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國內外蘋果生產與市場的比較,認為中國蘋果產業現代化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不同地區實現現代化速度也會有所不同。工業對農業的裝備與支持力度、果農文化素質的提高與合作組織的建立與完善是主要的影響因子,較高的果農文化素質是實現蘋果產業現代化的基礎。中國生產的蘋果市場不論現在還是將來都主要在國內,但蘋果外銷卻是現代化的拉動力。當前,種植業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是:(1)努力提高單產,而不是依靠擴大面積增產。(2)增加總產量中的鮮果銷售比例,并促進加工產品多樣化。(3)重視發展有機蘋果生產。(4)盡量保持蘋果單價大體穩定。
關鍵詞:蘋果;現代化;中國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2008)03-378-04
我國蘋果產業經過1985~1995年的快速發展,到2006年栽培面積達到190.0萬hm2,產量2400萬t,其中2大優勢產區一黃土高原與渤海灣的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87%和89%,2產區的出口鮮蘋果與濃縮汁已占全國的90%與95%。我國蘋果栽培面積、總產量、人均占有量與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并且仍有增加的趨勢。因此,不能不引起各主要生產國關注,一些專門的研究報告也頻頻出現在有關刊物上。
農業現代化就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領與裝備農業,也就是農業工業化。形式可能多種多樣,但都使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與科學技術轉化率大大提高。總體上看,中國是一個生產大國,而不是一個強國,蘋果產業的現代化遠沒有完成,例如出口加工品單一;冷藏與CA貯藏比例較低,冷鏈系統極不完備:貯前預冷基本沒有實行:科學研究沒有較大的突破;推廣體系尚不夠完備等等。
即便是我們引以為榮的產量,單產也只有世界平均產量的77%,出口單價只有世界均價的65%。這些差距反映了中國蘋果產業現代化的緊迫性,我們就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為蘋果產業現代化提供參考意見。
1 對中國蘋果產業現代化初步估計
1.1 現代化的實現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實現蘋果產業的現代化要做的事情很多,認真分析,作者認為中國工業裝備與支持農業力度的增強、果農素質的提高、農業合作組織的建立與完善是最關鍵的因子。這3個問題解決。特別是果農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實現的,這就決定了現代化的實現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2 國內各地區蘋果產業現代化的實現不會同步
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的道路,同時又要以提高產品質量與單位面積效益為主要目標。各地區的自然、社會、人文與市場的發展并不平衡,所以實現現代化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不僅黃土高原與渤海灣有較大差異,而且這2大優勢區內的次區域之間也有很多不同。這些差異都會影響現代化進程,以山東與陜西2省為代表列出2個優勢區之間在農業氣候、社會、市場一些方面的特點(表1)。各地區只能依據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才能加速蘋果產業現代化。

渤海灣地區蘋果生產的自然條件也許稍遜于黃土高原,與黃土高原相比,渤海灣地區的非農業發展較快,農業勞動力轉移也較多,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初步基礎,例如山東金海公司建設的一體化蘋果基地已超過2000 hm2。黃土高原地處中國內陸。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農民對土地依賴程度較高,有的地方果農素質較低,在自愿條件下建立合作組織較為困難,如果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就會使現代化的步伐放慢。
1.3 關于蘋果產業轉移問題
不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是一種規律。因此人們推斷,渤海灣相對發達地區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由于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可能帶來農業萎縮,蘋果產業向西部黃土高原轉移的現象將會發生。其實這種現象已經發生。我們已經看到東部與蘋果產業有關的龍頭企業已在西部立足,在西部產區收購鮮果進行出口貿易也屢見不鮮。
部分轉移已經發生,轉移加速。也有可能,從世界的經驗看,這種轉移仍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完全轉移將不會發生,原因如下:1)從世界范圍看,不論是人多地少(如日本、荷蘭、以色列),還是地廣人稀(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或是人口少人均擁有土地中等(法國、意大利)的國家都已實現蘋果產業的現代化,并沒有放棄蘋果產業,而且具有相當的競爭力。2)轉移的動力是低成本與高利潤,黃土高原勞動力相對便宜,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果實品質相對較好,這是優勢,但自然災害較多,產地與多數目標市場或距出海口岸較遠,則是不足。3)蘋果產業的發展土地是根本,但土地是不能轉移的,我們不能不承認。即使在渤海灣地區種植蘋果仍是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經濟效益的較好選擇之一。
2 蘋果產業的發展應該立足國內,積極走向世界
2.1 中國蘋果市場不論現在或將來都主要在國內
2005年,中國蘋果出口已居世界第一,達到82.4萬t,已遠遠超過了原來的長期獨居榜首的法國(77萬t)。我們從歷年的統計可以知道,世界對蘋果需求總量是一個較緩慢變化的過程,年際間變化較小。大體維持在600萬t左右,如果近幾年中國出口量維持在90萬t左右,也只占國內總產量2 400萬t(2005年)的3.8%,這個數量已占世界總出口量15%,如果以國內總產量10%用于出口,則占世界總出口的40%,如果提高至20%,則占世界總出口量的80%。我們認為,出口量達到國內總產量的10%是困難的,達到總產量20%幾乎不可能,更何況國外專家估計,2010年中國蘋果產量可能達到3400萬t,以此計算,10%的產量已占世界出口量的55%。中國蘋果市場主要在國內。其依據為:1)中國是一個占世界人口23%的大國。至少20 a內數量仍呈增長趨勢,生活水平處于不斷提升階段,當然對蘋果(包括加工品)需求也會增加。2)南北半球鮮果供應有互補效應:土耳其、東歐諸國蘋果生產增加與加入歐盟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競爭力,并抑制中國出口。3)所謂的“綠色壁壘”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除。4)國內對蘋果商品性需求與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有較大差異,使中國蘋果競爭力降低。
