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教師》的特別關注

2008-12-29 00:00:00本刊編輯部
中國教師 2008年9期


  “特別關注”欄目是《中國教師》創刊伊始就全力打造的欄目之一。5年來,“特別關注”欄目堅持主題策劃,有針對性地約稿,力求提供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多角度、深層次探討的平臺。到本期為止,共策劃主題64個,刊登稿件300篇左右。
  “策劃”就必然帶有強烈的價值意味,5年來我們所特別關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踐行“服務中國最大的知識群體,感悟教師全新的職業人生”這一辦刊宗旨,它深深地體現了我們所豎守的媒體責任和教育良知,更深深地映射出我們的人文關切和人間情懷。
  
  情牽農村教育 心系農村教師
  
  “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是“特別關注”欄目這5年來關注最多的一個主題,在64期主題中共有10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的方方面面。從農村教育的定位、資金投入、管理體制、發展模式以及法律保障,到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態,再到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的教育,《中國教師》都進行了深切的關注。而在其他的主題中,我們還關注過農村教師的培訓、農村教師的流動等問題。
  情牽農村教育,心系農村教師,這是《中國教師》樸素而自然的選擇。作為農業人口大國,中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發展,而農村的發展無疑要靠教育,教育要發展,教師是靈魂。2003年9月召開的“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強調了發展農村教育對中國農村社會整體發展的戰略意義:發展農村教育是實現高質量小康社會、推進中國農村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進而促進中國現代化民主化進程的關鍵和保證。
  然而,通過對農村教育的審視、對農村教師狀況的調查,我們發現農村教育的發展不盡如人意,農村教師的素質確實讓人擔憂,但農村教師(特別是代課教師)的默默奉獻總讓人感動而揪心。眾多關注農村教育的學者、一線教師為農村教育的出路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進農村教育的路徑。
  對于農村教育,首先應做到的就是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而且必須堅決根除義務教育的非義務、亂收費、拖欠教師工資等不良現象,讓農村的孩子(包括流動到城市中的農村學齡兒童)上得起學、讓農村的教師有合理的經濟回報。其次,教育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作為“農村教育第一資源”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事實上已成為影響農村教育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旨在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的農村教師教育,在農村教師發展中應該也必須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另外,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到底如何定位?毫無疑問,農村教育必須為“三農”服務,為現代化服務,為中國人的人之轉型服務。只有把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放在第一位,農村教育才會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5年來我們也看到了政府與社會各界對于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的關注與關愛。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2006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確認了“經費省級政府統籌”和“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眾多的大學生與NGO組織奔赴農村,給那里帶來新鮮的氣息;越來越多的農村教師有機會走出鄉村汲取養料……農村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對于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中國教師》定會持續關注,因為關注處于弱勢的農村教育,永遠是一個崇尚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而對于中國來說,農村教育的發展更是任道而重遠。
  
