛的入學選擇權和以后的退學權、轉學權。因此各學院和大學的生存或者依賴于滿足用戶的需要,或者依賴于以自己大學的優秀質量來吸引用戶”。這實際從體制、制度上保證了學生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的形成,因為在理性的市場面前,作為消費者的學生能充分表達主體意識和行為。美國的高等教育正是依靠消費者的選擇這種看得見的力量來指導自身的發展的。正是消費者學生的主體性存在推動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高等教育的發展。美國的著名高等教育專家戴維·里斯曼認為:“這種從注重學術價值到注重學生消費者的轉變是美國高等教育史上兩次最重大的方向上的轉變之一。”
高等教育服務消費者(學生及家長)對學校與專業的選擇愿望日益增強,同時,他們也變得越來越挑剔,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高等學校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價格合理的、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服務,對不能夠適應這些要求的院校將面臨著淘汰的危機。我國高校中新生入學到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學生休學、退學、轉學等比例逐年上升,這些現象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選擇性教育”階段,學生消費者的選擇決定著大學的生存與發展。
2“學生消費者”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
市場化使得高等學校的學生成為最大的消費者,成為高等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這不僅僅表現在學費和學生的其他支出逐漸成為高等學校收入來源的重要部分,還表現在政府的公共經費投入也逐漸以學生數量和學生質量為依據。在荷蘭、波蘭、俄羅斯和英國,學費正成為高等學校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并且對學生的資助也正在被各種各樣的學生貸款取代。奧地利、法國、葡萄牙和一些中歐國家正在討論把學費引入公立高等教育中或增加學費。許多國家政府改變了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從過去的“輸入投入體制”(inputsystem),即依據招生人數來投入,轉變到“輸出投入體制”(outputsystem),即經費投入不僅僅依據招生人數,而且更加重視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畢業率等)。在英國,各地方政府試圖通過“購買”產品來對高等教育進行財政資助,并根據學生來引導政府投資,改變了以前依據學校的各項投入進行資助。“政府越來越把他們和大學的關系理解成顧客和承包人的關系。政府不再為了大學出錢,而是為了購買它們的產品而出錢。”迪爾英委員會(NCIHE,1997)曾向政府提出建議:“政府有計劃地轉變固定的撥款方式,讓撥款隨著學生走。對高校的表
現和政府開支進行評定和審核,以實現將撥款總數的60%根據學生的選擇分配給學校。”在瑞士,自1993年開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基于績效的本科生教育資源分配制度,強調教育機構對結果負責。按照這項制度,40%的資源以全時制學生入學人數為基礎進行分配,另外的60%則是按照學術的成績進行分配。
公共教育資源以學生為基礎進行配置也是我國的基本政策,所以,學生規模的大小對高校的影響不言而喻。《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報》(1999—2005年度)統計數據顯示,高等教育預算內生均經費逐年降低,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和公用經費從2000年的10 230.81元下降到2005年的7613.51元,下降幅度為25.6%。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擴招后學雜費占高校經費來源的比重不斷攀升,2003年學雜費占高等學校教育總經費的比例已經上升到28.8%,這一比重高出美國的11.7個百分點。因為高等教育是個成本遞增的行業。在政府公共投入下降的情況下,只有依靠個人和家庭來彌補。而在我國高等學校的經費來源渠道不暢,主要經費來源是公共財政和學生學雜費收入,所以,學校總經費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規模大小,而學生規模的大小取決于學生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學生成為高等學校的真正“財源”。
3“學生消費者”是治理學校的主要力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生權力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的承認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從校長選拔到學生的事務管理,學生有廣泛的參與機會和權力。美國一些州的大學選拔校長的委員會有學生代表參與。日本大學的學生自治會和研究生自治會是學部的“三權”之一,在涉及學生利益的學部事務上不僅有參與權,而且有相當的影響力。法國“五月風暴”后,學生在校務委員會中有自己的代表。俄羅斯的改革使學生權力同學校權力一樣得到充分的落實,在校務委員會中學生比例按規定不少于25%。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在一種開放的市場中,誰不尊重消費者的主權,誰就會被市場所拋棄。要贏得學生消費者的支持,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學校的治理,這種參與的目的主要是協同學校調整辦學方向,使之適應學生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管理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根據克拉克的“三角協調模式”,學生逐漸成為治理學校的主要力量。威廉姆斯甚至認為政府可以是一個“在供給和需求這兩個互斥力量之間調停的仲裁者,以此來保證公平的競爭。或者,政府也可以把自己看做是這場比賽的推動者,它提供設備,建立規則,以此來得到超級市場的某種目的。”
但在我國,高等學校被界定為政府的附屬部門,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延續著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模式,學生的權利受到抑制,學生很少有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
三、我國高等教育應對學生消費者時代發展策略
