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愛心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題記
“王老師:您好!我是余曉剛,我已經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我會繼續努力的。請您放心。”讀著這則短信息,我終于放下心來,更是由衷地替他高興。我相信這個自尊的男孩子會一如既往地用他的堅強、執著和努力開創出自己的美好未來!他是我四年前教過的一名學生,一名特殊的學生,今年大學畢業。我在祝福他四年學業有成并順利找到一份滿意工作的同時,更多地是在內心深處對他深深的謝意。是他教會了我選擇愛的方式,讓我在此后的教學生涯和為人處事中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要付出愛,更應該懂得怎樣去愛。
那是我第一次接手班主任的工作。暑假過后新學期伊始。原來的班主任因工作調動,學校安排我接替這個班的班主任。我作為該班科任老師相對了解班級以前的情況。學生已經到了高三,我深感壓力重大,暗下決心,一定和班作業組的老師們齊心協力把這個班搞好,讓學生們在最后的沖刺階段取得佳績。然而,開學的第一天便是當頭一棒,班里的第一名余曉剛沒來報到。我以為可能有什么特殊情況臨時耽擱了,他會很快打電話過來。可第二天,仍沒有任何音信。我詢問了他最要好的同學,又打電話請教了他的前任班主任,了解到他家庭背景較復雜。父母離異,現在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身體狀況不好,家里生活可能比較困難。但他個性很強,從不向老師和同學過多表露自己的家庭情況,所以大家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曉剛聰明好學,思維敏捷,尤其喜愛體育活動,成績從來都是年級的前三名。對于這樣的孩子,老師感覺特別放心,也就沒有過多注意他的其他方面的情況。到了第三天,我實在坐不住了,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請示了學校的有關領導,約了另外兩位科任老師打車前往他家。這是一個并不十分偏遠的小村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很快就到了,然而,當我們幾經打聽終于來到他家門前時,門上的一把大鎖立刻鎖住了我們幾個人的心情。既沒到校,也不在家,他到底去哪兒呢?通過向一位鄰居大媽打聽,才了解了他整個暑假的狀況:父親外出打工一直沒有回來,他一個^在家度過了長長的假期,白天幫人整理、裝運蔬菜,晚上看書學習,自己從未吃過一頓像樣的飯菜,干活回來順便買回幾個饅頭和一點咸菜,到鄰居家拎壺開水,假期就是這么過來的。“這幾天快開學了,聽他說準備準備要回學校,已經不再去干活了。”大媽在向我們解釋的同時發出了無限的感慨:“這孩子生性樂觀,遇上這么多難事都挺過來了,有志氣呀!”鄰居大媽的話讓我們震撼不已,這么大的困難他從來沒向學校和老師透露半點,而且在學校里總是那么陽光地努力進取著。更讓我們慚愧的是對自己學生的這種狀況竟然一無所知,大家都沉默了。中午的太陽火辣辣地照著,空氣又悶又熱。老師們有些著急,準備分頭去找,因為已經十二點多了。正在這時,反鎖的大門突然敞開了。“嗨,余曉剛,這不在家嗎?怎么在家里還鎖門呢!”老師們又是高興又是疑惑。曉剛看到自己的老師,吃驚的背后是一種難以表達的復雜表情。“老師,我本來再等一天就要去學校的。”他說話的聲音很低。“你都急死我們了,也不打個電話。”我們邊說邊走向屋里,曉剛沒有吭聲,默默地跟了進來。然而,進了屋的老師再也說不出一句話。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呀:堂屋內的一口大鍋生滿了厚厚的鐵銹,菜板上的一把豆角早已干癟,整個屋子里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學校統一發放的那頂雪白的蚊帳。還有擺放整齊的幾摞書。我無法再看下去,胸口已被堵得滿滿的,強忍的淚水還是流了出來。我用班主任的身份要求他立即收拾東西馬上回校,其余的就不用管了。原來他遲遲沒有到校的原因是因為這學期的學雜費到現在還沒有著落,父親說好這幾天領了工錢就給他送回來的。
回校后,我把情況如實地反映給了學校領導,學校對此非常重視,校委會研究決定免除他所有的學雜費,我甚至還準備在全班范圍內發動一次“獻愛心捐款活動”,以減輕他生活上的負擔。當我把我們班幾位科任老師湊的錢交給余曉剛時,卻被他禮貌地堅決拒絕了,“老師,學校免除學雜費已經令我很不安了,我無法承受這么多。父親已經托人捎來了生活費,足夠用的,請您還給老師們,并代我謝謝他們!”他的臉漲得通紅,但語氣里透著堅定。我的心禁不住一顫!是的,我只是在盡著一個老師的責任,只是想到了他經濟上的困難,而從未站在一個十七八歲的自尊要強的男孩子的角度去認真想一想他的感受,我幡然省悟了那天他開門時一剎那的復雜表情,他真的不想在老師面前呈現自己的窘迫,也回想起這些天來課堂上他躲閃的目光和好久未見的陽光般的笑容。他不想與其他同學不一樣,不想“享有”這特殊的照顧,不想看到老師和同學們對他憐憫的眼光。一個充滿自尊好強的男孩子,在他的心靈深處實在難以承受這雙重的重壓。我輕輕地說了聲“對不起”,可這又怎能彌補他內心遭受的傷痛?幸好,準備在全班發動的捐款活動還沒有開展,否則我真的很難想象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腦海里總是縈繞著這件事情,對自己以前的諸多“愛心”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后的日子里,每每看到電視上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因家庭貧困無力上學而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他們在鏡頭前常表現出一種手足無措的窘態,我總會感到一股無言的心痛和絲絲的酸楚,繼而會想起一幅幅令人感動的畫面:在飛奔的列車上,一位母親用“特殊的方式”教會了一個鄉下孩子如何開啟一瓶易拉罐;偏遠的一座小鎮里,一位書店老板總是以“今天正趕上特價”的方式把“幸運”留給那些囊中羞澀的愛書人……同樣是愛,他們選擇的方式更讓人刻骨銘心。作為一名老師,付出愛心是起碼的要求,選擇恰當的愛的方式則是更高的一種境界!感謝曉剛!
(責任編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