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反思就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我說,生活就是涌動反思的源泉。當我們在生活、閱讀和工作中運用反思的視角審視周遭的事物時,就會欣賞到獨特的美景,就會常常出現怦然心動的感覺,那時思想就在生長。下面就擷取幾朵反思的浪花,與大家共享那份心動的美妙。
一、在生活中培養反思意識
走訪不少單位時發現,空調上貼著“冬季0℃以上勿開空調”的告示。我實在不清楚,這個“0℃”的標準和界限是根據什么確定的?想到最后,覺得答案只有一個:“0℃時水結冰。”轉而一想:“這不對呀!空調是為人而開的呀,不是為了水呀!”這使我想到問題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水’為本?”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學校領導口口聲聲宣稱“以人為本”,但是學校中一些平常小事證明了其口是心非的作風。
孕婦都有例行檢查,其檢查的結果總是寫在病歷卡上,這恐怕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做法,人們也早已習以為常了。可是,只要你靜下心來往深處想一想,你就會發覺其中的不正常:“孕婦孕育胎兒的現象,是一種病態,還是一種生命的美麗?如果是后者,干嘛要寫在病歷卡上呢?”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我刷刷牙、洗洗臉之后,伸著懶腰,走近窗前,透過窗戶的玻璃,看見一抹綠色中一朵杜鵑吐著火紅,頓時精神為之傾倒。這時,我忽然想起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洗臉時鏡子上的玻璃見證的是自己,而窗戶上的玻璃見證的為什么卻是跳出自我之外的生命呢?”“鏡子上的玻璃與窗戶上的玻璃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喃喃自語了好久,等到撥開烏云見天日般醒悟之后,心里出現一種豁然開朗的敞亮;“窗戶上的玻璃‘心底’純凈透明,不留一絲雜念,所以折射的總是別人的光芒;鏡子上的玻璃襯著一層‘銀粉’,‘錢眼’中看見的只有自私的影子。”
二、在閱讀中增強反思能力
“青燈”之下伴“黃卷”,這是教師日常生活的寫照。一次印入眼簾的是:“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曾講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直到你擺脫了教科書,燒掉了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了你為考試而背熟的細節,這時,你學到的知識才有價值’”(《教育的目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長的詮釋:‘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面的兩句話語,還被到處傳頌,并且被當做金口玉言般的論據用來批判當下的教育,可是我想來想去,作為教師的我總不能讓自己心服口服,無數代無數位教師嘔心瀝血一輩子,弄來弄去弄的都不是教育?!只有剩下來的才是教育?!恩格斯說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過程是事物變化與發展并走向目的的必經之路,離開了過程的變化和演進,就不可能實現價值的延伸和拓展,更不可能實現事物發展的目標。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也不例外。傳統的應試教育忽視了教育活動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急切而機械地追求教育結果。新課程改革宣揚教育過程觀,提出“把握教育過程屬性,實現教育過程價值”的倡議。杜威秉持“教育無目的論”,目的就在于倡導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他認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之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德國教育家布列欽卡也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種“產品概念”,更是一種“過程概念”,是反映活動過程屬性的概念,教育“是一種影響;是一種傳遞人類文化財富的過程;是一種引導的經過或過程;是一種形成的過程”。過程是教育的基本屬性,因為過程就是教育活動的存在形式和展開形式;教育過程就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所以離開了過程也就根本無法實現教育的目標,即使達成一些所謂的目標,也是殘缺的、片面的。經過上述的反思,自己的心里充滿了陽光般的燦爛。
近來讀到孔子的言論,有時總有一些異樣的感覺。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我想到的卻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壓制“自我”的文化淵源;《論語》中精煉得不能再精煉的語句,盡是教訓人的語氣、結論式的語言,幾乎沒有商量的余地,缺乏說服人的鋪墊,更沒有探究的過程,看來孔子愛以“教育者”自命。所以孔子十分缺乏屈原在《天問》中所表現出來的對自然、對人性大膽求索的心態。孔子說出的“四十而不惑”的話語,更讓我這個經常困惑不解、年過四十的人認為這個命題的荒謬,且這與現代“終身學習觀”相背離。但愿這些思考和言論不要褻瀆我們傳統的“神靈”。
三、在專業中提升反思品質
從古至今掛在父母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在我們長大了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當我們對著自己的孩子重復這句話時,越想越覺得這句話與現代思想格格不入,字里行間透著“苦文化的烙印”和“特權思想”。我國從古至今的教育都在宣揚“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很少提及和倡導“愉快學習”“快樂學習”,因此學校成為磨礪人的煉獄,而不是享受成長快樂的寓所。我們來看看西方人士的學習觀念,西方人常常在游戲中做學問。譬如西方學者研究后認為,經濟是否景氣與女人裙子長短有關:流行短裙子,經濟就活躍,而且裙子越短,經濟越活躍;流行長裙子,經濟就委靡,而且裙子越長,經濟越委靡。就連鐵面無私的法庭判決也不乏幽默,美國一少年將同伴的雙腿打傷,致使同伴坐了很久的輪椅。為此,法庭判處這位少年在規定時間內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必須坐在輪椅上,讓他也嘗嘗坐輪椅的滋味。我國傳統的教育價值取向就是讓孩子做“人上人”,就是追求一種特權,一種凌駕于別人之上的權益,而不是追求民主和平等,這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教育者反思和深思?
