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兩個基本途徑,除了教師個人的教學反思外,還應訴諸于同伴的互助,在這個意義上,協同教學便呼之欲出。它旨在挖掘學校的既有資源,開展學校內部教師之間的相互支持合作學習,進行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傳遞,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一、內涵與特征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提到:“世界上沒有優質教學的公式,而專家的指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到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里我們可以更多地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1]這無疑道出了同伴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是一個以教育教學經驗為核心成分的資源系統,如果不同的資源能夠取長補短,加強資源融通,會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協同”指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協助乙方做某事。[2]所謂協同教學,就是指發揮教師群體的力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組成教學小團隊,共同進行課程編制、組織學生活動,開發教與學的資源并完成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小團隊中,每位教師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與合作,每位教師既是經驗的傳授者又是接受者,他們在相互的經驗和知識的傳遞與交流中獲得實質發展。協同教學要求將擔任共同教學任務的教師組成一個教學小團隊,它牽涉到一群教學者,以經常性、目的性且合作性的方式來工作,藉以幫助學生的學習。這一群教學者共同規劃課程的目標,設計課程,準備個別教學計劃,彼此分享意見,彼此論辯。協同背后的假設是:全部的參與者共同工作,比分別工作的整體貢獻來的大。
教學小團隊的目標是完成一項任務,不只是形成一個社群,通過形成緊密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的建立,互動技巧的學習,相互信賴感的形成促進小組任務的完成。在教學小團隊里,教師們以共同的關切為基礎,共同制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大綱,準備教學并進行評量。在教學小團隊中,資深教師和年輕教師一起討論教學的核心問題,并不在純粹理論的探究,而是處在一個教導學生如何學會某些知識的思考脈絡中,進而他們學會必要的知識及精熟的教學技巧,發展應有的教學態度和價值觀。因而,教學小團體的本質是通過教師之間的溝通互動和經驗借鑒,幫助教師實現教學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實質發展。
二、意義
“任何專業的成長都依賴于它的參與者分享經驗和進行真誠的對話”[3],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同事共同體有著豐富教師成長所需的資源。只有真正處于共同體之中,教師們才能真正的理解教學。協同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學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更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僅依靠個體的反思和努力,還需要有集體智慧的支撐。教學小團隊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社群,通過交流與切磋激發教師不同的視野與態度,在團隊中教師的力量匯集,使得他們的弱點得以補救,專長得以彼此互補。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可以經由其他成員的協助和建議而獲得提升,透過觀察優良教師,他們得以提升教導學生的能力。同時,團隊的信賴可以減輕壓力,使負擔減半,快樂倍增,分享決策的過程,分享彼此的自信心。教學小團隊能培育教師所需的特質,包括智慧、熱情、好奇心、耐心和想象力,尤其使教師個人才能有后援支持。
第二,豐富和完善教師的實踐智慧。教學是一門很難傳授的藝術,絕非簡單的公式所能解釋。諸多難以預料的因素使得教師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任何方法的使用必須與具體的教學情境相適應,必須關注教師的實踐智慧的生成。個人的實踐智慧存在于教師的經驗中,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特定的關于教學的觀念和規則,都有對教學活動和學生發展的“內隱理論”。“實踐性智慧所要求的思慮、選擇和判斷盡管是個人行為,但決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內在反思。個人本質上是從屬于某一‘共同體’的社會存在,個人的判斷力仍然具有共同性和主觀能動性,它內在地依賴并要求其他判斷者的意見加以檢驗和判別”[4],因而,教師個體的實踐智慧要用集體智慧作為支撐。在教學小團隊內,不同教師與同事相互切磋,展開優質教學的真誠對話,從集體智慧中獲得啟發,這不僅可以消解同事之間和師生之間疏離的壁壘,擺脫自我蒙蔽和固步自封,更重要的是豐富了教師的實踐智慧。協同教學就是在教學團隊內,通過個體之間的人際互動互相發現和激發每位教師的實踐智慧,讓教師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具體的合作活動相互體驗、借鑒和學習對方的實踐智慧。
第三,形成一種優良的教師合作文化。一直以來,“孤立、孤單”是大多數教師日常工作的常態,教學幾乎是獨奏,永遠在同事的眼光之外。我們為這種個人化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教學發展緩慢,原因就是教學的個人化”[5]。協同教學打破單打獨斗、自己教室自成國度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團隊中,教師公開地談論那些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和挫敗的事情,像公開地、真誠地討論成功的經驗一樣,幫助彼此成長。組成小團隊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彼此的教學法,而是真誠地把自己的經驗說出來,同時以開放的態度去聆聽,促進自我的認同。協同教學使得教師課程資源分享和課堂教學相互支持日常化,為教師溝通和融合以及分享深層次的教學經驗提供了機會,必將切實促進教師群體的合作與和諧,優化教師的群體文化。
三、方法
協同教學從試圖改變教師孤軍作戰的傳統觀念入手,致力于教師知識和智慧的分享,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但真相并不如加法那么簡單,預期眾志成城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它需要縝密計劃和有技巧的管理。
1.成立教學小團隊
協同教學基本的特征是教學小團隊,在這個小團隊內,教師彼此之間真誠地交流與合作,相互切磋,共同進步。一個好的教師小團隊應具備以下標準:一是真誠地致力于學生的發展。實施協同教學最主要的理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質量,期待教學小團隊的經驗能夠刺激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啟動教師開創性的研究。二是愿意與同事們分享彼此的看法,同事之間樂于傾聽彼此的教學并評量,并能夠改進自己的教學。三是愿意付出和接受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教學小團隊必須建立一種氣氛,使成員能夠自由地質疑、否定或表達不滿,以令人興奮與熱情的態度真誠地談論現象與面對恐懼。四是愿意共同合作和解決問題。教學小團隊的成員應共同支持團體的決定過程,彼此之間真誠地溝通交流。這樣的團隊一旦成立必將形成自然真正的合作文化,這種合作是深度的、持久的,必將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2.培養教師個人的反思和合作意識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教師的自我反思,在教學小團隊內部,要真正使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必然離不開教師個體的反思意識。合作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要達到教師之間真正的合作必須是每個教師的實質性參與。協同教學有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合作小組中所有教師積極的參與和投入,在這樣的教學小團隊中,教師個體的合作行為與教師群體的合作氛圍交互作用,最終促進教師的發展。
3.選出帶領教師奔向共同愿景的領袖
共同體是動態的,每時每刻都需要領導。共同體不是自然浮現的,如果要營建進行教與學對話的共同體——教學小團隊,就需要有能帶領教師奔向共同愿景的領袖。只有當領袖帶領教師走出孤獨,創造性地運用他們的自由時,對話才剛剛開始。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要做到:作為團體的一個道德象征;負責促成團體的公共利益;對威脅到團體效率的行為采取行動;確認問題、激發團體成員的創造思考;將注意焦點聚集在議題上,不做其他個人人身攻擊;幫助澄清不同的選擇;關心團體凝聚的生命力,維持并培養社群團結、相互欣賞、感謝、自信與愉悅的氣氛。因此,教學小團隊真正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必須選出領袖,能夠組織團隊的各種活動和激發教師的合作潛能。
協同教學固然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但協同教學也不是萬靈丹,教師的專業成長主要取決于自身。教師只有真正地參與到教學團隊中,并認真地學習他人的經驗并為己所用,不斷進行自我反思,這樣才會真正有效地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注釋:
[1][3][5]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