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和皈依,就是向一種強大力量求得告慰,以求紓解苦難,并獲得鼓勵與支持。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作協派出的4支抗震救災采訪團在災區的優秀表現,以及地震期間和地震過后大量抗震救災文學作品的涌現,都顯示了:文學,正是這樣一種信仰。
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聽說并聽信了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文學已經邊緣化,不再是社會政治經濟的主流,它已經沒用,文人也跟體育影視明星一樣,成了媒體上供人調侃逗趣的對象,除了具有吸引人眼球的商業價值,別無他用。
汶川大地震改變了我們的看法。去災區采訪的同志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都得到重建和重樹。采訪期間,我們住帳篷,吃干糧,冒著不斷的余震和泥石流塌方,整日奔波在抗震救災第一線,采訪村鎮、醫院、部隊、學校、廠礦、機關。我們看到鄉村小學的老師們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學生,武警官兵指戰員奮不顧身在碎石瓦礫廢墟中搶救傷員;醫院里的“80后”小護士,在8級地震發生之時,沒有想到逃跑,而是首先沖進重癥監護室,一把抱住病床邊搖搖欲墜的巨大氧氣瓶,猶如懷抱一顆定時炸彈,直到兩分鐘地震過后才松手,成功避免了極有可能發生的氧氣瓶爆炸事故;還有各個區、鄉、鎮里的基層干部們,地震發生后,他們在當時通訊聯絡和道路交通完全中斷的情況下,都立即下到鄉村里組織救災、安撫百姓,十幾天如一日奮戰在抗震第一線,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帶給山里的群眾,他們都是抗震英雄。他們的事跡沒有一天不在感染、感動、激勵著我們,同時也讓我們思索:面對國難,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們能為災區人民付出些什么?我們是作家,必須用自己的筆,書寫人間的大愛、大善、溫暖和同情,必須要用文字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寬慰。
這時詩歌出現了,報告文學出現了,通訊特寫出現了,如暴雨雷霆般,帶著真誠,帶著傷痛,帶著關懷,帶著撫慰,轟鳴而出;如江河奔涌般,飛起直下,鼓舞士氣,安撫人心。所有的事件,抗震救災英雄的壯舉,家園被夷為廢墟后的傷痛等,有了文字的注腳,就形成一股直達人心的力量!自古“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些作品雖然粗糙,極少雕琢,然而卻是有力量的,直指人心,澎湃著洶涌的愛的浪潮和激情。
多難興邦,殷憂啟圣。文學情懷便是更高意義上的責任感與愛心,它要給人以鼓舞,它要表達人類面對苦難、戰勝困難的希望。我們因此更加深刻理解并相信文學是一種信仰,是我們發自內心的禱告、傾訴和祈福。它是我們這些在世者的一種精神生活,也是心靈的神圣皈依。如此,它也是我們這些人的天然使命和責任。(自《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