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是少年兒童在實踐中親自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體驗是教育過程尤其是德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引導隊員進行健康、積極向上的行為心理體驗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五次全國少代會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必須堅持實踐作為少先隊教育的基本途徑……著重組織少年兒童在實踐中體驗。”
我們生長在農村,學習在農村,體驗在農村。農村是一個大課堂,就讓我們在積極開展少先隊教育活動的同時,讓少先隊員的體驗活動富有“農”味,在積極實踐體驗中加強道德品質和道德規范的培養和評價,深化少先隊的德育內容。下面就談談我校少先隊工作的一些做法。
一、讓學生在體驗中明德
平時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印象不深,親身體驗的才刻骨銘心,難以忘懷。過去,在“德”的認知上我們過多地依賴灌輸,“德”的實踐也多停留在簡單的實踐活動上。而今,體驗教育使少先隊教育走向新的境界。
我們在全校不僅學習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而且學唱了《公民道德建設歌》。清明節,我們會搞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祭掃烈士墓活動,憶先烈、學英模詩歌、故事會活動,請老同志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生動戰斗故事。平時請校外輔導員通過身邊具體事例講普法知識,讓全體少先隊員知法、守法,做合格的公民。大雪橫行時,師生萬眾一心,戰而勝之,勝而思之,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激發他們的愛國心和報國志。在少先隊組織的各種體驗教育中,合作和交流自然而然地完成,探究得來的真真切切的信息源源不斷傳輸給實踐主體,隊員們在體驗中不斷感受 “德”的表現、體會“德”的要求、履行 “德”的規范、內化“德”的準則。
二、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
勞動勤勞了雙手,鑄就了靈魂,更創造了世界,勞動是光榮的。而今,有的隊員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面對如此的窘境,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農”活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培養孩子們勘勞的秉性。讓他們在體驗中不僅習得植物生長方面的知識,更能體悟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內涵。
農村富余的農田為少年兒童體驗活動提供了場所。我們學校就專門開辟了“種植園”,實行班級承包制。這個種植園就是校園內,這樣學生既可以每天都觀察到植物的生長情況,又可以起到一個促進的作用。每學期都會組織隊員在種植園里種植蔬菜瓜果,讓隊員自己選擇種植品種、種植方式,自己管理,要求隊員將從種到收的過程寫入觀察日記,最后根據收獲的多少進行評比表彰。活動后,隊員們應該對大豆、花生、芋艿等農作物的生長期、葉形、葉貌、及花瓣做到了如指掌。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明智
體驗教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有些活動中,輔導員要敢于放手,相信他們,給予他們寬松的時空,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幫助其智慧的觸角不斷地伸向事件的縱深處。我們的少先隊活動一方面要積極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更要讓隊員在體驗中樹立和增強自主意識。比如,在環保調查體驗活動中,讓隊員參與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狀況,寫調查報告,討論制定環保措施,積極向環保部門提出自己的環保意見和建議。通過讓隊員體驗現實,感受污染的環境,使學生在體驗中產生“我建議………我覺得應該……”等自主性思維,增強自主意識。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節日和學校的各種活動,讓隊員自己先想組織的形式、內容,設立更為廣闊的范圍,使學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比如,學校紅領巾廣播臺在全校少先隊員中招聘主持人、小記者,少先隊大隊委員的競選等活動,這些并不是傳統的輔導員包攬的固定框架,而是讓少先隊員在活動中體驗到自已是少先隊組織的真正主人,提高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培養少先隊員的思考、創新能力,樹立起創新的意識和欲望。
我覺得少先隊體驗教育是一個道德認識的過程、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道德實踐的過程和人的社會化過程。少先隊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它是一種面向社會的教育,只有通過少年兒童親身參加實踐,才能獲得能力,進行自我教育。體驗教育是活的教育,只有靠老師不斷的努力,才能使少年兒童健康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在社會生活中體驗、成長。
(責任編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