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和倫理觀,為我們正確處理科技與倫理的關系指明了方向。今天,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不斷推進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主義倫理建設。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科技; 倫理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015-04
自近代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以來,科技與倫理的關系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和倫理觀,為我們正確處理好科技與倫理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一、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和倫理觀
不同的發展觀,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科技觀和倫理觀的支持。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和倫理觀。
1.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科技觀與倫理觀的堅持和發展
科學技術與倫理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在近代科技革命以來,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加快和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被反復提出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并沒有帶來社會、人和自然的全面發展。近代科技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的推動下完成的,并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大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發展主要是在少數資本家的推動下實現的,是為資本家的利潤服務的。這就是由占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發展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科技觀和倫理觀。
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條重要教訓,就是它的經濟或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是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具體來講就是:物對人的統治,人僅僅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發展;資本占有勞動,人成為資本的奴隸,使人不能平等發展;機器支配人,人成為機器的一個零件,使人不能自由發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發展。[2]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總結建立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傳統發展觀的弊端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共產主義發展觀,即以每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實現了發展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根本轉變,肯定了社會生活是以人為主體的,發展必須從人出發,是為了人、一切人和完整人的發展。在這里,科學技術和社會、人、自然的發展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從而不僅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前提,而且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和前景。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領導集體領導下,為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艱辛探索,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科技觀和倫理觀。科學發展觀正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礎上提出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和倫理觀。
2. 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和倫理實踐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現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工業文明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狂飆突進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它把人類置于十分復雜的境地之中: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力量從自然界中攫取了豐富的物質財富造就了高度的經濟繁榮,讓一部分人享受到高消費奢華的生活,高奏征服自然的勝利凱歌;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同時即使在發達國家,在精神文化層面,存在著與物質生活層面的巨大反差。片面強調技術理性,產生了令人困惑的結果,即發展高科技和高度的物質文明并沒有為人類創造一個和平、幸福和諧的社會,高科技為一部分人創造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卻并沒有消滅貧困現象。[3]更為可怕的是,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肆無忌憚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帶來了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過于強調技術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公平和環境問題,其實質是價值觀和倫理觀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在提出可持續發展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融合的思想,即可持續人類發展思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1994》中指出:可持續發展乃是這樣的發展,它不僅創造經濟增長,而且關注經濟增長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他給予人利益,而不是使人邊緣化。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發展首腦會議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動綱領》中指出:“社會發展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各部門的中心責任。”強調社會發展是由人自己并為自己完成的一個開放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要關心人的命運和生活質量的改善,關心人的本性各個方面的平衡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還應重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
中國共產黨在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后,又于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既是總結國際社會處理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也是黨和政府對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
3. 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科技和倫理目標
經過建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我們現在所達到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達到更加全面的小康需要全體中國人民付出艱辛的努力。從21世紀初到2020年,中國人民將用20年左右的時間,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在繼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努力實現效率與公平并重,這無疑對處理好科技和倫理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提出的經濟目標主要包括:(1)經濟總量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2)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3)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一點就首先是對科技發展提出的要求。科技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只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經濟指標。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中的技術創新,主要是企業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的產品,增強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最終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等。而后兩點明顯是針對現今存在的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對內對外經濟差距等,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倫理即社會公平方面的目標。
二、科學發展觀為科技與倫理的結合指明了方向
1. 科學發展觀明確了科技與倫理結合的首要目標——“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解決人類社會一切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發展也是科技與倫理結合的首要目標。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正是科技與倫理的不同結合,使發展的結果大相徑庭。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的漫長人類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十分落后,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十分有限,社會主要以倫理關系為基礎,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著。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和這種倫理關系本身的落后性,嚴重制約了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誕生之后,舊有的封建倫理關系被打破了,代之而起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倫理關系。在這種關系下,社會的一切都是為資本家的利益服務,廣大無產階級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盡管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在資本家利益驅動下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本身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建立在不合理倫理關系基礎上的社會制度,科技和倫理根本上是分離的,因此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帶來社會的真正發展,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
