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大家議論這樣一種困惑: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的,愛說愛笑,愛玩愛鬧,見的世面也不少,可是寫起作文來就感到困難,那些聰明好像都用不上了。為什么思維如此活躍的當代兒童,在寫作時會如同“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呢?其實,由思維到寫作不是直接過渡的,而是需要“轉換”得以實現。教師的“教”應該著力于在思維和寫作之間鋪路搭橋,幫助其實現順利轉換。
寫作心理轉換理論認為,寫作就是將思維轉換為語言表達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轉換,常常被人所忽視。而學生寫作水平之所以難以提高,作文訓練之所以難以取得成效,關鍵也就在于忽視了這個過程。人的思維和語言表達雖然關系密切,但二者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組織結構和運作規律。其一,思維是非線性的,具有躍遷性,而表達是線性的,具有強烈邏輯性。思維就像個萬花筒,靈活、躍動、發散,而要將這些思維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必須先把其分解,然后將需要表達的元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成為適合表達的線性結構。這些加工、整理、規范的過程就是轉換。其二,思維是自足的,表達具有交際性。當一個人在純粹進行思維活動時,是不要顧及他人是否明白的,他只需自我消化即可,他的思維結果可以是殘缺不全,可以是模糊不清,可以是讓人不知所云的。可是一旦要將思維結果表達出來,就必須滿足“讓人聽懂”這一基本的交際原則,因此,亟須通過轉換,讓思維變得清晰和明朗。可見,轉換是思維與表達之間的路橋,必須保證暢通。認識到轉換的重要性對我們的作文教學非常有幫助,有助于我們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
先看針對低年級的作文訓練。低年級孩子思維——語言表達的轉換過程比較簡單。由于年齡特點所致,這個學段的孩子往往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說,筆下就怎么寫,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童言無忌”。他們對思維的加工能力有限,再加上他們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水平無明顯的差異,書面表達常常是口頭表達的文字記錄。因此,他們的思維——語言表達轉換屬于簡單的“一級轉換”,即用一些簡單的句法規則,將思維活動直接轉換為語言表達。針對這個學段的作文教學,不要拔高要求,要切實實施各種句式表達訓練,在訓練全過程中要注重表達興趣的組建與維護。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教學隨機、密集地進行口頭造句或者書面造句練習;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判斷哪些句子寫得對,寫得好;多積累一些結構完整、句式規范的好句子。這些訓練都有助于孩子在轉換時實現組句能力的正遷移,在具體的表達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運用訓練中獲得的認知。因為在思維——語言表達的轉換時需要運用句法規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外,還應該最大限度地鼓勵孩子的表達興趣。只要孩子真正做到大膽表達,大膽記錄,能如實地“寫話”,教師就應該給予表揚。教師在評價孩子的寫話作品時,不要在“口語化”和“美不美”上糾纏,應注重孩子表達的量,以及句式的規范化程度。只要是通順,規范的句子就是好的,在這個前提下,同一命題,同一時間內,表達的量越大越優秀,因為這說明了個體思維——語言表達轉換的順暢程度。試想,只要通道順暢,今后再予以修飾是順理成章的。如果通道尚未打通,卻要求一邊打通道,一邊搞“裝修”,這豈不是誤工誤時,吃力不討好?
