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社會公正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理想,體現了我們黨的價值取向。社會公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活中,一些社會不公現象的存在必然會阻礙和諧社會的實現,我們應當正確認識這些現象,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和實現公正,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關鍵詞:社會公正; 和諧社會; 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022-04
社會公正作為社會規范和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它既包括經濟公正,也包括政治公正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的公正。社會公正的核心和實質,是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和享用。
一、 社會公正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 社會公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可持續的健康的動力支持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只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而,社會公正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其狀況如何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社會來說,只有遵循社會公正的規則,才能充分、持續地激發社會活力,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具體地說,社會越是公正,每個人的貢獻與所得便越一致,每個人的勞動積極性便越高,從而效率也就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越不公正就越沒有效率,就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另外,從經濟發展可持續、健康的動力角度來看,社會公正狀況直接影響著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就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的拉動力包括出口拉動力、投資拉動力和內需拉動力,其中,內需拉動力的作用要遠遠高于前兩者。就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群體比較而言,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最強,但邊際消費傾向卻是最低;低收入群體的情況恰好相反,其邊際消費傾向最強,要高于高收入群體,但其購買能力卻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購買能力都比較強。中國現在的經濟拉動力過度依賴出口拉動力、投資拉動力,內需拉動力嚴重不足。這種狀況不能說是正常的。中國目前的內需拉動力之所以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其關鍵原因就在于社會階層結構的不合理、不公正,即:低收入群體以及中低收入群體成員數量過大,其比重高達80%多;而中等收入人群成員的比例只有10—15%。這樣一種社會階層結構,無法持續、有效地提供內需拉動。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在于高度重視社會公正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社會公正問題,這樣才能使大量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得到提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持續的健康的動力支持。
2. 社會公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穩定器”的作用
從現實狀況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現象已經達到了嚴重的地步。當前全國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的比例是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城市居民的10—15%。這樣的收入結構,不是一個健康的結構,不可能造成一種和諧的社會局面。日益嚴重的不公正現象勢必會造成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隔閡和抵觸。當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隔閡和抵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定會進一步損害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引發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的不安甚至是社會的動蕩。貧困群體當中對于社會不滿的人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高,假設每十個貧困者里面就會出一個對社會不滿的人。我們再假設,一個國家當中只有十萬個中等收入者,一百萬個貧困者,而一百萬個貧困者當中就會出現十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平均每一個中等收入者就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所以,這種狀況下的社會的安全系數是最低的,社會是最不穩定的。如果情況倒過來,假設一個國家當中有一百萬個中等收入者,只有十萬個貧困者,而十萬個貧困者當中就會出現一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平均每一百個中等收入者才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這樣的社會的安全系數毫無疑問是很高的,社會是非常穩定的。
中國社會目前出現了一些不利于社會安全運行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存在。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財富總量的增大以及社會不公正現象勢能的積累,隨著整個社會利益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推進,社會不公正現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加速度擴張的趨勢。所以,在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確保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公正問題。培育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者人群,形成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的社會結構,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穩定器”的作用。
3. 社會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從誕生到現在,社會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運動,或是一種理想,追求平等和社會公正始終是社會主義者所遵循的目標和理念。恩格斯指出,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 ;“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相反,如果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推進,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社會成員一方,那么就說明社會發展的成果只是為少數社會群體少數人所享用。這樣的發展不可能是真正的發展,而只能是畸形化的發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共同建設,是全體人民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物質基礎;共同享有是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物質財富。兩者統一于實現社會公正的過程中??梢娚鐣菢嫿ê椭C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其他社會和諧目標的前提,是貫穿于和諧社會的其他各個層面的“靈魂”。如果沒有社會公正,其他諸如“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將不可實現。
二、 現階段我國社會公正方面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不協調的情形,換言之,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發展明顯滯后。這突出地表現為,盡管現代意義上的公正理念與準則開始初步生成,但是,社會公正的具體狀況就總體而言不容樂觀。
1. 貧富差距的拉升幅度過大
2007年社會藍皮書調查結果顯示, 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目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 各占總人口20%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兩大群體間收入差距已達18 倍, 這種差距還正在向縱深發展。貧富差距的具體表現:第一,城鄉收入差距。200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城鄉收入差距達到3.32∶1,而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年這一比值為1.86:1。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相當于城鎮居民在1997年至1998年的水平,這部分表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10年左右。
