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在浙江紹興的上虞市風光秀麗的象山腳下、白馬湖畔,著名的教育家經亨頤先生為革新中等教育,偕同鄉賢王佐,征得開明紳士陳春瀾出資20萬銀元,創建了后有“北南開,南春暉”之美譽的春暉中學。如果從陳春瀾先生于1908年創辦春暉學堂算起,春暉中學弦歌不輟,已達百年之久。
早期的春暉,一大批文學、藝術、教育界的風流人物云集白馬湖,其中有夏丐尊、李叔同、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劉薰宇、張孟聞、楊賢江、范壽康、匡互生、蔡元培、俞平伯、柳亞子、葉圣陶、劉大白、巴人等,他們或執教,或講學,或短期游訪。正是這一大批名師碩彥將春暉中學帶入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輝煌時代。他們在靈感蕩溢的白馬湖畔把酒臨風,在月白風清的春暉園林吟詩作畫,追尋著理想的文學之夢、教育之夢。毫無疑問,這一段歷史的絕響,至今仍讓人懷想和激動不已。朱自清的華章,豐子愷的漫畫,夏丐尊的美文,山水閑情,妙趣文章。經亨頤、夏丐尊、匡互生、范壽康等所倡導的人格教育、愛的教育、感化教育、英才教育等教育思想,影響中國近百年的教育歷程,至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春暉桃李芬芳、星馳天下的同時,更留下了讓人驚嘆不已的文化遺產。“春暉”校名取自唐代孟郊《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的“春暉”一詞,《游子吟》一詩由豐子愷先生譜曲后成為春暉的校歌,一直傳唱至今。1922年,經亨頤校長第一次確立“與時俱進”為學校的校訓,這也是當時春暉先賢們共同的理想與追求。在“與時俱進”的旗幟下,處于鄉野僻壤的春暉中學一時名師薈萃,文化璀璨,教育鼎新。“與時俱進”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的產物,又是中國新教育的旗幟,后來還成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春暉中學,經歷了世紀的風雨洗禮,在進入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發展階段之際,現任校長李培明捧出了一本近四十萬字的校長工作專著——《守望教育的理想》。本書是作者以學術思考引領教育創新之路的實踐與理論探索成果。李培明認為,學校教育是學校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它通過直接參與對學校文化主體的生產和再生產推動著人和社會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是一種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影響和制約的、培養與發展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教育相長,德才并美”“與時俱進”“以人為本,重在發展”“讀書即生活,教育即創造”等理念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并有機地貫穿在了本書各篇目之中。
全書共分教育理想篇、學校精神篇、學校發展篇、教師培養篇、文化德育篇、課程建設篇、教育科研篇、班子建設篇八大篇目,完整甚至詳盡地呈現了作者帶領春暉中學教師實踐學科建設和文化德育兩大工程的路徑,以及在此過程中逐步發展形成的理論成果。作者在為研究我國當代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學校樣本的同時,還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教育家、思想家、實干家的辦學風采。
首先,作者是一個優秀的教育行家。在我們的當前社會中,做一名校長雖然離不開諸多行政的工作內容,需要一些人事和政治等方面的管理才干,以及為人、為學的人格魅力等,但是懂教育、愛教育、能夠鉆研教育無疑仍然應該、也必須是其中最為核心的要素。縱觀本書,可以明顯地發現作者對學校管理、學科建設、青少年教育等問題的洞察。其中既有教育哲學層面的探索,如“學習的意義”“智慧與胸懷”“理想的教師”等,又有教育管理方面的具體論述,如“關于學校辦學思路及其實施途徑”“課堂:激活師生生命的主陣地”“德育,需要勇氣和行動”等。可以說,本書對一所規模學校管理與建設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無不涉及,并且給人頗多可資學習和借鑒之處。
其次,作者體現了一個思想家的風范。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作為一名校長,當然需要協調好行政工作與教育管理的關系,而更為難得的是做到尊重教育規律與獨立思考并行。在《守望教育的理想》一書中,作者對先賢的教育理念多有褒揚和尊崇,但并沒有迷信和盲從。例如,春暉中學首任校長經亨頤認為教育應該是哲人辦學,言下之意就是教育要獨立,因此提出了曾經形成廣泛影響的“純正的教育”這一理念。作者并不因為經亨頤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顯赫的地位及其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而一味“繼承”,而是非常令人信服地指出:“教育的價值體現于人的發展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如果教育真正地要獨立出來,那這種教育也就是人本位,這可能嗎?不可能。