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對偵查機關的監督
(一)公安機關在偵查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案件審查不細致。一方面,主體審查不細致。尤其針對16周歲上下的犯罪嫌疑人涉嫌普通刑事犯罪時,當戶籍證明、醫院出生證明、證人證言等多份證據互相矛盾時,公安機關往往不進一步審核,僅直接采納最有利證據,只向檢察機關提供片面證據,按照年滿16周歲移送審查起訴。這種錯誤做法,不僅浪費司法資源,而且極易造成錯案。
另一方面,書證材料審查不細致。例如,我們辦理的“徐某職務侵占案”,47筆賬目材料中,28筆賬目材料采購單總額、發票總額均不相符,且有明顯不合理的改動。如101元將1改為4成了401元、51元中間加0成了501元等,改動筆跡與犯罪嫌疑人筆跡明顯不同,甚至用筆顏色都不同。而公安機關仍將其作為證據材料移送審查起訴。
2.卷宗材料不規范。一方面,《起訴意見書》書寫不嚴謹。有的案號與犯罪嫌疑人人數不符,有的犯罪嫌疑人姓名前后不一致,有的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前后不一致,有的強制措施書寫前后矛盾,還有其他細節問題。例如,犯罪嫌疑人性別、年齡、籍貫等與實際情況不符等。
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另案處理情況不明,未附相關材料,未說明進行了何種處理。既沒有進行通緝也不曾受過其他審判,不知其處理結果。
3.贓物移送不力。一方面,贓物移送不及時,扣押清單不附卷。有不少扣押清單未附卷且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法院已判決,相關贓物才剛移送至檢察機關,之后法院常拒收,導致贓物滯留。
另一方面,贓物移送范圍不明確。對贓物往往不甄別,一律移送檢察機關,導致不少贓物往返移送,浪費司法資源。
4.強制措施適用不力。一方面,適用取保候審標準不一。有的案件情節較輕,剛達到起訴標準,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也很好,仍被逮捕。有的依照法定刑,犯罪嫌疑人應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卻被取保候審。
另一方面,脫保現象嚴重。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在審查起訴階段脫保情況時有發生。有的犯罪嫌疑人確系逃跑,但有的犯罪嫌疑人是根本不知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市、縣的規定,去外地打工、求學后被通緝,甚至是七八年后被抓獲且被重判,不僅浪費司法資源,也有失公平。
5.補充偵查不力。補偵材料寫明無法補充相關材料的并不少見,有的確系失去了有利偵查時機無法補充,但有很多是公安機關不愿去補偵,怕補偵材料對己不利,怕補偵耗費時間精力,或自認為沒有必要補偵。他們往往將時間投入到立新案中,對于補偵就寫工作說明來應付。于是,造成了在審查起訴階段,公安機關積極性低、檢察機關忙于補偵的現象。
(二)導致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一,公安機關接受監督意識淡薄,被動接受監督甚至不屑于接受監督,其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工作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
第二,檢察機關監督意識淡薄,尤其是對于卷宗材料不規范、贓物移送不及時等問題,認為并不直接影響案件定性,很少追究。
第三,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對案件標準把握不一致,公安機關有推托之嫌。只要案件達到其內部質量標準順利移送起訴后,公安機關普遍認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即使檢察機關發出補充偵查書,除非對案件定性有決定性影響,否則,補偵材料寫明無法補充相關材料的并不少見。
第四,檢察機關監督方式單一,使得公安機關的違法行為不易被發現。一直以來,公訴部門對偵查活動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卷材料進行審查,決定是否提起公訴,并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但是,這種主要依靠書面審的監督形式,屬于程序性監督、事后監督,影響監督職能的有效履行,使得公安機關的違法行為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也很難取得確鑿的證據。
第五,檢察機關監督手段不力,沒有權威性。
(三)現行制度下的解決方法
第一,促成公安機關完善案件考核機制,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共同擬定考核標準,由檢察機關行使部分考核權。考核標準制定要全面,要著重考核案件質量,不能片面追求立案數,要著重提高案件質量。要將退回補充偵查事項、強制措施適用、贓物移轉、法律文書等多個事項均納入考核范圍,且由檢察機關出具考核意見。
第二,完善對公安機關的監督機制,形成定期反饋制度,就具體個案或類案辦理情況、偵查中存在的問題等定期通報,將監督落到實處。
第三,強化主動監督意識,監督方式多元化。改變以往著重進行書面審的做法,改靜態監督為動態監督、改事后監督為過程監督、改結果監督為過程監督;強化主動監督意識,主動到發案單位進行實地調查、必要時自行調取關鍵證據。我部門辦理的徐某職務侵占案就是承辦人主動到發案單位進行了實地調查、自行調取了關鍵證據,重新核實了所有賬目并詢問了關鍵證人,才最終識破了這起修改多筆賬目材料、偽造重要書證的案件。
第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現存問題、加強對公安機關的監督,還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制定相關制度,賦予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強制措施適用的監督權,明確檢察機關監督權的行使方式、違反的法律后果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制約關系,才能提高監督的有效性。二是改革現有管理模式,引入公訴引導偵查的工作機制,規定檢察機關公訴部門介入偵查活動的范圍、權限、責任承擔等,以提高司法效率,減少偵查干擾,更好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能。
二、加強對審判機關的監督
(一)審判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不健全。對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一直有很多爭議。這項制度的實施,似乎是審判機關迫于壓力做出的妥協,與此同時檢察機關也做出了讓步,即僅在很有限的范圍內經審判機關邀請方可列席。
第二,延期審理制度不規范。遲到的正義非正義,訴訟效率對被告人至關重要。案件久拖不決,不僅消耗司法資源,而且有失公平,不利于保障被害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適用法律標準不一致。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判處刑罰差別較大。
(二)導致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是審判機關接受監督意識不強,認為自己是最后的司法環節,是最重要的司法機關,被動接受監督甚至拒絕接受監督。
二是檢察機關監督意識淡薄,對于審判機關延期審理,即使認為毫無理由,也出于維護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良好關系的考慮,不予追究。
三是檢察機關抗訴不力。尤其是對于事實認定一致刑期認定差別不大、罪名認定不一致但量刑相同等案件,認為并不嚴重違反公平正義,很少抗訴。
四是檢察機關除抗訴外的其他監督沒有權威性。除了抗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監督的權威,其他針對審判機關的違法行為的事后監督,主要采用發送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對被監督對象缺乏必要的約束力,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仍被虛置。
(三)現行制度下的解決方法
第一,充分發揮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的作用,適當擴大列席事項范圍。
第二,促成審判機關規范延期審理制度。
第三,完善對審判機關的監督機制。
第四,加大抗訴力度。
第五,制定相關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具體的監督措施及其法律后果,賦予檢察機關對違法行為的有效處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