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查起訴中的疑難問題
(一)對案件是否屬于不應追究刑事責任進行審查
審查起訴階段,公訴部門必須對審查移送案件“是否屬于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這一事項進行查明。凡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6種情形之一的,就不應追究刑事責任,對此類案件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對照《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我們認為,在審查私分國有財產犯罪時應重點對案件是否超過追訴時效期限進行審查。
因為,從司法實踐看,目前查辦私分國有財產犯罪特別是私分國有資產罪大部分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國有企業資產體制管理改革的這一時代大潮中。這一時間,距離現在將近有10年左右。根據《刑法》第87條規定,凡“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期限為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期限是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期限是15年……”。因而通常來說,只要犯罪行為在追訴期內沒有被發現,且沒有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審判或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司法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形,就不會再被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由于《刑法》規定的追訴期限根據犯罪情節不同又規定了5年、10年、15年和20年4個不同的幅度。因此,審查起訴中必須對涉案的私分國有財產犯罪可能判處的徒刑幅度有一個正確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審查結論。
目前,對私分“數額較大”進行司法認定時,一般是以199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施行的《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對本罪的立案標準規定為“累計數額在10萬元以上”,作為“數額較大”的起點,不存在爭議。但對在實踐中,如何把握“數額巨大”的標準呢?由于法條未作出明確規定,目前也尚未有司法解釋。而我們認為,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之所以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是考慮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不宜“一刀切”地作硬性規定,而把這個標準留給各地司法人員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來把握。
例如,1998年四川省雅安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雅安皮革總廠(國有企業)私分國有資產507581.17元”一案中,認定被告人陳×對此應承擔責任,其行為已構成私分國有資產罪,且數額巨大,判處有期徒刑4年。可見,地處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四川省雅安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是把“數額巨大”定格在50萬元。[1]而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數額巨大”起點應與此有所區別,宜在100萬元以上為宜。但就目前司法適用而言,“數額巨大”起點,只能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結合每個案件的社會危害性大小,由司法人員對實踐掌握標準進行綜合裁量。
當然,為了在司法實踐中盡可能做到罪刑均衡,促進法律適用的統一,最好辦法還是由立法機關出臺相關規定或者由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此類案件的綜合情況,劃定一個基本數額,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根據這一數額,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本地區統一適用的標準。
(二)審查起訴中的證據復核與充實的問題
審查起訴中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對案件的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進行審查。而決定案件事實成立與否,最重要因素就是證據,特別是隨著控辯式的庭審模式日趨成熟和完善,審判機關對刑事訴訟的證據規格和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以“證據復核為中心,全面審查和充實證據”的新型證據審查方式已成為當前公訴審查證據工作的主流。
證據復核過程,是一個卷宗資源轉化為訴訟資源的高效率辦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案件承辦人應經常就現有案卷的遺漏與職務犯罪偵查部門進行溝通協商,對不足證據部分進行充實、補充和再固定,最大限度地發現并排除卷宗里可能掩蓋的潛在問題,為出庭支持公訴打好基礎。具體而言,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類問題:
1.對隨案移送證明涉案的私分行為的證據材料加以核實與固定的問題。實踐中,通常通過隨案移送的書證和物證,如財務賬本、領取記錄、物品出入庫記錄、股權分配方案、付款憑證等各種會計資料。公訴人員要認真審查這些隨案移送的會計資料,通過審查這些會計資料而查清私分款物的來源和私分行為的性質。
對會計資料進行審查,首先要審查移送的會計資料的真偽。因為,發案單位通常會準備不止一套會計資料應付各種檢查。所以,獲取真實的會計資料是案件成敗的關鍵。
