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剖析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道德養成教育的主張。對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內涵進行了初步界定,并進一步闡述了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 道德養成教育; 目標; HHH內容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85-04
高等學校肩負著創新科學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培養專門人才、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網絡化、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多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相互交融、相互激蕩,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觀念產生著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成為一個思想價值趨向多元、素質層次交錯的復雜社會群體,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質參差不齊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出現了層次化、多樣化、復雜化的情況。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 對以往高校道德教育的剖析
回顧以往高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主流是好的,取得的成績也是很大的。但在當今多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深刻影響的情況下,高校的道德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從教育目的來看,比較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教育。從教育過程看,片面強調認知過程,而忽視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練和行為的訓練。從教育的方式看,片面強調單向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的自我修養。以往的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育者將道德教育僅僅理解為道德知識教育,嚴重地忽視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忽視了學生參與道德教育過程的重要性。在大學道德教育實踐中,通過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道德養成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是大學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徑。
所謂道德養成教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根據受教育個體道德的生長規律,引導受教育者經常地進行道德行為實踐, 潛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質,使之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從而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個體的道德心理結構,并最終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的一種道德教育模式。
著名德國教育家雅斯貝斯指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1]道德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體現。它是實踐性很強的道德教育和行為教育。道德養成教育實質上是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習以養性”。道德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逐步提高的過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它是要經過一個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為)相互轉化和相互促進的過程。道德養成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的統一,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習和實踐,使知、情、意、行諸要素有機地形成合力,引導學生形成道德人格,使學生道德素質逐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二、 道德養成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的、重要的育人工程,必須制定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目標,規范教育的基本內容,才能把握道德養成教育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明確了目標與內容,大學生在道德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也才能認清目標、扎實學習與訓練,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一) 培養大學生的公共精神。中國作為一個后發性現代化國家,由于受幾千年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私有觀念長期影響著社會道德意識,民眾的“公共精神”普遍缺乏。幾千年的封建文化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先天性缺憾,使得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從近代社會現實來看,中國民眾都缺乏現代性公共生活經驗和“公共意識”,難以形成“公共性知識”、“公共性思維習慣”以及“公共性人格”。[2]這種歷史及現狀造成了中國社會始終缺乏一種“合理而系統地”組織社會生活的公共精神。
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實踐,通過公民道德綱要的實施,人們對公共精神的逐步認同,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展示了一個無比廣闊的“公共關懷生活空間”,它對于我國人民群眾的最大好處就是自由度的擴展和個性的彰顯。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公共關懷”以及普遍的公共精神的欠缺,概括地說,就是指人們對于公共制度、公共空間、公共權力、公共輿論、公共意識諸如此類“公共問題”缺乏基本的關注。追其原因可以說,中國傳統社會并沒有給民眾提供真實意義的“公共生活”的空間和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也沒有哺育出中華民族真正的“公共性知識”、 “公共性的思維習慣”、“公共性的行為規則”、“公共價值意識”、“公共的倫理責任信念”、“公共性人格”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精神”。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具有文化知識的中國公民的先進代表。培養他們的“公共精神”,是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社會道德人格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公共精神”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他們校內外不斷的道德養成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培育出來的。只有通過道德養成教育喚起他們的公民意識,在與社會的交往中培養公共心、責任心、同情心,訓練公共生活技能,養成公共生活習慣,公共精神才可能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的一種價值目標。
“公共精神”的養成有利于逐漸改變我國教育實踐長期存在的工具理性教育,重分數,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輕文等“非人文化”的教育價值傾向,提升大學教育具有的內在品質。當代大學生在道德養成實踐中,要不斷培養公民意識,而且要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公共意識,自主、寬容、理解、正義、責任、義務、參與、奉獻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