  “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的相關主題與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3年第1期(創刊號)
  《“兩會”聚焦——農村義務教育》 儲召生
  2003年第5期(總第5期):農村教育走向何方
  《貧困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 張家勇
  《誰為中國鄉村教育做主》 儲朝暉
  《寂寞的鄉村》 尚立富
  《娃兒們的“綠色銀行”——一個鄉村小學的助學故事》 樊英
  《代課教師:從邊緣走向何處?——訪靳希斌、鄭新蓉教授》 陳偉玲
  2003年第6期(總第6期):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稅費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研究》 胡平平、張守祥
  《突破體制性障礙和心理障礙——談農村教育發展與教師問題》 程方平
  《農村教育和“為農村的教育”》 楊東平
  《一個人大代表對農村教育工作的十點建議》 周洪宇
  2004年第5期(總第12期):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
  《教育內容城市化:精英教育還是大眾教育?》 魏曼華
  《理性地看待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化”》 譚春芳、譚昭軍
  《農村教育三愿》 叢立新
  《故事與反思:教材在農村遭遇的尷尬》 鄭新蓉
  2004年第12期(總第19期):農村教育:從關注到行動
  《成就與承諾: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中的作用》沈赟
  《農村教育的三個誤區與三個重點》 袁桂林
  《農村教育的“反哺之恩”三問》 杜時忠、陳萍
  《農村教育的四個原則》 王嘯
  2005年第5期(總第24期):播種明天的希望——讓我們共同關注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透析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呂文清
  《流動的孩子,邊緣的教育——打工子弟學校:城市教育的盲點》 蘇林琴
  《“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文本的演變》 周佳
  2006年第8期(總第39期):農村中小學教師現狀調查與分析
  《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現狀調查》 梁偉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困境》 尚立富
  《讓歷史銘記他們的名字》 嚴均平
  《誰是最可愛的人——記大山深處的教育守望者》 徐瑩暉
  2007年第7期(總第50期):關注農村教師教育 提升農村教師素質
  《優先發展教師教育的政策建議》 王嘉毅
  《農村地區“教師教育邊緣化”問題的政策分析與建議》 楊潤勇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的結構問題與對策》 于偉、李廣平等
  《西部農村村級小學師資狀況令人擔憂》 梅健
  《農村學校開展校本教育科研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 朱凱、張廣杰
  2007年第8期(總第51期):傾聽?分享?支持——走進西部農村小學女教師
  《西部農村小學女教師的生存與發展狀態——基于60名農村女教師的調查與思考》 李瑾瑜、李澤林
  《尋找農村小學女教師快樂的支點》 吳冬華
  《農村小學女教師:在困惑中前行》 郝德賢
  《從性別的視角關注女教師的專業發展》 李艷紅
  2008年第7期(總第62期):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處境及其改進》 牛志奎
  《社區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謝妮
  《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的法律與制度保障》蘇華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其教育反思》 何捷
  
  《中國教師》還在“教師故事”“走進西部”“農村教育”等欄目關注農村教育和農村教師。部分文章如下。
  2003年第5期至第7期(總第5期至總第7期)
  《走在“行知”路上的人》 陶麗萍
  2004年第1期(總第8期)
  《一個人的戰爭》 劉云衫
  2004年第3期(總第10期)
  《深山播種希望的人——記殘疾教師紀道信》王守玉、胡德奎
  2005年第2期(總第21期)
  《農村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之憂患》 郭小利
  《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布局調整的困難及應對策略》 徐永生、石選坤
  2005年第5期(總第24期)
  《問題與困境——西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基礎教育》 滕星
  《我的田野日志——記云南邊遠地區的教育》 王宇燕
  
  教育公平自平民教育始
  
  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當今,如何實現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分配的社會公平這一問題已構成中國公共教育改革的瓶頸,如果改革最終不能把社會導向公平,或者在公平問題上不能取得社會共識,就會限制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空間,甚至對中國社會的進程產生消極的影響。
  
