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葛是一位沒有其他職務的六年級數學老師,卻是學校里最忙的一個人。他對修理電器和電腦很有一套,曾很輕松地借助學校原有的兩只大喇叭和一個即將被淘汰的電腦,制成了一套校園廣播系統,沒有花費學校一分錢,效果卻同一些學校花了上萬元購置來的一樣好。
“校長!”他手中拿著的一個電腦教室里用的分配器來到我的辦公室請示,“不好意思。這是個小問題,本來不要找你的,但這里面的一個線圈已經燒壞了,沒有辦法修理了,得買一個新的線圈換上去……”他憨厚的臉越發地紅了,“換這個線圈要花一些時間,在學校里肯定弄不好,得回家搞,我想收點手工費。”
平時這些小問題,只要分管的校長處理一下就行了。但這是涉及到錢的問題(我這個學校很小,每到用錢的時候我這個校長都得想想如何能夠少用或者不用),而且是要工錢。“行的,這是應該的。”我連忙接上他的話,“就是送到外面去修,也要給錢的,你修我們就更放心了。”我笑著對他說,“你放心,你奉獻,我買單!不,是學校買單!”
小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校長,本來我是不想要報酬的,因為這個比較麻煩,還要添新零件。你放心,我只要一點點加班費,比送到外面修的費用要便宜多了。我沒有其他的意思。”他見我一口答應了他的要求,有些忙不迭地應著。
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也笑了:“不要不好意思,這是應該的。”
“這我就放心了。為學校辦事,只要我能做的,我是從來不要學校一分錢的……”他解釋著,我也非常高興地聽著……
我們這樣一個地處農村的小學校,校內根本沒有專職的修理工,更沒有專業的技術工,許多小維修要么到校外請一個有些相應手藝的工匠,要么湊合著在校內找一個稍懂一些的教師或者工人。面對著小葛老師,作為校長,除了欣慰之處,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種慚愧。多么好的一位教師,本來就應該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我卻為什么不能主動提出來呢?為什么在制訂規章制度的時候,我只想到教師的付出,而不想到給那份付出一份酬勞呢?為什么在許多的時候,把那些規章制度看成“銅墻鐵壁”,而不愿意給教師一方舒展的空間呢?我們在打造諸如“人本校園”“和諧校園”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之人。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讓教師真真正正體會到“勞動的價值”,享受到“工作的快樂”。
在這件事情中,小葛老師的合理想法充分表達后,能夠立刻得到我這個校長的傾心接納、鼎力支持與欣然應允,這簡直有點難能可貴。在反思現象,剖析管理后,我開始認識到管理的“無意識”層,即以往沒能較好地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其實,就這件事來說,我非常感謝小葛老師,他引發了我內心誠摯的自省與真切的自我批評!我對他的積極回應算是一種管理中人文光輝的折射吧,但愿這是“以人為本”的真實寫照。由此我進一步想:應該站在教師角度來做校長,沉下去,用愛浸潤教師的心靈。
沉下去,即站在教師的角度,通過“重心下移”實現“換位思考”,用愛心審視一切,用愛心傾聽一切,用愛浸潤教師的心靈。這種“潛水”管理,必須要“沉”得下去,只有“沉”得深,才看得透、明、真。這意味著放下不必要的架子,工作上體恤教師的艱辛,生活上關心教師的難處,情感上關懷教師的冷暖;還意味著要想教師所想,把教師的心融入自己的心里,懂得教師的苦,懂得教師的累,懂得教師的幸福,懂得教師的追求的“心本”理念。這意味著品味著教師的思、想、感、悟,咀嚼著教師的辛酸、苦辣,與教師情感共鳴,情智共生,精神相悅,心靈相吸;還意味著要設身處地地為教師著想,敏銳洞察教師的內需,為教師全身心地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解除“后顧之憂”。如學校給離家遠程的教師以關懷;早上允許晚到20分鐘,下午可以早走20分鐘。農忙時,不要求教師必須“坐班”;在課堂上絕不能“脫崗”,但沒有課即可以去忙自家的農活,收拾自己的責任田……
校長站在教師的角度,以教師的心態作管理,這是建設“和諧校園”“人本校園”的“大廈”基石和強勁樂章。是“平民”校長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彰顯。多了一份教師情懷,管理就多了一條智慧的制勝之道,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李鎮西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站在教師角度來做校長的,這不是我的自我感覺,而是我的學生和教師給我的評價。我經常在網上搞調查:你覺得我做得怎么樣,你覺得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些教師會給我寫信,給我提意見,還有發短信的,當面提的也有,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就是喜歡把自己的心掏給老師看。”我想李老師之所以深受廣大教師的愛戴,與這是密不可分的吧?!他把教師當做校長的“資本”“利器”,發揚“從教師中來,到教師中去”的“平民”管理思想,拜教師為“師”,樹立“教師第一”的理念。教師成了他管理的第一資源,管理的“共同體”“智囊團”“親友團”。視角的切換成了他杰出管理之“聚寶盆”之“精髓”,因而管理熠熠生輝,才有了“中國式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誕生。這不是我們學習、借鑒的范本嗎?!
