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市于2006年獲得了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聯合國人居獎”。在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背景下,我們對揚州市民文明素質作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其總體水平令人較為滿意,且近幾年素質提升狀況較為明顯,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市民、政府以及學校等城市主體為此作出共同努力。
關鍵詞:人居獎; 文明素質;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70-03
作為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揚州,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建城史,屢經風云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近年來,揚州先后創建成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2006年憑借對古城的有效保護和市民人居環境的明顯改善,揚州在俄羅斯喀山獲得了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聯合國人居獎”。城市榮譽的獲取取決于多種因素,但市民文明素質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體現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人居獎”的背景下,為獲取揚州市民文明素質的基本信息,了解市民文明素質整體變化情況,我們組織開展了“揚州市民文明素質問卷”調查,并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 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相對集中在揚州主要中心商業區人流量較大的文昌閣廣場,采用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搜集資料。調查樣本計劃數為500人,實際調查人數為479人,收回有效問卷446份,回收率達到93.11%。
調查對象包括各種職業人群,男女性比例大致相當,文化教育程度分布呈兩頭小、中間大,基本與市民總體結構接近。樣本各個年齡段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25歲以下占64.1%,45歲以上占9%。這與市民人口年齡實際結構雖有些許差距,但考慮到我們在事先訪談中注意到中老年人群對揚州這幾年的進步變化容易滿足,他們數據結果未必客觀;加上城市流動人群中中青年占據絕大部分,市民外在形象也更多地體現于年輕一代,因此調查結果是具有科學的參考價值的。
二、 調查結果
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揚州市民文明素質現狀比較樂觀,不同年齡層次對待同一問題的看法有所差別。調查數據結果與預期目標有比較接近的地方,也存在著某些不同。
1. 市民文明素質總體令人滿意。我們將文明素質總體評價設計成3個問題,分別是“(1)您對于現在的揚州市民素質總體上滿意嗎?(2)您認為如今揚州市民的道德水平與以往相比怎樣?(3)您覺得目前揚州市民的整體道德水平怎么樣?”在被調查對象中,對當前的揚州市民文明素質總體認同的占到93.3%,其中55歲以上全部被訪者表示相當的滿意。89.4%的人認為揚州市民道德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差不多沒有變化的只占10.5%,在轉型期中國社會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下沒有市民選擇“比以往降低”有點出乎意料。對整體道德水平的調查結果與市民總體素質評價近似,僅有2.5%被訪者認為揚州市民目前的整體道德水平偏低(不是降低),而且這為數不多的人員全部來源于25歲以下青年。由于其中的部分人自身受到的教育,無論德育、智育都比較高,從而形成與理想狀態一段相對較差的距離,期望著更高水平的市民文明素質。當然,這種理想狀態在目前的城市發展過程中還難以實現。年長者一方面由于居住時間較長,形成了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他們更多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條件的改善等方面進行考慮,而揚州近年來的城市建設比較符合中老年人的心理,因此他們對目前的現狀是比較滿意的。
2. 人居獎獲得的重要因素——環境保護素質提升迅速。在問卷設計中,我們將市民文明素質情況的幾種代表行為(依次是禮儀謙讓、環境保護、遵守公共秩序、講誠信、行為雅觀度、其它)列舉出來供被訪者選擇。結果顯示,揚州市民得分較高做得較好的當屬保護環境,占40.8%,反映了近幾年尤其是2001年以來,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以及市政建設加大投入后的發展,揚州城市市容市貌等環境有了巨大改善,也帶來了市民在環境保護意識、環保自覺行為等方面文明素質極其明顯的提高。2008年5月26日,北京奧運會火炬在揚城傳遞,全程11公里的活動后,數萬圍觀參與的市民竟沒有在馬路兩旁留下一只礦泉水瓶,對于環保,各年齡段情況也有所差異。25歲以上人群偏向環境保護的趨勢則比較突出,平均比例高達51%。一般認為,這類人群基本上都有穩定的收入,社會責任感是建立在較理性看待社會問題的基礎上,最終,他們關注的焦點落在了生活居住的環境之上。而25歲以下人群在前三項行為中表現比較平衡,并且“其他行為”也占有一席之地,這與年輕一代觀察事物角度的差異是緊密聯系的。究其原因,此類人群步入社會不久,涉足不深,對待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對社會更多的是感性認識,思維更加活躍,關注面廣泛,因此他們也善于發現不同的現象。