  《中國教師》一直在關注教育公平,[1]一直在對教育公平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教育公平的宏觀層面包括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權利平等、代際轉換機遇均衡;微觀層面包括師生交往公平、課程設置公平、評價公平、教學公平以及教學組織公平。教育公平在現實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是: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在物質條件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社會弱勢群體子女就學升學的艱辛以及失學輟學率的居高不下;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教育資源占有不公;等等。
  通過這些探討我們發現: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解決起來非常困難。政府從均衡教育資源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各種解決教育公平的方案,眾多的NGO組織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們發現,“一個比較現實的也是能看到效果的途徑就是要做平民教育的工作”[2]。2007年《中國教師》全年貫穿的一個主題就是吁請人們關注平民教育,從而掀起了21世紀新平民教育的討論。2007年9月9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北京師范大學首批免費師范生時,提出了“窮人教育學”的概念,這一概念既是他的平民教育理念的延伸,也是中國教育公平問題解決的指導思想。
  楊東平先生把“窮人教育學”的內涵概括為三個層面:“關注窮人的教育”、“為窮人服務的教育”和“對窮人有用的教育”;賀曉星先生認為“必須把平民教育放在國家興亡的戰略高度去思考去重視”,平民教育是“指向起點的公平”,是“人格上的平等”; 勞凱聲先生認為“平民教育不是平等教育”,“平民教育不是與精英教育對立的”,但“平民教育也不能與精英教育結合起來”。
  學者的觀點引人深思,《中國教師》愿意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有利于平民權利的聲音發出來,因為教育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無論社會發展到哪一個階段都要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本著“兒童至上”的原則,從每個孩子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公平無疑是學校和教師價值的第一選擇,也應是社會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評價的首要標準。必須認識到,教育公平是一種理想與理念,也是一種選擇與行動,它事關我們每一個人的尊嚴,也事關一個正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教育公平”的相關主題與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3年第2期(總第2期)
  《談優質教育的發展方式》 陶西平
  《誰來縮小中國教育的差距》 胡艷
  2006年第2期(總第33期):教育公平:責任與措施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均衡化問題的調查報告》 程方平
  《教師定期輪換流動制度——促進校際師資均衡發展的一種思路》 汪丞
  《不同發展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比較》 郭志成
  2006年第5期(總第36期):教育公平:教育實踐者的自覺
  《關注學校層面的教育公平》 李繼勇、時永林
  《教育內部不公平現象解析及對策》 張俊友
  《教學公平——教師的責任與素養》 李雨竹
  《教學公平:邁向和諧的課堂》 龍寶新
  《實施教育公平的幾點感觸》 沈靜
  2007年第2期(總第45期)
  《平民教育:從弱者出發的意識與行動》 勞凱聲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 賀曉星
  《新時期的平民教育關懷》 王有升
  2007年第3期(總第46期):新平民教育筆談
  《培養第一代“新平民”——論21世紀新平民教育運動的價值取向》 陳建翔
  《實行平民教育的可能性策略》 高水紅
  《平民教育的再思考》 莊西真
  《教師有平民教育觀嗎?》 朱志勇、鄧猛
  《不應忘卻的記憶:晏陽初的平民教育》 李興洲
  2007年第6期(總第49期):聚焦免費師范生教育
  《為什么要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 朱旭東
  《師范生免費教育中權利與義務的界定》 方增泉
  《“師范生免費”政策的特征及其執行的思考與建議》 楊潤勇
  2007年第12期(總第55期):聚焦“窮人教育學”
  《我看“窮人教育學”》 楊東平
  《“窮人教育學”:從政策理想走向政策實施的若干思考》 楊潤勇
  
  感悟教師的全新職業人生
  
  《中國教師》創刊之時就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辦刊理想:“懷著對教師的敬仰之情,以及為教師這一中國最大知識群體服務的宗旨,《中國教師》愿意用我們的熱忱和努力,做教師的知心朋友,為教師貢獻一份高質量的精神食糧;《中國教師》愿意以教師為本,走進教師,感受教師,讓教師說話,讓時代見證,讓教師和時代一起前進!”
  5年來,特別關注欄目以教師職業生活為主題的策劃有近20次。我們探尋教師的職業生涯,關注教師的職業幸福,追問“好教師”的美德系譜,呼喚當代的教育家……在這些宏觀的思緒中,我們用更多的篇幅探討了與教師息息相關的職業生活問題,如,教師生存狀況、師生關系、教師流動、教師聘任、教師培訓、師德,等等。通過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職業的三個新特征和兩項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
  三個新特征為:教師職業幸福感加強,教師職業壓力激增,教師職業挑戰加大。改革開放30年來,黨和國家積極努力提高教師工資、改善教師生存狀況,取得了顯著成效;保障教師權益的相關法律制度從無到有并日趨完善;教師受到了普遍的尊重。但是,隨著教師經濟收入的普遍上漲,教師工作逐步超負荷;教師聘任制、教師評價機制的改革使教師面臨巨大的職業壓力。此外,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傳統的教師職業受到電視、網絡、社區活動等各方面的挑戰,“學校消亡論、教師消亡論”有了進一步的市場,教師職業本身面臨的挑戰加大。
  而兩項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一是農村教師(包括公辦、民辦、代課教師)的待遇亟需得到改善。鑒于前文已專述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這里不再贅述。這其中的關鍵是明晰教師的法律地位,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規定還不足以保障廣大教師的權益。二是呼喚當代教育家的出現。對于教育家的呼喚并不否定我們擁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教師,而是一種更高的期盼與希冀。因為教育家是教育的魂魄,他不是傳聲筒,不是專制者,不是依附者,不是復制者,而是信念堅持者,人性放飛者,民主對話者,愛心傳播者,文明締造者,誠信楷模者。中國需要一大批真正的教育家,我們希望整個社會能為教育家的誕生創造條件,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靈動的魂魄和心音!
  
