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與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相隔離,一度陷入效能低迷的困境。走近大學生生活世界,研究大學生生活世界的特點,關注大學生實際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回歸生活的必要路徑。在實踐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實現其預設目標。
關鍵詞: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 效能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73-03
一、 回歸大學生生活世界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起點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一定要從生活化開始,即從物質生活、日常生活出發,但要善于將這種生活不斷提升到更高層次”。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三貼近”實際上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做到“三貼近”,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即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怎樣的,具有什么特點,存在哪些問題。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起點應從對大學生生活世界的了解開始。
(一) 大學生生活世界的特點
1. 主體性。主體性是作為主體的人在思想和行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基本屬性。中國勞動學院的彭恒軍教授認為,當代大學生生活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個人自主性明顯增強。求學、立業、成家成為當代大學生人生的三大主題,他們開始考慮他人、國家與自己的關系,并在一次次的實踐活動中完成思考并做出選擇。同時,大學生作為主體社會人,已經能夠較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對自身的行為能力、社會地位等自身因素有了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一般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自我評價的標準開始不斷靠近社會行為規范和準則。
2. 現實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物質生產力得到了極為迅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世俗化因素與日俱增,講求實際,講求效益,已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在整個社會生活背景下,大學生“生活世界”不可避免地要投射出現實的影像。“與有關理想信念的思考相比,大學生們可能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如何節省自己的日常開支,如何買到減價書籍和其他學習用品,如何多考幾個證書以便在就業面試時有更多的有利條件,如何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以早日自立和回報家庭的養育之恩”,這些現實問題反映在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上就表現為人生觀上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價值觀上的實用主義傾向,這種現實性實際上是社會生活的真實性在大學生觀念上的反映。
3. 創造性。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占有最優教育資源的群體,其生活世界為創造性留下了極大的空間,眾多的社會實踐和學習機會,為大學生發揮創造性,培育創造力提供了沃土。應該說,在大學生的世界里,創造性是無處不在的。如各高校積極倡導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大學生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大學生下基層、下農村參與農村建設與管理,大學生自主創業等等形式,為當代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十分寬泛的條件。
4. 理想性。理想性與現實性并存是大學生生活世界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現實性雖然是大學生生活世界的一個明顯特點,但很多事實表明,這種現實性是大學生生活世界較為淺層次的表征,其后深埋的是對知性和理性的追求。知性的主要內容涉及到的是大學生的高級情感生活,它們源自大學生的高級精神需要,如團隊自豪感、崇高感、義務感、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感等。理性則通常表現為對信仰的一種執著追求和完善的認識。這些情感需要體現出的正是一種理想和信仰的需要,這正是個體自我完善的精神需要。相對社會其他成員,大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更加強烈,以致于一旦這種需要受到現實的打擊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會影響到個體的全部人生選擇。
(二) 大學生生活世界存在的實際問題
1. 學習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們往往在學習上表現出很多問題。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以為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平時曠課,考試敷衍,致使學分一丟再丟,臨到畢業才發現學分缺失情況嚴重,最后只好申請自動退學了事;有的學生因為不滿意自己所學專業,對學習采取逃避態度,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成績嚴重滑坡;還有的學生因為迷戀網絡世界,而對學習缺乏興趣等等。學習問題是大學生生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學習狀況關系到學生的生活際遇、心理、就業等諸多方面。面臨這一問題大學生從一到四年級都有,分布面較廣。
2. 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是僅次于學習問題的實際問題。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形勢使得在校學生不斷增多,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都來自經濟困難的家庭,高校貧困生問題成為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2004—2005學年,貧困家庭學生約263萬人,占在校生總人數的19%。目前,國家針對這部分學生已經出臺了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系列政策。但那些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貧困生的大學生也面臨著經濟方面的問題。這部分大學生主要包括經常參加社會兼職或是積極申請經濟獎勵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面臨經濟問題時雖然不像貧困生那樣緊迫,但也表現出一定的敏感性,當他們獲取經濟來源的途徑遭受挫折時,同樣會產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問題。
3. 心理問題。近年來,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心理原因而導致學生出問題的情況不在少數。有調查表明,現在大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占16.5%。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壓力、人際交往、戀愛交友等方面,還有一些大學生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太大,對現實失望而產生的各種消極心理問題;另有一些心理問題是由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引發的,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極易產生自卑感、孤獨感、壓抑感、失衡感、焦慮感、煩躁感和困難感等種種負面情緒,以致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
4. 就業問題。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 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大學生就業形勢呈現出更加嚴峻的態勢。這一日益嚴峻的形勢使得就業問題成為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活的主要壓力的源頭。
二、 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意義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學說中,曾經提出過三大社會形態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人的發展經過了“對自然的依賴”和“對物的依賴”階段,終于擺脫了物的桎梏,走向自由全面的發展。可見,建立在“人對物的依賴”基礎上的獨立性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可見,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有著現實意義。
(一) 解決實際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關鍵
當前,大學生的生活受到社會形勢的影響,雖然不乏理想的光環和對未來的向往,更多的是面對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思想上或心理上的壓力,學生中的主流思想是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這些壓力而產生很深的困惑。如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常常會因生活上的顧慮而產生較多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的產生又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影響;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也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導致人際關系障礙,繼而引發心理問題和就業問題;反過來,心理問題也可能會影響到學習和就業。這些交織復雜的問題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貧困生而言,實際問題幾乎就是生活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證明,駕于現實生活之上,遠離生活實際的說教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渴望成長和發展的要求。要消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漠然和冷淡,就必須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果只是空談大道理,而對學生實際問題視而不見,或是無關痛癢地說幾句無法兌現的空話,那么不僅會對學生的思想毫無幫助作用,還會引起學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播撒關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從心理上接受教育引導。
(二) 實際問題的解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彰顯效能