3. 違反公共秩序,不文明行為屢有發生。隨著揚州市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建設與市民文明素質培養步伐也會形成一個時間差,致使各種不良現象在揚州市區頻繁出現。
亂穿馬路和隨地吐痰等行為占據市民不文明行為的最主要部分,兩者比例分別為41.5%、38.6%。緊隨其后的不文明語言和亂扔垃圾等行為分別達到了36.1%和33.9%。(見圖1.)這里需要作出說明的是,因為這是一個多選項,其實際比例遠沒有所顯示的那樣高,只是反映了這幾種不文明現象的一個序位。亂穿馬路無疑是我們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其調查結果與“揚州市民在遵守公共秩序做的最不足”不謀而合。三成以上被訪者認為市民亟需培養公共秩序意識,以改善這種行為。就目前交通設施來看,揚州市設置的紅綠燈并不少,人行橫道也較多。很多行人在過馬路的時候忽視斑馬線,直接橫穿馬路,更不用說在沒有設置交通燈的路口和過道了。更嚴重的是導致其他交通工具因行人違反規則橫穿馬路而減速或短暫停留,直接影響了交通秩序,甚至很可能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據被訪問者反應,尤其在下班和放學的高峰期,橫穿馬路的人非常之多。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老人到小孩,似乎都缺乏足夠的安全意識。如此一來,面臨危險的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可能牽連到數人。揚州部分老城區受古城保護影響,道路窄小,但大多數道路經過改造,都較寬敞,交通設置都是經過規劃布局的,也比較合理。亂穿馬路的原因,一是多為郊區進城的農民、外來的“準市民”、以及拆遷的“新市民”對城市管理的不習慣,二是中國人圖方便的習性在揚州市民中的不例外。然一個市民的素質影響另一個市民,甚至一個群體,這種連續傳遞,帶來的結果是市民整體對違反公共秩序的默許與認同,與文明城市的建設顯然背道而馳。
道德水平的提高與總體水平的令人滿意,不能排除一部分市民對某些傳統美德的健忘和忽視。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謙讓促成和諧的社會氛圍、文明的社會秩序。它要求我們能自覺的做到為他人著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處和方便留給別人。但是,對于謙遜禮讓,少數市民似乎已經逐漸陌生,取而代之的卻是爭先恐后。在被調查的不文明行為中爭先恐后擠車搶座比率達到25.1%。能夠經常見到主動讓座的也僅僅只有30%,甚至有10%幾乎就沒見到過讓座行為。雖然也因該項是多選,實際情況不會如數字所顯示,但為數不少的被訪者對于讓座還停留于“有時見到”,也就是說,良好行為的發生是不穩定的,偶然的概率可能相當之低。上升至整個社會生活層面,由于各人習性不同,誤會和摩擦難以避免,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如果能夠主動謙讓,做出適當的妥協和讓步,不僅能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更能展現個人素質涵養。

三、 市民文明素質缺失原因
1. 自身素質要求偏低,缺乏上進思想。調查中,認為“經過問卷調查和實時訪談后,定會引起自身素質的思考”占據主流,但是仍有22名被調查者表示不會引起自身素質的思考,約占總數的5%。其中,55歲以上人群有3人,約占該人群18%,25歲至35歲人群有9人,約占13%。這部分人對素質問題表示懷疑,沒有認可素質提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仍然存在少數人自我要求較低,漠視自己的不文明行為,缺乏對自身素質的思考,也就無從談起以何種行為體現一名揚州市民應當具備的素質。
2. 明哲保身使社會抑制功能弱化。市民認為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可能原因依次排列為:與自己無關、缺乏教導、驕傲自滿、人民不富裕、政府不重視、彰顯個性(見圖表2.)。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在整個國民思想中根深蒂固。一方面,儒家中庸之道雖然以社會安定和諧為原則,但同時也強調自我保護,當兩者發生沖突之時,儒家放棄前者,而選擇明哲保身。“認為與自己無關”(36.8%)排在了第一位(見圖表2.)說明素質主體已產生了不肯自覺規范個人行為的潛在意識,逐步弱化自身在社會群體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儒家“仁愛”的治國理念給封建統治者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其不可磨滅的影響使之能夠延續至今。而現實社會中,這種泛濫化的仁愛不僅沒有對社會不正之風的改造起到效果,相反,它是對社會不文明現象、低素質行為的惡性縱容。我們的市民遵紀守法,尊老愛幼,面對爭先恐后會唾棄,會鄙夷,然而卻拿不出自己的行動去改變這種局面,使得社會對不文明行為抑制功能被逐步弱化。當對他人的默許演變成為對自己的縱容,結果自己也融入到爭先恐后、違反公共秩序的群體中去。整個社會環境一步步退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安于現狀,市民文明素質提高難度系數加大。

3. 其它方面的原因。市民個人缺乏良好教導(35.0%)原因占據第二位(見圖表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偏重于對文化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對思想、人文素質的培養。