中高年級孩子在寫作文前,會經歷更為活躍的思維活動,個體會進行更為充分的準備。他們不會像低年級孩子那樣直接、毫不修飾地表達,他們的思維——語言表達的轉換屬于比較復雜的“二級轉換”,更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訓練。
心理學家A.科瓦廖夫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任何創作過程都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把外部刺激轉換為知覺的顯示或現實的形象;第二,把這些形象轉換為客觀化、物質化的體現。按照他的認識,寫作就是從思維活動轉換為“知覺的顯示或現實的形象”,再從“知覺的顯示或現實的形象”轉換為言語表達的過程。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級轉換”的觀點。他認為作者為了順利完成寫作活動,至少要經歷兩次轉換:思維轉換為內部語言;內部語言轉換為“呈線性序列”的外部語言。思維——內部語言一外部語言,這就是“二級轉換”的基本框架。很明顯,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作為中間環節的“內部語言”,它是第一次轉換的終點,又是第二次轉換的起點。華東師大的董蓓菲教授提出,在實際的作文過程中,孩子首先要將思維中想要表達的內容運用個體的內部語言挑選和固定下來。這些語言包括:哪些是要寫的,哪些是不要寫的;哪些是該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哪些是要先寫的,哪些是后寫的。在之后的向外部語言表達的轉換過程中,這些語言不斷擴展、重組、更換、修飾、刪改,最后形成完整的語句表述出來。因此,我們的教學要促進孩子順利實現“二級轉換”,就必須通過科學的訓練,豐富孩子的內部語言,保證轉換暢通。
首先,要讓孩子多“練內功”。所謂“練內功”就是指閱讀。多閱讀相對經典的文學作品,能幫助孩子更多地組建自己的內部語言范式,這一點不言而喻。當思維向內部語言轉換時,個體會自覺地借鑒,模仿已有的表達范式,并且主動去規范正在形成的內部語言。此時,這些儲備的范式越豐富,可借鑒的也就越多,內部語言的形成也就越容易,越豐富,越規范。
其次,要夯實孩子的“基本功”。很多教師在指導中高年級孩子作文時只注重結果,只看最后寫成的文章質量優劣,而質量差的根源又沒有找到,干著急,不起作用。其實,篇章的問題必定出在構成篇章的字、詞、句、段上。因此,即便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作文的基本功仍需要夯實。其一,日常要多進行片段練習,努力寫好一段話。張志公先生就鮮明地闡述了段落寫作訓練的重要性:“一段話不連貫,疙疙瘩瘩的,前言不搭后語,自相矛盾,這樣組成的一篇文章,怎么可能是好文章呢?能夠寫好一段連貫的話,正誤優劣以至趣味風格都顯示清楚了,幾乎可以斷言,也一定能寫好一篇。”其二,要堅持讓孩子在寫每篇作文前養成列提綱、打腹稿的習慣。提綱與腹稿都是一種類似內部語言的表達方式,多練習自然會產生熟能生巧的效果。
再次,要注意一氣呵成的寫作習慣的養成。很多孩子平時寫作養成了拖拖拉拉的習慣,到了考場上,經常出現時間不夠用、寫不完的問題。解決問題要靠平時訓練,要讓孩子養成一氣呵成的習慣。其實,這不僅僅是習慣問題。董蓓菲教授在寫作轉換理論對作文教學的啟發中提出,當思維轉換為內部語言時,構思好的素材一邊進入記憶,一邊要進行表達。如果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時間差,就會導致工作記憶傳輸中斷,尚未表達的信息被掩蓋,已經構思好的內部語言丟失。所以,當孩子寫作拖拉時,之前已經想好的內容不及時寫,真要寫時會感覺自己又忘記要寫什么了。
最后,要注意讓孩子先說后寫,注重口頭作文。其實,內部語言轉換為外部語言時,還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表達的形式,我們往往跳過了口頭語言,直接進入書面語言表達。作文多重加工理論認為,就表達而言,口頭表達為低級水平加工,書面表達為高級水平加工,跳過低級水平加工,自然會使得高級水平加工的難度加大。因此,科學的指導就是要避免高低水平的加工的錯位進行。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寫作前先進行口頭作文,說清楚再寫。講不清楚,在寫的時候肯定就會表現出來。此外,在講的時候,孩子還能從聽者的反應中受到啟發,明白哪些是生動的、吸引人的,哪些別人不愛聽,這樣在寫的時候就會有所側重。講對寫極有益處,磨刀不誤砍柴工。
只要我們能在孩子的思維和寫作之間鋪好路,搭好橋,幫助其實現順利轉換,就能讓孩子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為寫作服務。
(責任編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