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的關鍵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打動人,說服人,引導人,主要是由于它能啟發人的智慧,增強人的自信和思維能力,還在于它能了解人,貼近人,關懷人。而關懷人就是關懷人所處的實際境遇,從理解的角度出發提供切實幫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只停留在口頭宣講上,還要落實到具體行動當中。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人的思想問題的根源都與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切實利益的實現困境體現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的浮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現效能低迷的處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對人性的忽略,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下,甚至完全否定個人利益,因此而缺乏社會廣泛性。實際上,關注個人發展,理解個人境遇,在生活中給予實際的幫助和真誠的關懷,繼而引導教育對象走出思想局限,樹立遠大理想,一直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經驗。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必須圍繞學生的實際問題開展工作,只有實際問題解決了,或者暫時不能解決,但讓當事人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關愛,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 解決實際問題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打下感情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為對象的工作。人是感情的動物,要走近人的心靈世界,就必須先了解人的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動力源泉,是人的積極性產生的基礎。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人們的實際問題正是處于人的需要和動機變化的結合點上。使工作者和工作對象的心理需要產生共鳴,以引起感情上的融通,就能在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說,解決實際問題還是連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感情紐帶。大學生正處在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階段,盡管其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但從心理上來說尚未完全成熟,面對生活實際總是有那么一些生澀和茫然。他們需要成人的關心和幫助,特別是在他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思想動態,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懷和幫助,建立起師生間和諧融洽的情感橋梁。
三、 基于實際問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對策
(一) 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關注和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平臺,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獨特人文魅力
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關注和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要體現,也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關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延伸,緊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具備貼近學生生活,針對學生需要,符合學生情感要求的特點,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關注和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平臺,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歸。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將關愛傾注于每個學生的心頭。當學生心理上產生障礙時,老師及時給予科學排解;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老師及時盡量幫助解決;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老師及時給予關懷指導;當學生在就業考研問題上困惑徘徊時,老師及時給予分析引導。這樣,學生與老師之間培養起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獨特的人文魅力得以展現,其效能就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二) 在學生事務管理中貫注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服務保障和良好育人氛圍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和靈魂,我國的學生事務管理也應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當中。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學生事務管理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肩負著思考、培養、教育和引導學生的使命。要在學生事務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就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并在學生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善于啟發學生深層次的需要。如在就業指導服務中,要及時為學生做好相關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和用人單位各項信息的宣傳服務工作,同時將就業指導與形勢教育相結合,將集中的畢業教育、就業指導與日常的思想工作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就業的壓力,從而不斷獲得奮發進取的動力。在獎貸資助工作中,要善于將服務與教育結合起來,關注貧困生的學習和心理,主動為學生提供熱情高效的優質服務,以工作人員的優良工風和良好服務態度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和學校的關懷和溫暖,在對貧困生實行幫扶的同時,還要積極預防學生“心理貧困”的產生,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活動激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鼓勵學生振作精神,自強不息,自我完善。
(三) 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補充和延伸,創造個體健康心理條件
當前社會條件下,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復雜,來自學習、人際關系、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普遍增大。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良好的啟示作用,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大學生面對實際問題的心理適應能力。實踐表明,大多數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喜愛和歡迎的。根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工處一項關于學生實際問題的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學生在遭遇到心理問題時,都傾向于與心理咨詢老師交流,有些學生經常以發短信的方式將自己心中的困惑、猶豫告訴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老師。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在幫助自己解除心理方面的困惑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為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學生心靈留下了極大空間。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延伸。
(四) 整合教育資源,樹立全員育人意識,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在我國,大學不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場所,還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它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信念,強健的體魄,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心理,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承擔的具體任務。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大高校仍是以專業理論課教師和學院輔導員為主力軍,學校專業教學、行政、管理、后勤在觀念上不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范疇。這種教育資源的分散極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發揮。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理論,校園的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的環體要素,即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有關的,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可見,整合高校教育資源,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樹立全員育人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順利運行的必要條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還必須調動起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書、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在具體工作實踐“三育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形成全方位、多側面、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框架,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總之,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更不可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激勵作用。但是,必須看到,實際問題的解決是為解決思想問題提供的一個入口。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實際工作感召學生,以思想引導吸引學生,才能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武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作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的若干問題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7,(6).
[2]陳世國.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3]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要素及其特性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
[4]李和佳,吳衛豐.論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