通過對賬目與實際財物的核查,賬內經營與賬外經營的調查,賬內賬與賬外賬的清查,以及內查與外調相結合,從而斷定發案單位私分的公款是國家或上級的撥款還是應上交國家的資金,是生產經營等收入不入賬還是多報支出空列成本,是虛報國有資產的消耗、損耗還是變賣國有資產不入賬,是巧立名目虛報冒領國有資金還是弄虛作假將國有資產化為法人財產或單位財產,進而審查私分的財產是否屬于國有資產。例如,有單位就曾以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造成企業成本增大、利潤減少而私分國有資產。通常將上述事實審查清楚就能證明有分取國有財產的事實。
實踐中,犯罪嫌疑人對分取國有財產這一事實往往是會承認的,但對本單位分取國有財產行為往往以只是為提高職工福利待遇等名義狡辯,不承認是私分,只承認是一般違反財經紀律行為。
2.對涉案直接責任人員責任認定的證據核實與固定問題。實踐中,有不少責任人員會辯稱自己在決策中不起主要作用,或者是在不知是私分國有財產性質的情況下,參與了私分決策過程或實施過程。同時,由于涉案的直接責任人員往往是多人,互相間可能存在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
對此,公訴人員要重點審查能證明私分國有資產的決策過程、分配方案作出過程、參與決策和實施分配的過程、參與決策和實施的人員及作用等證據。除此之外,還要審查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證明力。從當前反貪偵查工作固定證據發展形勢來看,更多的是運用視聽資料來固定證據,形成訊(詢)問筆錄、自書材料和錄音、錄像三位一體的證據體系。為防止翻供和證實犯罪提供強有力的證據保障。
在這種證據固定模式下,我們主張要把審查精力放在審核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內容是否合理,有無自相矛盾之處。如果有,就要在履行審查起訴必經的訊問犯罪嫌疑人程序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訊問和調查,使供述內容一致化,消除供述矛盾,特別是要在提訊中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情節和具體內容不能過于簡單概括,應當有明確具體的內容,豐富的細節,以保證對供述內容的細節充分進行印證,增強供述筆錄的可信度,以確保準確懲罰犯罪,保護無辜;同時,特別要注意通過審查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言詞證據,區分清楚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故意是集體私分還是共同貪污。
3.對涉案的私分國有資產數額認定的審查問題。在對涉案的私分國有資產數額認定時,往往會采取司法會計鑒定的方法。這里不僅要運用一般的審計和財會知識,同時還結合國家相關財經管理制度來分析判斷。
在審查起訴時,應重點審查運用司法會計鑒定的技術標準是否科學,評估的私分財產有無遺漏,有無重復計算,有無將非國有財產列入國有資產計算的情況。如果有上述情況,公訴人員應就上述事項要求重新鑒定或重新計算等。
二、提起公訴中的疑難問題
(一)起訴書中是否必須將不受處罰的犯罪單位列為被告
根據《刑法》第396條第1~2款立法表述來看,實際上該條已將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及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列為犯罪主體。但根據《刑法》第31條“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的法條表述邏輯分析看,單位作為犯罪主體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受刑主體承擔刑事責任。在刑法另有特殊規定的情況(如單罰制)下,只對單位的直接負責任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而單位不受處罰。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則。所以,本文認為,沒有必要將不受處罰的單位主體在起訴書中列為被告與被告人一同提起公訴。
因為,檢察機關指控犯罪主要是為了追究被指控者的刑事責任,而私分國有資產罪中作為犯罪主體之一的單位依法不受處罰。既然不受處罰,也就無指控的必要。否則,不僅有悖于訴訟經濟的原則,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而《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格式》中,對單位犯罪涉及“單罰制”的判決書格式,只明確被告人而沒有寫明被告單位。至于原單位已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撤銷的情形,更無必要將原單位列為被告一并起訴。在司法實踐中也無將此類單位列為被告的做法。例如,筆者所在檢察院在起訴“清溪食品公司私分國有資產”一案時,就是僅對該案直接負責主管人員被告人楊某某提起訴訟。[2]
(二)“國有資產”界定方面的證明問題
根據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布施行的《企業國有資產所有權界定的暫行規定》第4條規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負責國有資產所有權的界定。因此,為證實涉案錢物系國有資產,檢察機關通常的做法是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進行國有資產界定與確認。但在當前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國有資產確認中存在3個問題:
第一,按照目前行政歸口管理原則,有時會出現無權威機構出具證明來證實本案的私分對象的結果。例如,某保險公司私分國有資產案中,司法機關對涉案錢款性質要求有關地方國資管理部門進行界定時,地方國資管理部門以涉案的保險公司屬中央所屬企業為由,作出無權對其錢款的性質做出界定的答復;并認為,其界定權限屬于財政部,可司法機關申請財政部予以界定時,財產部又以從不對個案的犯罪對象予以具體界定未予答復。[3]
第二,盡管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有對國有資產界定的行政管理職能,但它卻沒有為刑事司法需要進行界定的法定義務。而這就導致在部分案件中,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不愿作為時,司法機關又不能強令國資管理部門出具證明。
第三,即使在國資管理部門愿意對國有資產進行確認時,有時也難以具體界定出哪部分屬于或哪些不屬于國有資產。因為,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有資產產權界定和產權糾紛處理暫行辦法》規定中認定國有資產,也只是一種概括或抽象的認定,并沒有對具體資產的界定辦法。盡管該辦法對國有資產的范圍進行了列舉,但這種列舉并不全面,也難以窮盡。隨著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開放的擴大與改革的深入,國有資產的認定更顯復雜。而面對國有資產的界定證明中的復雜性,檢察機關作為控訴方,應在證明私分對象的屬性界定上有所作為,可通過以下兩方面途徑尋求解決:
