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孔子、孟子與荀子對管子評價之比較辨析

2008-12-31 00:00:00巴文澤雷瑜新
理論月刊 2008年12期

摘要:管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歷史人物,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對他有不同看法,孔子認為他“如其仁”而又非其無禮,孟子對他不屑一顧而又不得不承認其經(jīng)世之才,荀子認為管子是賢者良臣而又稱其為“野人”,這既反映了儒家的基本立場,又顯示了三人學(xué)術(shù)的差異,同時也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了管子的形象和歷史功績。

關(guān)鍵詞:管子; 仁而無禮; 王道; 霸道; 賢者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055-04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在其相齊期間,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對于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先秦儒家代表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對管子做了評價,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這些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全面的管仲,也能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間的分歧及儒家的基本立場。

一、 孔子:許其仁而非其無禮

在《論語》中,孔子對其所評論的人物中,管子是最有爭議的一位。孔子一方面認為管子“器小”、奢侈而“不知禮”:“子曰:‘管仲之器小哉!’[1]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2]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又稱贊管子為仁人,對他的功業(yè)大加贊賞:“問管仲。曰:‘人也。[3]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對于這種矛盾的論述,一些學(xué)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探討,[4]筆者認為當從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分析。“仁”與“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從《論語》看,孔子在不同的場合都說到“仁”,其含義也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思想為“愛人”,不過愛人的方式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同時,仁以愛人為核心,從己出發(fā),推己及人,由內(nèi)及外,最后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世界,這就是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而孔子的“禮”的含義則比較確定,就是周禮所規(guī)定的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維護社會和諧有序的規(guī)章制度。就“仁”和“禮”的關(guān)系而言,“仁”指人的道德理念,“禮”則指人的行為方式,“禮”是“仁”的表現(xiàn)方式,二者一般是統(tǒng)一的,但也有相悖的時候。《論語》中對“禮”與“仁”相悖的情況也有記述,如:“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和外在的禮節(jié)相比,內(nèi)心的道德理念更為重要,這才是禮之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內(nèi)心的道德理念,要這些外在的禮樂又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仁比禮更為重要。

孔子認為管子無禮,理由很明確,那就是管子違反了周禮。依照周禮管子沒有資格擁有“三歸”,也沒有資格擁有的“反坫”,對于主張“克己復(fù)禮”的孔子來說,這當然是難以接受的,故而對此憤憤不平。認為其“器小”也就不足為怪了。

孔子認為管子雖然器小而無禮,但又肯定管子符合仁,孔子的弟子對此不能理解,也是后世學(xué)者所關(guān)注的地方。從“外王”的角度出發(fā),孔子認為仁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是治國平天下,但此理想極難實現(xiàn),孔子對此也是深有體會,他自己就十多年游歷數(shù)國,推行自己學(xué)說,以期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一事無成,所以他認為“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而管子相齊,使齊桓公九合諸侯而不倚仗武力,管子這種“外王”的境界,是孔子所無法企及的,所以他發(fā)出了“如其仁!如其仁!”的深深贊許。

孔子把恢復(fù)東周的禮樂社會作為他的政治理想,“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而孔子的“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克己復(fù)禮”,“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然而在春秋時期,整個社會不僅內(nèi)部“禮崩樂毀”,而且外部也受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挑戰(zhàn),東周的禮樂文化受到嚴重的威脅: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族所殺,第二年,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對此應(yīng)非常熟悉。而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亂和動蕩,也使得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夷夏矛盾十分尖銳。這對于以繼承和發(fā)揚周文化為己任的孔子來說,[5]能夠擊敗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保護東周的禮樂文化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而管仲在這方面做的極為出色:管子相齊時,曾出兵幫助燕國抵擋山戎的進攻、幫助邢國和衛(wèi)國抵抗狄人、幫助周襄王抵抗戎人的進攻,管子的這些用兵,為保存東周的禮樂文化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如果沒有管子的“尊王攘夷”,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變夏為夷”了,即使想“克己”,也已無法“復(fù)禮”。對于“吾從周”的孔子來說,有此之功的管子完全可以夠得上“仁”。