比如我們要培養接班人、培養建設者,體現的是國家意志。比如我們的一些口號,“百年樹人”“科教興國”等就是體現國家意志,體現人本意志。所以我覺得如果在春暉教育上有遺憾的話,原因在于他早期追求的是一種純粹的教育,這在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可能真正地走向成功。(《拼搏·求是·求真·合作——談春暉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其實對當前的教育有著獨立的認識,在不同的場合,他也一再強調:“在學校按教育規律辦學與社會對學校評價之間的矛盾中,存在著自主發展受社會現實制約的事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依據學校的優勢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學學科建設”和“文化德育”的理念,從而形成了教育部規劃課題《文化德育的校本實踐與研究》,豐富并發展了我國德育研究的理論。
再次,作者表現了一個實干家的本色。如今的校長常常是事無巨細,一校之內大大小小的事情無不需要其“拍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來“勝任”一校之長的角色也總會顯出高低之別。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可以通過民主、科學的決策程序來擴建校園、改造校舍,想方設法改善教職工的工作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但是他的興趣更多的還是在于教育本身。如他親自領導學校的學科建設,帶領教師與教育專家朱小蔓、葉瀾等面對面交流,尤其關注“教學領導力與學校精神的提升”。再如在浙江省第六屆知名重點中學校長峰會講話,侃侃而談“‘名校’組織變革及其執行力”,在春暉中學學科建設政史地組研討會上發言,大力呼吁“讓激情和智慧充滿我們的大腦”,在全校教職工會上要求“走進課堂·走近學生·提高效能”,以至在不同的場合屢屢苦口婆心地告誡教師要對學生合理運用恰當的批評方式。我相信,如果沒有對教育事業的忘我投入和實干精神,作者的活動不可能如此四面開花,成果自然也不會如此豐富。
令人特別印象深刻的,作者自始至終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春暉中學的拳拳之心——作者的確是帶著飽滿的思想感情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入到這所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名校校長崗位上的。
三
我想,對于這本《守望教育的理想》來說,最重要的也許是由誰來讀的問題。
最直接的讀者也許是各類學校的校長。可以說,校長的“領導藝術”各有千秋,在此自可不論。但是,李培明校長在本書中對教育問題的精雕細刻未必是一些校長所具備的,對于教育傳承與發展的責任感或許是讓為數不少的校長感到汗顏的,為“守望教育的理想”而付出的辛勞更不一定是同樣“忙忙碌碌”的校長們所能比的。
而我認為最應該研讀這本書的讀者應該是各級各類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者,如各級相關的主管領導、人大代表、教育專家等。本書作者以個人不辭勞苦而又充滿智慧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鮮活的教育真問題,其中涉及的教育經費問題、教師待遇問題、學校發展問題、學科建設問題、新課程改革問題、德育教育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等等,雖發生在一校之內,但又都具有我們時代共同的特點。“進入”了這些真問題,相關人員方可以有效地避免做出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也可以避免“硬裝”內行的尷尬發生,真正能夠為教育建良言,獻正策,從而盡量使我們的教育少走彎路。
我還真誠地建議廣大普通教師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套用那句“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名言,在這里當然不是說“不想當校長的教師不是好教師”,但是可以說“不研究教育問題的教師是不思進取的教師”。由于教師們基本上為科任教師,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常常局限于學科內部,并沒有達到對教育的普遍規律和全面領域有所研究的程度,更不必說對教育行政管理的更高認識了,所以即使一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也未必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問題的研究者。這對于身處教育現實中的教師來說,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多數一線教師其實不乏進取心,但是有時誤以為鉆研本學科的教育教學就足夠了,結果常常因視野嚴重受限而在專業發展中變得無所適從。所以,在教師生涯中,當你困惑于一些迷惘,或者當你產生了一點飄飄然,讀一讀春暉中學這所名校校長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心得,也許會豁然開朗,并且對于教育、對于自身都會擁有一個更高的視界。
(責任編輯: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