2.2 蘋果出口是產業現代化的最大拉動力
出口量與總產量的比例高低并不能完全表示蘋果產業現代化的程度,但蘋果出口,特別是向發達國家出口是拉動產業現代化的動力。要在國際高端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優質安全的產業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操作管理體系(ChinaGAP),在貿易中建立健全中國的衛生與植物衛生法規(SPS)。對外貿易也是了解世界市場、提高科研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5年中國的蘋果出口,單價由371.7美元/t提升至463美元/t,但仍低于發達國家,大體只及法國的60%,新西蘭的65%。說明我國仍沒有擺脫以低價取勝的基本狀況。另一方面,我國目標市場仍以發展中國家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的國家為主,如東南亞和俄羅斯。這種狀況也許會持續相當長時間,不完全符合中國土地資源短缺、逐步提高果農收入的要求,如何逐漸擺脫依靠低價提升世界市場占有率是一個較長時期的任務。
3 對中國蘋果產業現代化過程中幾個問題的認識
3.1 提高果農素質是實行現代化的基礎
任何產業的競爭,最終都會體現為人才的競爭。果農素質太低是蘋果產業現代化最主要的瓶頸,丹麥85%的農民是大學畢業;實行精準農業較好的荷蘭2005年各類農業院校的在校學生6萬余人,相當于當年農業勞動力的29%:日本共有52所以農業為主的大學:在法國有繼承權的小農場主在接受9 a基礎教育后,要上5 a農業學校,再經過3 a實習,考察合格后才能獲得農業經營權。這就是為什么幾十年來發達國家農業人口不斷減少,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卻能大幅增長的原因。如果仔細考查那些“農村能人”、較早致富的果農,或第一批進人流通領域的農民,不難發現他們多半在當地相對文化素質較高。雖然提高果農素質已引起國家的重視,但依然任重道遠。
3.2 大力促進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橫觀世界上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不論其人均土地面積多少,都有不同形式的合作組織,共同特點是以農戶經營為基礎,農民自愿參加。聯合經營,促進產業鏈延伸。增加獲得更高利潤的機會。
我國是世界上農戶經營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農業合作組織的建立有利果園標準化的管理,保證產品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一致性:有利于與龍頭企業對接,有利于產業的壯大。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合作組織法》體現了國家在資金與政策方面的強力支持。但截止到2005年底。農民合作組織僅占全國農戶的10%左右。所以強化果農的合作意識。樹立樣板。探索適合不同條件下的組織形式。仍有待完成。
3.3 當前種植業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
3.3.1 提高鮮果出售率與出口率少,加速加工產品多樣化蘋果加工對于種植業和市場都是不可缺少的,對栽培者來說鮮果的利潤遠比加工成濃縮汁高許多(表2)。特別是對于人均土地面積很少,勞動成本便宜的中國說來。增加國內外2個市場鮮果上市比率對提高果農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從表2可以看出,出口鮮果的單價是加工果的3.8~4.5倍,這里尚未計算加工業的利潤,如果加工業獲得50%利潤,鮮果單價是加工果的6.1~7.3倍。
眾所周知,世界上多數國家蘋果濃縮汁的原料是等外果和傷殘果。只要栽培蘋果這種現象就會出現,濃縮汁工業存在有其必然性。作為果農,也應知道增加優質果的比率對自己更有利。
其實濃縮汁只是初級加工品,我們應大力開發速凍蘋果、餡餅(apple pie)、蘋果酒(cider)、果凍、膨化蘋果及蘋果微加工(light processing),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濃縮汁原料,一部分高品質的鮮食果也可轉化為附加值較高的加工品。
3.3.2 努力提高單產,擺脫依靠增加面積提高產量的局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蘋果單位面積產量依然很低,只有法國、意大利或南非的1/3~1/2,居世界第39位。很多專家已認識到我國一定要擺脫那種僅僅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思維模式。新栽蘋果一定要重視精選苗木,提倡栽壯苗,要擺脫20世紀90年代那種栽后3~5 a仍不結果的局面。當前,先進國家(如荷蘭)已做到當年栽樹當年結果與四季定植。
3.3.3 重視有機果品的生產 近年來,中國蘋果及其加工品屢屢受到以“質量安全”為由的綠色壁壘,其原因是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制定了不利于我國食品出口的標準。但也要認識到。由于小生產方式限制了安全生產的推行,我國也存在著某些安全標準較低或更新較慢的問題。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我們必須認識到食品安全是國內外2個市場的要求,在歐洲市場上有機食品往往是普通食品的3~4倍,有機果品生產可能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中國的果農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努力發展有機蘋果生產,已經認證的果園要保持誠信,按要求去做,才能獲得社會承認與更高經濟效益。
3.3.4 保持草果價格的基本穩定 蘋果供需不平衡與價格波動是市場條件下必然發生的現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熱帶、亞熱帶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對蘋果的需求量增加,表明世界蘋果市場依然看好,但這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年際間差異不會太大。水果是一種彈性較小的商品。每年供給量與需求量彈性都很小,因此蘋果產業的發展一定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從宏觀上講,蘋果的發展與更新都應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以避免單價大幅下滑,吸取20世紀90年代曾出現的“果賤傷農”教訓,請記住北美果農的一句諺語“蘋果便宜,快栽蘋果”,我國的果農常常是“蘋果貴了就栽蘋果”。統計的準確、信息交流的順暢與保險政策的完善是保證蘋果價格穩定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