  “教師職業”的相關主題與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3年第3期(總第3期):關注教師就是關注人類的明天
  《心理枯竭:當代中國教師的職業疾病》 許燕、余樺、王芳
  2004年第4期(總第11期):我們離教育家有多遠
  《我們離教育家有多遠?》 朱新梅、鐘祖榮
  《追尋先賢的足跡——陶行知的教育及生活歷程》 譚斌
  2004年第8期(總第15期):我們需要的教師培訓
  《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的實踐與反思》 唐京偉、萬迪欣
  《教師培訓:請多些人文關懷》 高靚
  2004年第9期(總第16期)慶祝第20個教師節
  《祝賀教師節 名家題詞》 啟功、王梓坤、黃濟
  《一位老教師對第20屆教師節的寄語》 顧明遠
  2004年第11期(總第18期):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的生存狀態》 張瑞芳
  《班主任的變臉角色》 陳樹彬
  《班主任工作豈能被異化》 嚴衛林、尹來寶
  2005年第3期(總第22期):解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負責人就《標準》出臺答本刊記者問
  2005年第7期(總第26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師生關系大家談
  
  《“師生關系平等”的一點反思》 石中英
  《寬嚴應有度》 金坤榮
  2005年第9期(總第28期):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成為好教師
  《好教師的美德譜系》 朱旭東
  《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 靳忠良
  2005年第11期(總第30期):多重視角下的教師流動問題
  《關注農村教師流動,保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石英德
  《經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 石邦宏、戴霞
  《中小學教師流動的文化解讀》 劉平
  2005年第12期(總第31期):對教師角色的追問與探討
  《教師角色沖突的原因及緩解措施》 王俊明
  《教師角色意識的發展階段與影響因素》 梁玉華、龐麗娟
  2006年第3期(總第34期):中小學教師隊伍現狀調查報告
  《中小學教師的基本生存狀況調查》 林琴
  《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狀況調查》 蘇依晨
  2006年第4期(總第35期):紀念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10周年
  《教育碩士與教師教育的學術制度建設》 朱旭東
  《關于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現存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閆蘋
  2006年第7期(總第38期):追尋幸福的教師職業生涯
  《鄭新蓉訪談錄——關注教師職業幸福感》 肖慶華
  《談當前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 涂元玲
  2006年第9期(總第40期):解讀教師懲戒權
  《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概述》 王輝
  《懲罰與獎勵同為教師的專業權力》 檀傳寶
  《無批評的教育是偽教育》 孫云曉、弓立新
  2006年第11期(總第42期):教師職業生涯感受
  《教師的專業?專長?品質與生活》 曾曉東
  《以愛育愛——教師的職業幸福》 李春忠
  2007年第2期(總第45期):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問題與路向
  《當前師德建設應當特別關注的三大問題》 檀傳寶
  《當前我國中學師德現狀調查分析》 李敏
  2007年第9期(總第52期):不斷深化教師聘任制改革
  《教師聘任制的持續發展:深化綜合的權益保護機制》 高鴻源
  《中小學教師聘用合同的期限選擇、問題與對策》 張俊友
  《教師聘任制度中的收益資本化趨勢》 石邦宏、戴義連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應成為政府雇員》 張瑞芳
  2008年第1期(總第56期):探尋教師職業幸福
  《以“窮人教育學”促進幸福生活的實現》 王枬
  《“生活方式”成為教師職業觀: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真正來源》 柳海民、林丹
  《教師幸福的失落與復歸》 劉德華
  《教師的專業幸福》 馮建軍
  
