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出來?”這是我初為人師時的口頭禪。因為學校的很多教師都這樣,并且都是帶著善意才這樣說的,我并不在意。但自從有了自己的小孩后,我越來越發現不能再在學生面前這樣說了。
一個嬰兒呱呱落地,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除了脆弱的軀殼外一無所有。她的成長、她對人類已有知識的獲取需要通過父母、教師一步一步地傳導。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任何一個學生來說也一樣,她面對“已知”的教師是“未知”的,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把“未知”的學生變成“已知”的學生。一個學生不會做功課是再自然不過的正常事了,沒有什么奇怪的,因為學生本來就是“無知”的,如果他什么都會就不需要教師了。可是我們在施教時卻常常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犯了不應該犯的錯誤。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學生本位論”的思想。我覺得把這一思想運用到教師的教學中就是要遵循兩個最基本的規律:一是邏輯規律,學生因“無知”才成為“學生”;二是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學生本來因為“無知”才成為“學生”,才來學習。作為教師必須立足于這一邏輯起點,真正把學生看成是“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無知”而失去教的信心,更不能因為學生的“無知”出現下意識的或非善意的、甚至是諷刺挖苦的批評語,這樣做的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首先,它容易導致學生的心靈和尊嚴受到損害,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小學階段多數學生都愛學習,成績差距不大,初中以后愛學習的學生數量逐漸減少,成績差距不斷加大,尤其到了高中不想學習的同學越來越多。我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家長教育方法不當的結果,是長期以來使用善意的,但卻立足于把學生當成“已知”基礎之上的批評語積累的結果。這種善意的但不當的批評語也許從學生某一偶然的出錯開始,一旦學生頻繁地或不斷地受到這種批評語的刺激,他就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自信,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其次,它容易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當教師對學生說出這種批評性的語言時,可能主觀上沒有任何歧視學生的心理,但客觀上卻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歧視的存在,隨著學生這種感覺的不斷積累,感情上會越來越疏遠教師。作為對學生這種情緒的反映,教師也可能會逐漸地疏遠甚至歧視這些學生,客觀上形成不平等對待學生的現象,使教學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必須立足于這樣一個邏輯起點:學生因“無知”才成為“學生”,絕不能隨意地在學生面前說出一些有違這一邏輯的批評語。即使是學生面對最簡單的問題都出錯時,我們也要用最巧妙的語言去鼓勵他們,去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去點燃他們內心潛伏著的對學習的欲望之火,因為信心、興趣和欲望是最好的老師。
有了把學生看成是“無知”的“學生”的邏輯起點后,才有可能根據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或水平去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有可能帶著關愛、賞識的心去發現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才有可能遵循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在教師的教學中落實“學生本位論”的思想,就是要遵循這兩個最基本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普遍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才能普遍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教師應該自始至終不要忘記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自始至終不要忘記對學生自尊、自信的維護,自始至終不要忘記肩負的傳遞人類知識和培育后代的重任。立足于把學生當成是“無知”的“學生”是具體落實這些關愛和責任的第一步,即教好學生的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一步,有了這一步就有了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
一個稱職的教師一定是一個把學生看成是“學生”的教師。
(作者單位:1湖南省洞口縣第一中學;2湖南長沙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