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香蕉主產區蕉園土壤退化引起的土地生產力疲勞、毀滅性土傳病害(香蕉枯萎病)泛濫、養分不均衡等問題,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改性石灰氮綜合措施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效果。結果表明,對照區的枯萎病發病率為67.58%,應用綜合措施可以使發病率降低到13.75%,切斷病原菌傳播途徑的灌溉水消毒措施對防治枯萎病有十分明顯的效果;綜合措施的實施使收獲面積由對照的32.42%增加到86.25%,單株產量由24.4 kg增加到26.9 kg,單株實收增產10%以上,并改善了香蕉果實外觀、營養和食用品質,增加了蕉農的產值和經濟效益。由此可以認為,以改性石灰氮綜合調控為主要內容的蕉園土壤質量保育措施可以有效的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關鍵詞:香蕉;改性石灰氮;鐮刀菌枯萎病;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6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2008)03-373-05
香蕉種植業是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重要產業之一。因其利潤相對穩定,經濟效益較高,因此頗受農民歡迎。但大部分蕉園都是連作種植,種植模式的單一化、長期連作的影響加之對病株的不妥善處理等,引發了一系列的耕地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壤結構體不良,生物多樣性水平降低,土壤微生態系統失衡,土傳病害加劇,尤其香蕉枯萎病及其蔓延的危害特別嚴重等。近幾年來由于香蕉枯萎病的危害,使香蕉收獲面積銳減,香蕉果實產量與品質下降,蕉農收入急劇下降。甚至失收。香蕉產業面臨萎縮。開展蕉園耕地土壤質量保育措施的應用研究。對緩解我國華南地區香蕉產業退化、農民失收、農村穩定等突出的“三農”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材與處理
試驗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進行。供試蕉園為連續4 a種植香蕉、香蕉枯萎病發病率平均為37%的中等病蕉園。土壤pH值為4.62、土壤無機氮(Nmin)為17.5 mg/kg、速效磷(P20s)83.63 mg/kg、鉀(K2O)397.66 mg/kg、有效鈣1 231.74 mg/kg、鎂129.45 mg/kg、鋅11.21 mg/kg、銅20.83 mg/kg、鐵490.11 mg/kg。質地為黏壤土。供試香蕉品種為巴西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cv.Baxi)。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置完全對照(CK)、土壤病原菌清除+病原菌接力消毒(T1)、土壤病原菌清除+病原菌接力消毒+病原菌傳播途徑切除(T2,綜合措施)3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161.5m2,每小區種植32株香蕉。養分管理措施按照香蕉營養與施肥的模式進行。試驗地共6 670 m2,除上述3個處理的9個小區外的試驗地。均分為2份,分別進行T1和T2處理,作為重復性輔助試驗區。實施過程如下:
首先,封閉整個蕉園的水域,并在靠近水源的一側挖蓄水池,用于清除灌溉水中的病原菌、切斷病原菌傳播途徑。在進行土壤處理前。把改性石灰氮制劑Ⅰ撒施于全園水域表面,用量為120 g/m2水域(基本與土壤處理的用量相當)。
在移栽前20 d用改性石灰氮制劑Ⅰ處理T1、T2各小區的土壤。首先清除地表殘留植物體等雜物,將改性石灰氮制劑Ⅰ全面均勻的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土壤,使改性石灰氮制劑Ⅰ顆粒與表層0-20 cm土壤混合均勻;灌足水分,用地膜覆蓋并密閉畦面,維持土壤水分充足,20 d后,揭開地膜。晾曬土壤2 d,開穴移栽蕉苗,改性石灰氮制劑Ⅰ用量為666.7 m280 kg。
移栽后,在每次灌水前2-3 d,使用改性石灰氮制劑Ⅱ處理灌溉水,即將之撒施蓄水表面,用量為50 g/m3水。T2處理各小區采用處理水灌溉,CK和T1采用未經處理的常規水灌溉。
在移栽后第4個月開始,用改性石灰氮制劑Ⅲ對T1、T2各小區進行病原菌接力消毒。即用改性石灰氮制劑Ⅲ水溶液淋根,其濃度為1%,用量為666.7 m25 kg。每隔1個月消毒1次,共消毒4次,到移栽后第7個月結束,目的是補充并維持土壤中改性石灰氮有效成分的濃度。
其它管理措施與當地傳統的香蕉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全園香蕉于2005年10月22日種植(密度為1980株/hm2),2006年11-12月收獲。香蕉生長期間,進行香蕉枯萎病發病情況的調查,在香蕉收獲期,進行香蕉果實農藝性狀的調查及產量、產值、經濟效益和果實品質的分析。
改性石灰氮制劑Ⅰ、Ⅱ、Ⅲ均由寧夏大榮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制造和提供。
1.2 測定項目和方法