生活質量水平的偏低,即人民不富裕(15.9%)(見圖表2.)也占到一定比重。因為絕大多數的市民認為“市民文明素質與人民生活質量有直接關系”,45歲以上人群數據(100%)顯示偏向極端,但從側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對市民文明素質發展的促進或是限制作用。
在“目前您認為市民文明素質最有待提高是哪些群體”的調查中,外來務工人員被放在市民文明素質最有待提高的首位(45.3%),將近一半市民認為外來務工人員素質最亟需得到改善。其中原因主要有,第一,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與揚州現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尚未完全融入一個新的城市;第二,部分務工人員文化程度較低,對城市文明建設理解缺乏,管理起來比較困難;第三,迫于生活,外來務工人員自身對生活居住環境要求低,同時也給市容環衛等造成了負面影響。我們的調查對象中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相當多數是因為揚州的良好居住環境而吸引過來的,因此他們不會有意對市容環衛建設等形成阻礙。他們認為,外來務工人員作為城市的弱勢群體,受到了一些不應有的偏見。由此看來,調查是否從另一個角度反應了揚州市民的排外感情,是否外來務工人員就真正影響到揚州市民文明素質總體的提升、造成城市文明建設障礙,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四、 發現與討論
市民文明素質受到個人思想素質、城市生活水平、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是一項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復雜和艱巨的持續過程。在“您認為對于揚州市民素質的提高,誰的作用最大?”問題上,60.5%選擇了“全體市民”,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占19.3%,“學生”(10.8%)作為特殊主體也排在了第三位。作為城市主體的市民、政府、學校在其中應該扮演著重要角色。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作為城市活動主體的市民,素質的提升最終取決于自身的修養與努力。市民應自覺認識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化發達、安定和諧皆與自身的生活息息相關,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維護揚州城市的形象,從而在社會生活方面自覺約束自己,對于不好的行為能夠勸阻或者向有關部門反映,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而社區、居委會、公益機構等組織需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在活動中潛在宣傳市民先進文化,并且培養出市民的滿足感和歸屬感,讓每個揚州市民都覺得素質的提升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此引導正確的文明的市民行為。
一些市民不文明行為屢禁不止,揚州市政府應考慮社會環境影響,研究切實可行的辦法并制定相應的措施。首先,獎懲分明,對于違反法律規范、倫理道德的行為則嚴厲制止與打擊。城市綜合管理最終受益者是每個市民,這樣做不僅僅提高了市民整體的素質水平,同時也改善了市民生活居住環境。其次,保障輿論監督的正常有序進行,增強輿論宣傳工作主動性。鼓勵揚州新聞媒體和市民個人對不文明行為給予曝光和檢舉揭發,對社會生活中暴露出的深層次矛盾和社會問題,對有較大影響的社會事件和社會丑惡現象等,進行揭露和鞭撻,進行深入剖析,揚善抑惡、激濁揚清,使輿論監督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通過對市民的不文明行為進行批評與監督,引導人們在參與中接受教育,自覺抵制不良風氣,自律不文明行為,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
揚州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學校也當發揮重要作用。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即只把自己定位在文化傳遞,更重要的是教育作為傳承社會文化的事業,還應引領社會文化,故而學校要多同社區聯系與合作,努力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繼而促進市民素質的提升。學校的學生既是今天揚州市民的組成部分,更是明天市民的主體。沒有今天學生素質的極大提高,就沒有明天更高文明素質的揚州市民,所以學校必須使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造就高文明素質的揚州市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玉華.“和諧成都”與市民素質建設[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6,(1).
[2]卜宇.建設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市民素質實證分析——南京市市民文明素質的現狀和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6,(7).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