一方面,對性質有爭議的資產,可以商請有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協助界定。如果對基層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界定有異議的,可以通過上一級檢察機關商請上一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加以界定,并以上一級的界定為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依法代表國家對國有資產實施管理職責的專門的國家機構,有義務對辦案中遇到的國有資產界定問題提供協助。對于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認定,作為一個專業性的鑒定,在通常情況下人民法院應加以采信。
另一方面,在商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協助鑒定未果的情況下,即國資管理部門不愿以鑒定人的身份出現的情況下,可建議由涉案單位作申請主體申請資產界定。因為,根據對國有資產的界定有關規定,對涉案單位的申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可以予以受理。如果涉案單位不愿意申請或申請未果,可由檢察機關履行國有資產的確認證明權加以確認。其理由有三:
其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對國有資產的認定并不解決專門性問題,而是解決法律性問題。而要解決法律問題,檢察機關顯然具有國有資產的確認權,而無需指派或聘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充當刑事訴訟的鑒定人。因此,檢察機關的偵查或公訴部門完全可以根據事實和法律,對單位集體私分的資產是否屬于國有資產加以確認。這種證明權的來源,完全是檢察機關在自偵案件偵查活動中所承擔的刑事證明訴訟任務的性質所決定的。
其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在“附則”部分對國有資產的概念作了以下比較明確的規定:“本規定中有關私分國有資產罪案中的‘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依法取得和認定的,或者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國家向行政事業單位撥款等形式的資產”。此種對國有資產概念的明確,實際上是指導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如何對國有資產進行司法的界定。鑒于刑罰的嚴厲性,檢察機關對國有資產進行司法認定時,應當從嚴掌握,以保證打擊的準確性。國有資產的范圍應當界定為國家對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行政撥款、投資款和國家明文規定應當上繳財政收入的款項等保證國家計劃執行的嚴肅性和國家的正常財政收入。對集體違規私分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應當屬于國家或者應當上繳國家的其他收入,應當作為違反財經紀律處理,打擊和處罰的重點應該是私自改變國家行政撥款用途、投資計劃、在企業轉制過程中惡意侵吞國有資產和在國企解困過程中變賣固定資產進行集體私分的影響國家計劃和經濟秩序的行為。對私分“小金庫”、單位創收財物、賬外收入的行為應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區分私分對象的性質。只有私分的是“小金庫”中的國有資產,才構成私分國有資產罪。[4]
其三,根據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布施行的《企業國有資產所有權界定的暫行規定》第4條規定:“本規定所稱企業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的投資和投資收益形成的資產。沒有法律依據歸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的資產均屬國有資產”。通常分析該條的表述邏輯,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即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的投資和投資收益形成的資產,在沒有法律依據歸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的情況下,均可以推定為國家所有,即國有資產。這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在國有資產界定上的一個新的證明方向,即在公訴辦案中不一定非要去證明涉案資金是否屬國有資產,只要證明涉案資產并不屬于任何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即可認定為國有資產。換言之,如果辯方要主張涉案資產不為國有資產,他一定也要拿出法律依據證明此項資產歸某個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如果不能拿出相應的依據,則該項資產屬于國有資產。這種證明方向的轉變,對訴訟效率的提高也是不無裨益。然而,鑒于國有單位改制、參股、合資的復雜性所導致其內部資產屬性的復雜性,為慎重起見,此種證明推定應只適用于涉案單位為純正的國有單位的情況。因為,在純正的國有單位中資產關系通常并不復雜。
當然,除上述方法外,我們認為,為了保證司法適用的統一性,避免不必要的糾纏,可以考慮在條件成熟時由法律對此作出明確規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中央有關部門共同對辦理私分國有資產案件中國有資產界定程序作出具體的規定。
注釋:
[1]覃遠軍、周武:“查辦私分國有資產案件若干問題探析”,載gxjc.gov.cn
[2]徐玲利:“一起私分國有資產案的公訴詞”,載《中國檢察官》2007年第5期。
[3]任素賢:“私分國有資產罪司法實務若干問題研析”,載《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4]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私分國有資產罪法律適用研討會綜述”,載《犯罪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