(二)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資本”,而人在一生中都會享受著它的“利息”。所謂“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三) 提升大學生個人的道德品質。在道德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責任,我們要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嚴與思想感情的人。讓每一位學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對待,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應有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在大學校園里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因此,道德養成教育要直面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正視社會各種道德現象的表現與沖突,在道德養成教育過程中解決大學生的道德困惑,讓大學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力、辨別力、判斷力、選擇力、創造力和親和力,讓學生在道德養成教育實踐中學會判斷和選擇,學會自己面對人生,創造生活,養習成性,凝道成德,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三、 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
關于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下要求中找到依據。在2004年黨中央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曾明文規定“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3]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又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這八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條基本道德底線,也是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根本內容。[4]具體講,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大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育、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塑造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 大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認識的形成過程,是對道德知識的感知、理解、掌握的過程,經過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信息加工,形成道德觀。正確的道德認識產生合理的行為動機,這是道德認識對行為方式最重要的影響。因此,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
1. 大學生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概念的形成是依賴于對道德知識的領會、掌握,在豐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而逐步形成的。道德知識的掌握,就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體的行為準則,以及為什么要執行這一準則。在大學生道德概念形成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教育形式使其了解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特別要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經過“榮”與“辱”的強烈對比加深對它的理解。
2. 大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養成。道德評價是運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準則或道德概念對別人和自己的行為、品質做出是非、善惡判斷的過程。在進入大學以前,大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能夠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道德評價,但是老師與同學們的評價對其自我道德評價存在一定影響。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道德評價能力,根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教育者要注意為學生做道德評價的示范,在全面了解學生的道德水平的基礎上,結合“八榮八恥”的具體道德規范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組織大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進行道德評價活動,從而正確的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道德評價,引導大學生由對外界評價過渡到自我評價,由部分評價過渡到全面評價,逐步培養、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和評價習慣。
(二) 大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育。道德情感和意志可以增強行為能力。一個人的行為能力不僅表現為行為抉擇的能力,而且表現為行為強化的能力。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一個人的行為抉擇和行為強化的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某種行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力。例如不少學生本身并沒有違法動機,但往往是經不住誘惑,或者經不起同伴的慫恿,走上違法的道路。這種行為上的偏差,主要原因并不是道德認知的問題,而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力的缺乏。因此,加強道德養成教育,強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道德信念,使之在行為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抉擇態度和強化方向,促進其行為方式向社會所希望的方向規范。
道德養成教育的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養成教育應當結合起來培養與訓練,而不應該把它們割裂開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知識的教育不是灌輸兒童死的知識,而是同時引起兒童的社會興趣與行為的意志。情育不是培養兒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調節并啟發兒童應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的調節與啟發中了解其意義與方法,便同時是知的教育;使養成追求真理之感情并能努力與奉行,便同時是意志的教育。意志教育不是發揚個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養其合于社會及歷史發展的意志。”[5]對少年兒童的培養與訓練是這樣,對待大學生也是如此。
1. 大學生道德情感培育的主要內容。情感的客觀屬性,指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一種特有態度的體驗,反映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關系;情感的主觀屬性,指人心理狀況的外部表現,心理活動的晴雨表。情感雖然不是認知因素,但情感過程與道德養成教育過程相伴,是影響大學生接受能力正常發揮和教育活動有序進行的重要因素。
從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過程來看,大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過程可能發生肯定與否定兩極變化。肯定是積極性情感,它強化大學生道德認識能力和接受道德教育能力,對道德養成教育起促進作用。否定是消極情感,是不滿意、苦惱、憤怒、絕望等內心體驗,對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起阻礙作用。道德情感過程發生變化,與大學生個體的需要有關。凡是那些能夠直接滿足個人需要的事物,都會引起大學生肯定的積極性情感;凡是那些不能夠直接滿足個人需要的事物,或者感覺受到某種限制的時候,都會引起否定的消極性情感。情感的兩極相互對立、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在一定時間里,占主導的情感起決定作用。因此,大學生道德情感養成的主要內容就是:激勵和保護大學生的積極性情感,抑制和轉化消極性情感,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昂揚進取的情愫,才能有利于大學生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實現自我道德修養的慣性養成。
道德情感的產生和培育,不但要訴諸于道德認識,而且更重要的還要訴諸于在道德養成的生活實踐中進行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才能成功。大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過程是具有主體意識的行為,也是一種觀念狀態。從總體來說。大學生都有接受道德教育的意識,也有參與道德養成教育實踐的需要,但由于他們各人的道德認識的水平不同,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大學生的心態正常,積極進取,道德情感就積極,其情緒就高漲,很容易促使主體產生道德行為,從而形成更穩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的良性循環;而由于某些大學生在心態異常、情緒低落的時候很難接受道德教育,多半表現出麻木不仁、消極對抗,更有甚者還會出現不道德行為。