  良知?文明?教育?教師
  
  “啟迪良知,傳承文明,教育為先,教師為本”,這是《中國教師》創刊秉承的理念。5年來“特別關注”欄目除了主要關注以上三方面的內容外,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中國教師》還關注過很多教育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如:新課程改革、德育、考試制度(高考與中考)、教育制度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等等。
  選題不同,但我們的態度卻是一致的:“作為民族文化、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是社會的締造者”(許嘉璐語)。在此,有必要重溫《中國教師》創刊時對教師職業所作出的定位。
  “教師職業的神圣在于它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就在于他在希望與絕望、德性與罪孽、最深層的愛與最強烈的恨之間,維護一個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引領他們實現源于精神內部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社會化過程,激勵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比當下更高、更善、更美的自我。
  教師職業的神圣在于它的良知。教師的良知不僅屬于自己,而且屬于整個社會。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中,教師的活動始終是人類最富有希望和生機的活動,教師始終承載著全社會的期望,凝聚著天下父母的夢想。
  教師職業的神圣在于它的寬容。教師實踐著‘有教無類’和‘人是目的’的偉大信念,接納著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個體,擔負著傳遞歷史和文明的責任,以其博大的情懷托起人類希望的明天。
  教師職業的神圣在于它的創造性。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師既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可以沿襲,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教師進行著創造生命的勞動,并因這種創造而釋放出他所有的創造力。
  教師職業的神圣還在于它的與時俱進。一個稱職的教師總是要不斷地采擷人類文化之精英,用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去構建全新的教育智慧;總是要不斷地反思教育的成敗得失,體驗生命追求中最質樸的童趣,聆聽人類意識中最初的律動,用深沉的責任心去感受它、關懷它。”
  《中國教師》愿永遠與中國教師一起保持我們內心的精神家園,用滿腔的真誠與無窮的智慧為中國教育與中華文明奉獻自己的點滴力量。
  
  以新課改內容為主題的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4年第1期(總第8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課程
  《眾說紛紜談新課程改革》 丁鋼、吳剛平、程方平、朱永新等
  《打造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訪教育部課程與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 胡葦
  《中國小學德育課程的創新》 魯潔、高德勝
  2005年第10期(總第29期):德育改革的創新之路
  《教育的麥當勞化與知性德育的形成》 高德勝
  《課程理論“德育化”》 盧旭、杜時忠
  《中小學德育課改的價值分析》 王嘯
  2006年第1期(總第32期):挑戰與回應:讓我們重新理解“講授法”
  《講授法的有罪推定》 叢立新
  《講授法到底怎么啦》 徐燁
  2006年第10期(總第41期):學生的需要:困惑與思考
  《一篇值得下功夫的“文章”》 叢立新
  《學生的需要與教師的使命——淺談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主導作用》 張秋玲、尹遜才
  2007年第10期(總第53期):課程改革:在理想與現實中前行
  《課程改革:理想與現實》 王嘯
  《適應新課程的角色轉變——感悟智者的四句“箴言”》 袁水英
  
  以考試改革為主題的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4年第2期(總第9期):為高考把脈
  《教育與社會》 雷頤
  《對我國高考制度的反思》 顧海兵
  《高考與錄取制度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 劉海峰
  《中美教育比較——關于考試與考試制度》 黃全愈
  《知識考試與能力考試》 謝小慶
  2004年第7期(總第12期):高校招生自主權,權力的博弈
  《“中國國情”下的高校招生自主權》 郭宇寬
  《高校5%招生自主權置疑》 王錚
  《誰在為大學招生?》 郭志成
  《對高校招生自主權性質的再認識》 許杰
  《自主招生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王均
  2006年第6期 (總第37期):聚焦中考改革
  《困境與選擇》 呂文清、吳海燕
  《中考改革的政策演變與思考》 藍程
  2007年第4期(總第47期):恢復高考30年:回顧與反思
  《一掃烏云見光明——紀念高考恢復30周年》 顧明遠
  《我們的“亮劍”精神》 王大偉
  《我的高考及大學之路》 信力建
  《風雨人生路 艱辛學子行》 段永忠
  《為什么要進行高考改革》 謝小慶
  