第二,行業之間居民收入的差距。這是由行業的性質、地位的差別所引起的。改革前, 我國行業收入差距較小。在經濟轉軌中, 各行業之間的效益與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形成了壟斷行業與一般行業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利益沖突。壟斷行業以壟斷地位獲取收益, 職工收入也明顯高于一般行業的員工, 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3至10倍。此外,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至3 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異, 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間。
第三,地區間的收入呈東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課題組的研究表明,2000年,東中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別是7682元、5165元和5481元,收入最高省與最低省之比為2.39:1;收入最高城市與最低城市之比為4.88:1。2005年,東中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2584元、8787元、8598元,比例為1.46:1.02:1。同時我國貧困縣中的90%集中在西部地區, 最貧困人口也集中在西部地區。東部很多居民已達到小康水平, 西部一部分居民仍處于溫飽線以下。
收入差距的擴大, 貧富日益分化, 導致貧富階層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價值取向、生活滿意度、社會認同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低收入者中部分人由于存在“看病難、看病貴”、“下崗失業、子女失學”、生活水平下降等實際問題, 從而感到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產生相對剝奪感和仇富心理, 由此導致社會凝聚力下降, 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 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潛在危險因素。
2. 社會再分配的力度較弱
社會再分配是指立足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對于初次分配之后的社會利益格局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使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社會再分配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本途徑之一。而在社會再分配當中,國家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狀況又是最為重要的內容。所以,一個國家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基本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會再分配的具體狀況。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沒有重視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而是十分熱衷于單方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度增長。人們往往把發展問題歸于一個經濟發展的速度問題,進而又將衡量發展成功與否的尺度也歸于一個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問題,亦即GDP的高增長率。人們簡單地以為,經濟增長是社會進步的自然推動力,只要把經濟搞好,其他方面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進步。換句話講,要想使整個社會盡快改變面貌,就必須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在這樣的目標取向或者是發展觀的引導之下,公共投入的重心必定不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于是,這就使得中國目前社會再分配的力度呈現出一種偏弱的情形。
就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而言,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衛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是主要的指標。中國目前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比例很小。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只有3%,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只有2.9%,衛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2.0%。同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要國家相比,中國現階段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這三項主要指標是很低的,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3. 社會成員基本權利保障的總體狀況偏弱
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進入社會生活時應當有一個基本的平等起點,亦即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具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的生存權利、平等的工作權利、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以及平等的性別權利等等。一個社會對于社會成員基本權利予以有效的保護,是社會公正的底線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社會正在急劇地走向分化。市場化給中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是也將它的負面問題,即結果的不平等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對于社會公眾來講,因“公平應得”原則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大家是認可的,也可以理解和接受??赡壳吧鐣蓡T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其要害不是經濟收入水平上的不平等,而是收入獲取渠道上的不公正,是由不公正所產生的不平等。這使得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了“相對剝奪感”,這讓人們義憤填膺。在利益的面前,一小批人憑借著手中的權力而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他們的發跡沖毀了人們幾千年來形成的關于“公平應得”原則的信心,造成了廣泛的相對剝奪感。中國正處在社會失衡的臨界點。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
三、 實現社會公正的對策
隨著我國連續幾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如何既實現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總體發展,又能在公平正義問題上解決人們普遍要求的經濟社會權利平等問題,日益成為各級政府機關應該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議事核心。中國傳統上有“均貧富”的文化沖動,現實中必須避免把它當成一種政治選擇,必須從現代政治智慧中尋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縮小收入差距的新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發展觀。
1. 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會公正的制度體系
維護社會公正是政府應有的職能。在歷史形成的利益格局中,政府是最為強大,最處于優勢地位的權威性的集團。它擁有足夠的權力與強有力的工具維護社會的秩序。政府維護社會公正是責無旁貸的。那么,政府如何維護社會公正呢?從宏觀上說當前必須加緊建設保障社會公正的基本制度,保障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權利和利益。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如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關乎全體社會成員合理利益的保障制度,使社會公正切實得到維護和實現。由于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進行制度建設不能超越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應與初級階段的社會經濟基本結構相適應。