哈耶克認為,市場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政府絕不可以為所有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資助,多少人需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市場決定的,國家的教育投資規模不應受非經濟的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完全由教育投資的回報率來決定。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是以政府支持的公立高等教育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為特征的。由此形成的是政府主導的、壟斷的高等教育“賣方市場”。在加入WTO并對教育服務進行一定的承諾之后,我國高等教育消費市場正在逐步開放,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國內外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出國留學將更為方便,人數將進一步上升。國際之間競爭的加劇將刺激著高等教育消費市場逐步過渡到有利于消費者的“買方市場”,這種轉變將是根本性的且不可避免。這種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意味著教育消費者將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而不僅僅是高等學校來挑選合適就讀的學生,教育消費的主動權將由目前的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轉移到學生消費者手中,高等教育必須進行徹底改革以迎接“消費者市場”的來臨。
1政府應進一步放權,使大學面向市場,自主辦學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行為很多時候是受到其收益的影響的。教育消費同時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正如哈耶克所說,高等教育的供給和需求應該由于市場來調節,而個人或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將取決于他們對預期收益的判斷。在此過程中,政府不應過多干預,政府的干預可能會使大學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決策以適應市場需求,會造成教育供給結構的失衡。大學的唯一選擇就是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管理,建立市場導向的辦學體制。
2樹立“學生消費者至上”理念,切實保障學生消費者權益
美國的歷史說明,生源的競爭導致教師(包括管理者)影響的下降,同時,學生市場至上作用加強,學生與學校的關系被看作是買者和賣者的關系。大學管理者也從注重學術的價值到注意學生消費者的需求。這些觀念的轉變是以“學生消費者至上”理論作基礎的,或者說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以保障學生消費者權益為目的的。
在我國,“學生消費者”主體意識在逐步增強,學生對大學的訴訟開始日益增多。因此,高等教育必須以學生消費者為中心,注重和保障學生作為消費者應有的權益。
3提供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服務,增強學生的選擇性
選擇權是消費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它特殊在往往大學(消費品提供者)可以選擇它的消費者(消費主體),而大學的消費者們卻無法選擇他們的服務主體。這主要是因為高等教育是相對稀缺的資源,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所導致的。
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應該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包括自身的個性特點和對未來職業的預期等方面來選擇某種類型、層次的學校,還包括選擇不同的教育消費方式。勞凱聲教授認為:“把教育看成是一種服務業,一種可以交易的服務產品,這就意味著每個學習者或其家長都將變被動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選擇,他們是這場貿易的消費者,因而有權選擇和獲得滿意的教育服務。”而作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則應想方設法提高教育的服務質量和品位,提供高品質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服務,以滿足教育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4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盡管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應以就業為導向,但是,我們仍然無法回避“越來越多的大學本科生把進行職業準備作為大學的首要目標”。傳統大學學術技能訓練的不足,同時,通識教育的目標也沒有達到,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部門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專業人員、技術人員需求的比重將會擴大,其層次也會加深。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信息表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還不適應市場的需要,有繼續發展提高的空間。
5大學應借鑒企業營銷策略開拓市場
高等教育買方市場的標志是高等教育經費和入學適齡人口的急劇減少,導致高等院校的生源出現危機。以美國為例,1971~1974年間,美國高等院校的新生注冊率年均減少2~3個百分點,到了1976年,全國1475所大學的新生注冊增長率幾乎為零。英國由于60年代和70年代人口出生率下降,到90年代,18~21歲高等教育的傳統入學年齡人數也開始大量減少。
根據我國相關統計資料和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2008年將迎來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高峰期,到2010年高等教育將由目前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到202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約為8 000萬人,遠遠低于目前的水平。在買方市場恪局下,由于生源市場競爭加劇,經費籌措難度增加,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構需要借助市場營銷的理論與方法來吸引生源,擴大經費籌措來源。因此,大學應借鑒企業市場營銷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招生宣傳和籌資活動,積極開拓高等教育市場。
[責任編輯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