道德養成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重交流的活動,良好的道德情感既是師生之間溝通的紐帶,更是促進大學生形成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動力。只有找準情感溝通的接近點,把握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育過程,不斷激發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產生與流動,才能促進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增強。
2. 大學生道德意志培育的主要內容。道德意志是一種“超我”的力量,沒有它,人們難以達到道德修養的頂點。道德意志品質是大學生在道德意志行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意志特征。它既是大學生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大學生道德意志健康的標準,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意志堅強與否的尺度。大學生道德意志養成的主要內容有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方面的培養。
(1) 自覺性的培養。道德意志的自覺性是指大學生經常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及其社會意義,并隨時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行動目的的道德品質。它反映著大學生的道德立場和道德信念,貫穿于道德意識行動的始終,是道德意志產生的源泉。因此,要注重對大學生道德意志自覺性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自己道德行動目的的正確性及其重要意義,培養他們能夠依據一定的道德目的獨立支配、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不輕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原來的決定,行動起來方向明、決心大,不畏艱險,信心百倍地去戰勝困難;能夠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拒絕有益的意見,對行動過程及結果能進行自覺的反思和評價,有自知之明,敢于堅持真理,執行正確的決定。
(2) 果斷性的培養。果斷性是指大學生善于明辨道德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和執行決定的道德意志品質。它以道德行動的自覺性為前提,以大膽勇敢和深思熟慮為基礎,與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敏捷性相聯系。一個道德意志堅強的人也一定是行為果斷負責的人。具有果斷性的人,當需要立即行動時,能當機立斷,及時而勇敢地作出決定,使意志行動順利進行;而當情況發生新的變化,需要變更行動時,也能隨機應變,毫不猶豫地作出新的決定,以便更加有效地執行決定,完成意志行動。
加強大學生道德意志果斷性的培養,重點是改變大學生在道德行為上的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提高道德行為選擇能力,增強道德行動的果斷性。
(3) 堅韌性的培養。也稱頑強性、堅毅性。堅韌性是指大學生為了達到既定的道德目的,善于百折不撓地克服各種困難的意志品質。具有堅韌性的人,在道德行動中能長期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有堅韌的毅力,為達到道德目的不怕挫折,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百折不撓,始終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加強大學生道德意志堅韌性的培育,有利于大學生將道德行為轉變為道德習慣。
(4)自制性的培養。也稱自制力。自制力反映著意志的抑制能力。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執行已作出的決定;二是善于抑制與自己的目的相違背的各種惡性欲望、消極情緒、不良習慣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要告誡人們必須有自制力。自制力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受外界的影響,堅持完成意志行動。他們善于約束自己的言論,能有分寸地考慮到各種因素,不信口開河;能克制自己的行為,遇事三思而后行,堅持執行已經采取的正確決定。加強大學生自制性的培養,有利于克服大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任性和怯懦,約束自己的言論和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有效地調節自己、控制自己。
(三) 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塑造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從人們成長的實踐來看,人們的道德養成總是在一定行為過程中實現的,特別是受到人們思想形成最初階段行為方式的制約。因此,就其根源性來講,行為方式對道德養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行為方式既是道德養成的發端,又是道德養成的載體。任何一個人的道德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它是一個需要反復實踐、反復權衡、反復選擇的行為過程。人的行為方式是道德養成的土壤。當我們看到一些大學生出現了一些不良道德表現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關注那些“果實”,而沒有去分析那些長果實的“土壤”,沒有去探索這些不良道德表現背后的不良行為方式根源。事實上,外在的道德行為的沖突都是內心道德觀念沖突的外現,而內心道德觀念的沖突卻是過渡階段行為方式形成過程中的沖突積累。如果我們能在道德觀念沖突的初期,給予及時的引導,就可能避免這種沖突上升為劇烈的行為方式上的沖突,這便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環節。
行為方式決定道德養成中的社會評價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的道德養成的狀態受制于他所接受到的社會評價,而這種評價系統又是與人的行為方式緊密聯系的。正如古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某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后,如果總是接受到某個社會群體積極、正面的評價,他就會堅定對這種行為方式的信念,很快就會融入這個社會群體,反之亦然。社會評價的標準總體來講是相對穩定、相對公正的,不同的是人們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不一樣。因此,我們說什么樣的行為方式會帶來什么樣的社會評價,而社會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又反過來制約了道德養成。以上分析旨在說明,行為方式是道德養成的源頭,并對道德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中,要注重大學生行為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它包括大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良好公德行為的養成。
夸美紐斯認為:“德行是由經常做正當的事情學來的”。[6]道德養成的過程就是一個行為方式規范化的過程。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道德養成與行為方式的社會規范化是同步發展的,是人的成長經歷在道德意識和行為表現兩個領域的不同側面的體現。道德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而行為方式的規范是一個“外化”的過程,當二者的目標和要求能夠協調一致時,個體的道德養成過程就會比較順利;但當道德養成與行為方式的社會化要求出現矛盾時,其成長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嚴重的沖突。這種沖突往往首先是主觀意識領域觀念的沖突,當觀念上的沖突不能得到及時協調時,必然會外化為行為方式上的沖突,即出現與社會要求不協調的行為方式。在大學生實施道德行為前要對其加強社會道德規范的教育,并引導其內化為健康的道德認識;同時要引導他們按照社會的道德規范去實施自己正當的行為,因此,加強大學生道德養成的引導與規范其行為方式是一個系統工作,只有當這個系統協調發展時,道德養成才能真正成為行為方式改良的先導,促使他們養成道德行為的習慣,并使他們獲得健康的個性發展。
綜上所述,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是一個融知、情、意、行等要素于一體,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幾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共同構成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內容體系。只有把握了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才能更好地開展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雅斯貝斯.什么是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袁祖社.全球化時代類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與新“公民文化”及其價值觀[J].哲學研究,2005,(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9-6.
[4]胡錦濤同志在北京接見政協委員的談話[N].人民日報,2006-3-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