三
我進一步想,在葛老師“發明”了那套校園廣播系統后,我這個校長若能跟教師心貼心,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真正需求,事情可能早就會是另一面了。實際上,小葛老師真正的需求是得到學校對其自身勞動價值的肯定、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反饋。如果抓住時機在校會上大力表彰小葛老師的功勞、貢獻,肯定其工作的巨大價值,給他的無私奉獻以莫大的尊嚴,贊揚其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后將其自制的廣播系統命名為“葛××校園廣播系統”,對小葛老師自我價值的實現以最大的激勵和滿足;在學校樹立學習的典范。給他發個信息技術創新獎,或將其作品推薦到相關部門去參加創新制作大賽評比,及時推薦其申報高級別的信息技術先進稱號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校主動提出給其“奉獻”買單這一人性化舉措,想必小葛老師也是會拒絕的。
既然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如上“作為”,以一貫之,重視、滿足小葛老師們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實現需要,給予其豐富的精神層面的勞動價值肯定和精神反饋,就不會有上述討要“加班費”這一幕了,并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更會長盛不衰。有了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層次上的“高峰體驗”,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滿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何愁教師對學校工作不會投入地愛一次!所以作為學校管理者一定要努力創造一切條件,激勵、滿足教師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使教師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老師最可愛,他們信奉一條:“領導把我當人看,我把自己當牛干;領導把我當牛看,我把自己當人看。”校長也曾是一名教師,怎么一到校長的位置上就把自己(教師)的陣地丟了呢?自己的陣地丟不得!給教師一倍的溫暖、理解和肯定、滿足,你會換回N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沉下去,就會深諳教師需求之道、發展之道,即需要什么樣的管理,什么樣的質量,什么樣的環境、氛圍,什么樣的價值反饋,什么樣的服務、引領……會透過現象表層,洞悉其真實的內在精神需求、成長欲望、內心訴求、價值追求。會在教師情緒不佳時,送去伙伴般的真誠問候和鼓勵;會在教師困難時挺身而出,為教師排憂解難;會在教師成功時送去鮮花和贊美;會在教師困惑時送去有力的點撥、引導,能把準教師的脈搏,做教師天空的“啟明星”。每臨事,校長會想:“××肯定有事,否則不會遲到。”“××肯定有心事,否則不會這樣暴躁,我能為他(她)做些什么呢?”“××這樣做,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假如我是××,我又會怎樣做呢?”每觀察,校長會思:“×的負擔是否過重,我怎樣幫他減負?”“××太辛苦了,得讓他好好休息一段。”這才是校長真正“沉”下去而站在教師位置上的思考策略。以師本思想去成人、成事,用心換心,會換回更多的真心、真意、真情的付出,能更好地洞察教師對管理制度的細微反應,對管理制度的心理感受、接納,角色認同度。以此獲得第一手的資料,以教師為參照,實施政策調控,使制度趨于人文和完善。站在教師的角度必是個“精細化”管理的校長,能夠于細節之中見精神、見功力。人文不是空談、空喊出來的,而是要從具體實際的日常事務、細節小事的管理中體現出來、做出來的。
沉下去,跟教師心貼心,心換心,你會發現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都有動人的故事,都有值得學習的長處。古有唐太宗以諫臣魏征為鏡,開創了“貞觀”盛世;今若校長以師為鏡,從教師角度反觀自我,不斷完善,精益求精,從而使管理臻于人文、臻于至善,必會開創校園管理的“盛世”!
讓每一位學校管理者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潛水員”,學會長期沉到教師中去,用愛心去浸潤教師的心靈,那么每一所校園都將充滿人文之光,智慧之光,和諧之光,教育質量又何愁不能提高?
(責任編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