另外,有了保障社會公正的基本制度,并不意味著公平正義就會自然實現,它還需要各方面的具體制度來保障。在制度建設中,我們常常重基本制度,而輕具體制度和相應措施,最終導致整個制度、體制不健全、不完善,從而難以有效運作。沒有各項具體制度的支撐,社會的公平正義就很難落到實處。在落實責任與監督過程中,執行者要真正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并建立制度執行和監督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規范執行行為,促進執行力的提升,形成令行禁止、照章辦事的良好風氣。完善社會各項運行機制,保證社會成員在日常行為中都應遵守制度,按制度行事,這樣社會才能在公平正義的軌道上正常有序地運行,才能形成崇尚、維護公平正義的良好社會環境,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其他目標??傊?,就是要創造一個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過程平等的體制機制環境。有時候機會公平比分配結果公平更為重要、更為根本。
2. 努力做好“減低”、“擴中”、“調高”工作
減少低收入群體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面加強我國在社會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建設,重點是擴大、完善對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努力擴大二、三產業就業規模,增加城鎮就業量,拓寬普通勞動者就業門路,繼續實施再就業工程,通過崗位培訓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再就業能力。三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使東部地區不僅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勢頭,而且要加大對西部地區支持的力度,充分發揮東部地區輻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東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和互補性經濟技術合作。政府應對西部地區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用更多的資金支援西部地區的建設,逐步改變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狀態,實現東西部的均衡協調發展。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確立和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入分配制度。因為這種制度能激發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使一部分要素投入者較快地富裕起來,進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普及義務教育,擴大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因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僅給產業結構帶來巨大變化,也給勞動力結構帶來深刻變化,知識勞動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程度對個人收入水平的影響越來越大,當前受教育程度較低已是低收入群體的一個主要特點,因此,要通過教育來提升全民素質,使低收入群體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堅力量。
調節高收入群體主要分為幾個方面:一是依靠法制嚴厲打擊非法性高收入者,堅決取締非法性收入。二是通過政策打破某些行業壟斷局面,整頓不合理性收入。三是通過稅收強化對過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調節過高收入。
3. 發揮各方面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特別要強化政府調節的主導作用
收入分配的調節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調節起主導作用,社會調節起輔助作用,市場調節起基礎作用。政府行為是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對收入分配進行規范,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手段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目前,政府特別要通過完善稅制來強化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因為用稅收特別個人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西方各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且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管還不到位,對高收入者的收入調節乏力,調節對象不合理,成為事實上的“薪金調節稅”,許多應有的稅種嚴重缺位。因此,調節個人所得稅,開征遺產稅、征予稅、消費稅、社會保證稅是完善稅制,更好地發揮政府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功能的重要方面。
4. 充分重視在農村居民中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我們建設全面小康不是局限于某一階層或某些區域的群體,而是指社會的全體成員。如果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如果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富裕,如果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同樣,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和諧?,F在,有些學者在研究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時,往往把關注點僅放在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上,而忽視了農村的廣大居民如何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讓更多的農民也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堅力量。筆者認為,要堅持“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改革思路,高度重視在農村居民中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一要盡快廢除城鄉戶籍制,打破城鄉壁壘,讓農村居民進城鎮就業,建立全國范圍的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這不僅能促進勞動力要素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而且能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二是通過調整農業和農村結構,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建立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逐漸減少農村低收入群體。同時,要對進城農民中一部分優秀群體進行職業培訓,使他們成為高中級技術工人,這不僅增加了我國當前急需的技術工人,還可以使其中一部分人進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三要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8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雖然有大批農村勞動力轉向城市和非農產業,但農村人口仍占主導地位。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可以使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最終實現農民市民化,有利于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
5. 完善三次分配機制
財富分配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完善和改革三次分配機制,是縮小貧富差別,遏制兩極分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縮小財富差別,就應當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講效率,就是要讓那些有知識,善于創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勞務報酬,先富起來;二次分配要講公平,政府應當利用稅收等手段幫助弱勢群體;三次分配要講社會責任,富人應當在自愿基礎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財富,幫助窮人改善生活、教育和醫療條件。此外,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盡快制定和完善慈善捐贈法律,使捐贈與富豪責任與義務對等,慈善與榮譽同行。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社會的公正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個政府如果不能為自己的群眾尋求社會公正,就將永遠無法使自己的地區獲得真正的繁榮,也不可能獲得長治久安。因此,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韓東屏.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與基本方法[J].湖北社會科學,2005,(3).
[2]俞可平.社會公平和善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兩大基石[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1).
[3]夏育林.公平性——和諧社會的基礎[J].理論月刊,2005,(4).
[4]階層之間收入差距達33倍[N].燕趙都市報,2006-6-27.
[5]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張素芳.構建利益公平分配的和諧社會[J].學習與探索,2005,(1).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