測定項目包括香蕉枯萎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香蕉果實產量、產值、經濟效益及品質。香蕉枯萎病發病率(%)=(染病植株總數/(染病植株總數+健康植株總數))×100;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該級級數值)/(總株數×最高級級數值)1×100;產量是統計各小區具有商品價值的收獲植株香蕉果實鮮重總和;產值=∑(每次收獲產量×相應單價);經濟效益=總產出-總投入;
數據采用SAS8.0進行分析和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綜合措施對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分別在香蕉孕蕾期、抽蕾期、果實膨大期、收獲期對枯萎病進行了動態調查。結果表明。處理T1、T2的發病率均明顯低于CK(圖1),且抽蕾前增長緩慢,后期增長較快,而CK的發病率自孕蕾至果實膨大期迅速增長,果實膨大期后有所減緩。但從病情指數來看,CK從抽蕾期開始至收獲期急劇增長。且始終顯著大于T1、T2(圖2)。結果還表明改性石灰氮


2.3 綜合措施對香蕉果實質量的影響
收獲期對香蕉果實的外觀研究(表3)結果發現,綜合措施處理與對照相比具有良好的果指外觀,果指長顯著增加,果指周略有增加,果指數顯著增多,香蕉果實外觀質量優,商品性好,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單果質量在統計上(LSD0.05)差異不顯著,與果指長和果指周都增加的趨勢不相符,這可能是因為測定單果質量時選擇倒3梳外圍第4果的鮮質量,而果指長和果指周的測定是隨機選擇每梳3個相對大小一致的果指測定后求其平均值,不同果梳間果指性狀差異較大所致:T1、T2處理果梳質量顯著增加,分別比CK增加了12.9%和18.4%,這與

3 討論
香蕉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危害維管束。一旦發病即具有毀滅性。常規化學藥劑的防治十分困難,且防效不大。分析原因發現,香蕉枯萎病嚴重的珠三角地區。主要采用常年連作香蕉一種作物的栽培模式,極度缺乏用養結合的耕地保育措施,使土壤病原菌滋生泛濫,并成為優勢種群而致病性增強:另外,該地區處在珠江人海口的密集網格式連通水系中,加之蕉農將染病植株殘體隨意丟棄水域中和水流受潮汐影響流動頻繁等因素,使病原菌通過水域傳播成為主要途徑,而常規藥劑的防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而且,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系古巴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f.cubense(E.F.Smith)Snyderet Hansen],一種生活力很強的土壤習居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鐮刀菌屬尖孢鐮刀菌香蕉專化型小種4號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常規化學藥劑的防治有效期較短,且缺乏對病原菌持續穩定的殺滅效應。對初期防治有一定效果的藥劑,卻對農具交叉、人員流動攜帶病土等偶然因素的傳播束手無策。故而,很多研究者都放棄了化學藥劑的防治途徑,而去尋找生物防治,遺傳改良等途徑,但進展緩慢。
本文從清除土壤病原菌的消毒措施、切斷灌溉水傳播途徑的灌溉水消毒措施及防治偶然因素交叉傳染的接力消毒措施人手,采用改性石灰氮進行綜合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抑制效果。不僅有效的降低了發病率。而且控制了病情的危害程度。這可能是因為改性石灰氮在土壤中的分解產生瞬間的氰胺類化合物的觸殺效應,產生的熱量及結合覆蓋地膜的綜合熱效應,在水中的分解對病原菌的抑制效應,以及接力消毒的持續效應等綜合措施,有利于香蕉園土壤的保育,打破了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的土壤微生態環境,進而預防和抑制了病原菌的傳播與侵染。我們在實驗室的驗證試驗(未發表結果)表明,氰胺類化合物對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繁殖有強烈的抑制效果。
同時,在香蕉植株不健康的情況下,易于感染枯萎病。當前的香蕉栽培中,養分管理措施不科學,大多憑經驗施肥,因此難免造成養分失衡,降低了香蕉的抗病能力。本研究采用香蕉養分綜合管理措施,根據香蕉的營養特性,在各個階段采用不同的養分管理措施。改善香蕉植株的營養環境,培育了健康的植株。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香蕉枯萎病染病率。
4 結論
采用改性石灰氮綜合措施。即土壤病原菌清除+病原菌接力消毒+病原菌傳播途徑切除措施可以防治香蕉枯萎病。保障健康植株的收獲面積,提高香蕉產量,增加香蕉產值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不同程度的改善了香蕉果實的外觀、品質、營養品質和食用品質;使“病棄”的蕉園仍能維持香蕉的生產,這一措施為香蕉枯萎病的綜合防治和病棄香蕉耕地復種及熱帶亞熱帶地區香蕉耕地保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