  其他部分主題、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3年第7期(總第7期):閱讀提升人生的境界
  《閱讀的邊界》 勞凱聲
  《讀書的境界》 曹文軒
  《讀一本書,行萬里路》 王一川
  《讀書與習慣》 王泉根
  《閱讀,讓全民族精神起來——全民族閱讀宣言》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
  2004年第3期(總第10期):學雷鋒,在今天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美德》 韓震
  《學習雷鋒,超越雷鋒》 杜時忠
  2004年第4期(總第11期):社會教育,一片自由而廣闊的天空
  
  《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對立抑或互補》 唐丁方、董立鵬、李孔榮等
  《歌聲的回憶》 丁冬紅
  《利用社區資源對處境不利的幼兒進行補償教育》 蔡迎旗、趙志敏
  2004年第6期(總第13期):觸摸童年
  《小學時代》 郭華
  《給孩子伙伴,給孩子一個豐富的童年》 徐國靜
  《快樂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諦——訪著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 張瑞芳
  2004年第10期(總第17期):走出德育的誤區
  《當前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憂思》 劉鐵芳
  《關于德育中“德—得”關系的思考》 遲希新
  2005年第1期(總第20期):換一種眼光看教育
  《在體驗中快樂成長——日本的自然體驗教育》孫云曉、胡霞
  《美國教育體驗》 蔣麗芳
  《英國基礎教育概覽》 喻佑斌
  2005年第2期(總第21期):讓教育回歸生命,尊重生命
  《回歸生命的教育》 馮建軍
  《教育,請讓人們懂得呵護生命》 彭秀麗、黃孝玉
  2005年第4期(總第23期):用生命詮釋教育的真諦
  《危難關頭見精神,關鍵時刻見真情——在重慶開縣優秀教師群體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周濟
  《長大后,我也要做這樣的老師》 周興華
  2005年第6期(總第25期):教育與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傳承》 康永久
  《重啟經典教育 振興中華傳統文化》 郭齊家
  《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契合點》 王文永
  2005年第8期(總第27期):我們的家園:環境與教育
  《學校環境教育調研考察西部行》 蘇立增
  2006年第12期(總第31期):文化品位與學校發展
  《學校文化、學校認同與學校發展》 石中英
  《文化屬性與學校發展》 王嘯
  2007第1期(總第32期):教師激勵中的“知識與文化”
  《知識管理與教師激勵》 高洪源
  《學校內部公眾關系的管理與領導》 張東嬌
  《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我》 李烈
  《給教師以“文化”》 鈕小樺
  2007年第5期(總第36期):關注心理健康 營造和諧校園
  《心理和諧: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追求》 余益兵、戴霞
  《從“關注問題”到“關注優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轉換》 田國秀
  2007年第8期(總第39期):讓我們重溫教師的天職
  《教師的天職在于保護和扶助弱者》 勞凱聲
  《建立保護女童安全的社會網絡》 鄭新蓉
  2007年第11期(總第42期):遠離暴力,呵護青春
  《北京市初中校園暴力現狀和處理方式調查》 宋雁慧
  《越軌與失控:中國閑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基本狀況研究》 康麗穎
  2008年第3期(總第58期):公民教育:為生成現代公民而教
  《談公民的誠信教育》 班華
  《公民身份與公民人格:和諧社會中人的身份基礎與教育訴求》 王穎
  
  注釋:
  [1]在文章安排上并不限于特別關注欄目。例如,在2007年第1期(總第44期)的熱點爭鳴欄目、2007年第2期(總第55期)的“新平民教育”欄目中探討教育公平的問題。
  [2]勞凱聲.平民教育:從弱者出發的意識與行動[J].中國教師,2007(2).
  (責任編輯:張瑞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肉网|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91亚洲精选|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成人国产小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a欧美在线| 亚洲成a人片|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在线亚洲天堂|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无码在线激情片|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一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欧美中文|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黄色|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激情综合网址|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精品三级网站| 91亚瑟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午夜精品区| 夜夜操天天摸| 日韩资源站| 欧类av怡春院|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入口|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av性天堂网|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色久综合在线|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嫩草国产在线|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日韩色图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