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要通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人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實干相結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具體行動相結合。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目標; 結合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67-03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需要通過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含的精神實質貫徹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民能夠深受教益,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外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標之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聯(lián)系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科學的理論。《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根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yè)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勢必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給黨和國家?guī)頌碾y。”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根本,歸根結底就在于通過教育讓人民群眾把握它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并在社會實際中堅持和貫徹。
(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在于它深刻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本質及其規(guī)律。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結果,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和他們的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推動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因此,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的設想就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極度涌流,人得到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的。綜觀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的發(fā)展歷程,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世界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變化發(fā)展也大相徑庭,但是無論社會歷史如何變遷,自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的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
其次,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學性還體現(xiàn)在它的實踐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活力不僅僅能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夠在改造世界中廣泛展開,在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顯示出無比豐富的科學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所揭示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統(tǒng)一,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工作方法。
(二) 通過教育,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聯(lián)系中國實際相結合
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教育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并在實踐中求真務實。首先,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廣泛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其次,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個別論斷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毛澤東曾經說過:“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俄國的問題只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鄧小平也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xiàn)成答案。列寧也同樣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xiàn)成答案的任務。”所以,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做到堅持從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研究和分析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和首創(chuàng)精神,自覺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中求真務實,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始終以實現(xiàn)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目的和歸宿,以改革發(fā)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動力,以研究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不斷地及時地將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加以歸納、總結、提煉,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進入新境界,作出新概括,產生新成果,使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源泉和根本動力,使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永葆其真理性和活力。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標之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實干相結合
共同理想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緊密團結,共同奮斗、勇往直前的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四位一體
改革開發(fā)以來,在經濟上,我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但基于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黨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在政治上,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與民主不可分,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建國以來,我國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各項民主權利也得到了法律的、制度的、物質的保障,是真實而廣泛的民主。但我國初級階段民主制度還不夠成熟和健全,人民的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物的權利,在某些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目標之一;在文化上,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東歐驟變,使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遭遇嚴峻挑戰(zhàn)。而當前我國也進入改革發(fā)展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些變化表現(xiàn)為社會經濟成分、社會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日趨多樣化,文化形態(tài)也日趨個性化。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整合人們的思想觀念,主導人們的價值選擇,規(guī)范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同時也要在文化建設中通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實施“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文化政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活躍人們的思想觀念,尊重人們的價值選擇,豐富社會文化形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以先進文化主導大眾文化的發(fā)展,以大眾文化來普及先進文化教育,使先進文化與大眾文化和諧發(fā)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而在社會生活中,也要解決社會各方面發(fā)展中的不平衡,要協(xié)調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使社會更加公平、和諧。因此,就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統(tǒng)籌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國內國外之間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化國家宏觀調控,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使全體人民能夠更普遍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以促進社會和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體在長期的共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為民族成員共同認可并接受的美好而崇高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理想,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美好而崇高的精神文化積淀。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尤須待闔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普通百姓和士大夫憂國憂民的精神;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意識;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為國獻身精神。而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不同時期也形成了豐富的民族精神財富。如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抗洪搶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這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奉獻自我,實現(xiàn)個人人生價值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統(tǒng)一的集體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社會歷史總是在不斷向前發(fā)展。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則推動著偉大的事業(yè)。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精華,都會成為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成為趨勢,各國間都展開了激烈的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因此,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培育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 通過教育,在實干中發(fā)揮理想與精神動力的支持作用
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對美好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追求,這些追求會使人們克服重重困難,奮力前行,因而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在當前,要凝聚十幾億中國人民向著共同的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奮力前行,首先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教育我國人民,教育我們的青年,使他們樹立美好而崇高的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同時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在實干中為實現(xiàn)美好理想而努力奮斗。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標之三: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具體行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可以引導人們追求科學真理、美好崇高的理想,而人們對一切價值目標的價值追求都只有通過自覺不自覺的行為才能發(fā)揮實際作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所包含的“八榮八恥”明確了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直接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和反對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底線,成為了人們在具體行為上向善避惡的行為規(guī)則。
(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具體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明確了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行動要求,它要求每位公民在思想上要樹立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榮譽感;在具體行動上時刻要以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為榮。以不擇手段謀求個人利益、破壞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行為為恥,這是對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社會法律意識和社會道德意識在具體行動上的要求;“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體現(xiàn)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既是馬克思主義把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要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生動體現(xiàn),更是對共產黨組織活動目標和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具體行為目的的要求;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要求,它要求每位公民在行動中不斷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掌握各門具體科學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不斷進步,做一個有思想、有文化、懂技術的社會主義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每位公民不僅在思想上要繼承,而且在行為上要弘揚中華民族愛勞動、守法紀、講誠信、懂謙讓、善節(jié)儉等美德。
(二) 通過教育,引導公民以具體行動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就是要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念,然后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行為準則,以分是非、辨善惡、知美丑,來評判自己行為的得失,在行動中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行為法律規(guī)范,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倡導的公民基本行為道德規(guī)范,以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為前提,以遵紀守法為根本,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實現(xiàn)人生的真正價值為目標,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做到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3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56年9 月15
日)[R].摘自毛澤東文集(第7 卷)[C]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