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國,教育問題是最為社會普遍關注、也是被公眾討論得最持久、最廣泛、最深入的公共問題之一,因此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不僅為問題的解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而且提供了解決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教育是天底下最為復雜最具公益性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高尚的職業。媒體是社會公器,時政性教育媒體更具有鮮明的公共性,是社會的良知。作為專門為教師服務的教育專業雜志,5年來,《中國教師》始終堅持媒體操守,保持教育良知,自覺地履行媒體與教育的責任;5年來,《中國教師》在致力于推動中國教育公平、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維護教師權利等方面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文章,不僅傳達了社會公眾對教育的普遍期望,也體現了《中國教師》雜志的教育情懷和教育責任。
《中國教師》以“啟迪良知”為己任,開啟了關注研究教育現實問題的新學風。從創刊號關注“非典”,檢討我國公民教育的缺失,倡議在中小學開展災難教育開始,一直到2007年提出新時期的“平民教育”、研究“窮人教育學”,《中國教師》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農村教育、教育公平、公民教育等最復雜、最艱巨的教育問題上,這不僅體現了編輯部深厚的教育學術素養,也體現了編輯部溫厚的人文關懷。確實,教育是最需要真誠、最需要熱情、最需要理性的事業,《中國教師》雜志倡導并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如《中國教師》在5年里堅持討論教育公平問題和農村教育問題,雖然很多時候,《中國教師》的這種努力很難看到實效,人們也很難評估《中國教師》在解決這些教育問題方面的貢獻,但是《中國教師》始終不放棄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只要問題還存在,《中國教師》就不會放棄思考與呼吁,就像精衛填海一樣。
教師以培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人為職業,他們的工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情感、志趣和人格,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和職業安全是保障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礎。《中國教師》一直堅守并履行“服務中國最大知識群體”的辦刊宗旨和承諾,高度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多次討論教師制度、教師職業素養、教師職業倦怠、教師心理枯竭等一系列有關教師權益與身心健康的教育問題,尤其關心農村教師、代課教師的生存生活問題。
提高表達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是《中國教師》創刊以來就一直追求的風格。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他們被冠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他們的生活品位、文化修養、人生志趣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素養,教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旨趣實際上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國教師》特別注意以高雅、優雅的文化方式表達學術觀點和學術立場,這也是《中國教師》區別于純學術性教育類雜志的重要特點。可以說,《中國教師》開創了一種新文風,這就是樸素、淡雅、清新、可讀。在《中國教師》上,我們不僅可以閱讀到充滿理性的優雅文章,而且還可以時刻品味到真誠、友愛、公正、理性、奉獻、創新等普世價值;在“人淡如菊”、“勵耘心曲”、“木鐸金聲”、“教師故事”、“細雨微瀾”、“科學與人文”、“走近名人”等欄目中,我們可以閱讀到大量格調高雅、風格清新的散文。在浮躁的現實生活中,閱讀一篇清新、優雅、有趣的小品文不啻是一項精神修煉活動。不僅如此,這些文章還弘揚了當代中國教師的優秀品質,給我們以精神鼓勵和心理慰籍,讓我們重拾閱讀的快樂與喜悅。
5年了,《中國教師》一路走來,逐漸成長為今天具有獨特品位和重要影響、形成獨特研究風格和表達特色的品牌雜志,這是《中國教師》堅持為廣大教師服務的必然要求,是《中國教師》把握時代脈搏、堅守媒體責任、保持教育精神和良知的必然結果,也是千千萬萬中國教師支持的結果,是他們的智慧、良知與美德在《中國教師》的體現。這些在教育一線默默奉獻青春與智慧、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守護著教育美德與良知的廣大中國教師支持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為最大的知識群體,中國教師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我們深信,只要中國教師永懷教育美德,堅守教育良知,中國教育就是有美德和良知的教育,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是有美德和良知的國度和民族;而《中國教師》也必將參與其中,并發揮更為積極、更為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曾為《中國教師》創刊時的編輯)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