當談到“最近發展區”理論,我想到問題的另一面。自從有^,提出“跳一跳摘果子”的命題,孩子們的童年死掉了,不盡的跳躍開始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沒日沒夜地一直在蹦高,努力摘到不斷被教師提得更高的果子,一刻也沒有停息過。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微笑,眉毛上汗水在流淌,眉毛下淚水流成行,有時就連在夢鄉中還在不斷蹬踢著雙腿。我們總是急切地驅使著孩子遠離童年、走向成熟,我們總是用成人的標準打量著孩子的言行,并不斷地嘖嘖稱贊著:“這孩子真懂事。”我們口口聲聲說“孩子是幼苗”,可我們又給予孩子們多少耐心和等待;我們反反復復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但是我們一直在花朵旁焦急地等候著他們奉獻成“果”,卻忽視了他們必須經歷的發育過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和“摘果子”理論同樣該死,它們將孩子們過早地推入競爭的深淵,孩子們失去了天真無邪的童伴,眼中只有對手,征服、敵視甚至仇視扼殺了孩子的單純、天真和純潔。現在的教育遠離了兒童,兒童變成了“小大人”。教育遠離了兒童,也就遠離了夢想,遠離了詩意。孩子們的話語中多是人生的滄桑、現實的無奈和明天的沉重,沒有了童真和遐想,生理尚處在稚嫩的襁褓,而心態卻在蹣跚的蒼老之中。我們能否轉變一下教育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樹下小憩,品嘗果子的甜蜜,讓思想和情感自由徜徉。很多學校的墻壁上炫示著自己的追求——“教育造就未來”,而我卻要奉勸:“教育首先要關懷當下。”
提到“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稱謂,我總覺得還是“大綱”一詞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因為“標準”一詞是工業化的產物,是一種強制執行的產品規格,是一種對加工結果的硬性規定,因此“標準”的詞匯冠在教育之前,難免讓人想起“強制”“僵化”和整齊劃一的“標準化”,難免有漠視教育民主、鄙視師生在教育中自主性的嫌疑。“大綱”則是綱要,是教育的準繩,既能體現國家意志,又給師生騰留了能動的空間,就好比我們行走在教育的旅程中,手中牽荷“大綱”的繩索,而身姿和步履則可以游離在繩索的周圍,多么富有人性化的氣息,這不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精神精髓嗎?教育論著中常常觸動我神經的問題還有,游泳和騎自行車的技能一旦習得,為什么終身不忘?其學習的機制到底是什么?真的如書上所言“支配大肌肉運動的神經聯系非常牢固”這樣簡單?“建構主義”一詞恐怕是現今教育論述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匯,可是我總弄不明白:“嬰兒在沒有任何語言基礎時,他(她)是靠什么來學習和建構母語的?”
雖然許多問題至今也沒有滿意的答案,可能有些問題一輩子也找不到答案,但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就像一種鍛煉反思能力的“思維體操”,使自己健步走過了一段教育歲月,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古代哲人曾經問自己:“我活著嗎?”思考的結果是“我思,故我在”。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們也需要常常反問自己:“我真的活著嗎?”
(責任編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