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制度,代表著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體現的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觀,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倫理基礎。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到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誕生的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在建國后的很短時間內普遍較快地實現了經濟恢復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協作下,科學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和提升。但遺憾的是,此后由于各種國際和國內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科技資源被大量地用在了軍事上,偏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社會主義走上了一條曲折道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終于找到了一條通過不斷推進科技進步發展經濟從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科技目標和社會主義倫理目標開始統一了起來。
2. 科學發展觀明確了科技與倫理結合的核心和本質——“以人為本”
社會的主體是人,科技與倫理既由人所創造和設計,最終也要為人服務。但關鍵的問題是,這里的人是指誰?是少數科技人員,是資本家,還是所有人?科技要為人服務,是僅僅為人的經濟利益服務,還是應該為人的全方位利益服務?在科技快速發展問題的同時,也帶給了人們越來越多的困惑。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并沒有給所有人帶來同樣的享受。據有關資料,現在每年全世界新開發的專利90%屬于少數跨國公司所為,這些跨國公司絕大部分又屬于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仍然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今天,科技代表著利潤和利益的流向,從而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和整個世界收入分配以及社會發展上的兩極分化;另一方面,科技發展還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和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擔憂。
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當然是指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社會主義倫理觀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科技觀的本質之所在。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是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發展經濟,進而最大限度地去實現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學科技、鉆研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進而通過科技的運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最大程度地去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科技目標與倫理目標的統一。
3. 科學發展觀明確了科技與倫理結合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現實中,科技與倫理的結合是全方位的,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各個方面。如何協調好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正是科技與倫理結合過程中要具體解決的問題。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從倫理的角度回答了要什么樣的科學技術,怎樣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問題。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的開發,大量地表現為個人行為或企業行為。個人行為或企業行為必然首先是以個人或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如何將個人或企業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利益包括整個人類利益最大化結合起來,需要社會政策法律制度的引導,但更需要價值觀和倫理觀的引導。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4]
三、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我國的科技發展與倫理目標的實現
1. 著眼于實現人、社會和自然的全面發展,不斷推進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國家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智力資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調控能力,表現為對知識產權的擁有、運用能力。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布局,培養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優秀科技隊伍,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我們已經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特別是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同時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在不斷增大。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帶動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努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和保持發展的主動權。面對我國的現實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狀況,要以擴大社會就業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目標,著眼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開發適用技術、資源節約型技術和環境保護型技術。要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包括減量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零”排放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努力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
2. 重視并加強科技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倫理調節
倫理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它充分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風俗習慣等各種手段,來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自身的各種復雜關系,因而從宏觀視野上看,道德建設廣泛滲透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之中,而且更進一步地說,道德建設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文化建設的質量,而且關系到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質量;不僅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而且關系到人類生存的品位、價值和境界。科學發展觀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和倫理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指明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科學道路,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在當前,加強社會主義倫理觀教育,核心就是加強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這個榮辱觀告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該怎樣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因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發展了,構成社會的人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二者既不是包含關系,也不是主次關系,而是相對獨立、相互并列的兩個方面,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關系。
3. 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促進我國科技與倫理目標的實現
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技與倫理的協調,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任務。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企業和個人要樹立正確的效益觀和生活消費觀。
樹立科學發展觀首先是對領導干部提出的要求,是政績觀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科學發展觀與正確的政績觀緊密相關,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不堅持科學發展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績觀。要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所謂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看主觀努力,也要看客觀條件。所謂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就是重實干、辦實事、求實效,各項政績應該經得起實踐檢驗和歷史檢驗。所謂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就是傾聽群眾呼聲,忠實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5]
企業和消費者個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微觀主體。企業要樹立起經濟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意識,在商業目標和環境目標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要確立突出核心競爭力、突出主業、突出整體優勢的發展戰略,扭轉盲目擴張、盲目實行多元化發展的傾向。要全面加強內部管理,嚴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處置的各個環節實行嚴格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標。作為消費者的個人,應提倡健康文明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同中華民族關愛自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擯棄盲目追求過度消費,倡導正確的生活方式。同時政府也應完善法律法規,通過價格、稅收等手段,鼓勵和支持合理消費,引導消費者購買和使用低耗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列著作選讀(科學社會主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韓慶祥.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倪端華.可持續發展的倫理精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
[5]理論動態編輯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