孔子對管子的批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的,可能是管子違犯的僅僅是諸侯國的禮節(jié),并沒有僭越天子之禮,孔子對僭越天子之禮的行為深惡痛絕,如對魯大夫季氏禮跳天子之舞就忍無可忍:“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對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僭禮而奏天子之樂《雍》發(fā)出了責問:“‘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而管子的“三歸”和“反坫”雖然違犯了諸侯之禮,但沒有僭越天子之禮,所以孔子對他是“器小”、奢侈而不知禮的相對輕微的批評。另一方面,孔子對管子的贊揚又是極高的。孔子自己渴望有所作為,希望能恢復(fù)到東周時的那種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為此他云游諸國,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雖然無功而返,他也不愿做“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之匏瓜,甚至叛國的公山弗擾和佛肸召孔子,孔子亦想前往。那么對于“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管子,自然會使孔子神往。同時,管子“尊王攘夷”,抵制了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保存了東周的禮樂文化,對孔子來說,也就是保住了他的理想,所以他給了管子“如其仁”的高度贊揚。孔子既對管子的違禮提出批評,又對其功業(yè)進行贊揚,二者相比,贊揚要遠遠大于批評,這既符合孔子懷仁踐仁的精神,也符合管子的歷史功績。

二、 孟子:貶低霸業(yè)而承認影響

雖然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但孟子還是微管子,對管子所取得的“一匡天下,九合諸侯”之功不屑一顧,但孟子也無法否認管子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也是對管子的智慧和謀略的有限承認。

孟子輕視管子的言辭有兩處,第一,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孫丑上》)當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如果孟子當政齊國,齊國能不能恢復(fù)到管子、晏子相齊時的盛況。孟子譏笑齊國人的公孫丑只知道齊國的管、晏之功,而不知有孔子之道。然后又拿出曾西對子路和管子的態(tài)度:尊子路而輕管子。孟子自視甚高,又私淑孔子,所以連他都不如的曾西尚且瞧不起管子,那他就更是不置一詞了,對管子的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孟子·公孫丑下》)當齊王邀請孟子去朝堂上與他相見時,孟子以有病在身拒絕,其理由是有作為的君主,都有不召之臣,而是君主親自去迎接。齊桓公能親自去迎接管子,而齊王卻要他去朝堂上拜見,這讓孟子無法釋懷——在他眼里,管子遠遠不如他,故而拒絕去朝堂與齊王會面。

孟子為什么對功烈顯赫的管子不屑一顧呢,這要從他的王霸思想進行分析。孟子生活的時代,諸侯爭霸更加頻繁,諸侯國的數(shù)目日漸減少,天下一統(tǒng)的趨勢日漸明朗,社會從亂世逐漸走向治世,正所謂“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滕文公下》)但在如何統(tǒng)一的途徑上,卻有實行仁政的王道和倚仗武力的霸道。孟子堅決反對霸道,力主實行王道。對于王道和霸道,孟子做了一番對比:“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朱熹對此的注釋是:“力,謂土地兵甲之力。假仁者本無是心,而借其事以為功也。霸,若齊桓、晉文是也。以德行仁,在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無適而非仁也。”[6]霸道就是憑借兵甲土地之力,對外征戰(zhàn)攻伐,以力服人,別人不得不服;而王道則實行仁義,以德服人,別人不能不服。以力服人者,雖然暫時能夠成就霸業(yè),但人心不服,日久生變,最終會走向衰落,一統(tǒng)天下終究不能實現(xiàn);以德服人者,雖然力量暫時弱小,但人心悅誠服,則會日漸強大,最終四海歸心而天下一統(tǒng)。

在孟子看來,只要實行王道,即使是小國最終也能王天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孫丑上》),商湯和文王實行仁政,最終以小勝大,取得天下。齊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勢力最大的諸侯國之一,如果齊國實行王道仁政,則王天下事半功倍,易如反掌,故孟子說“以齊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孫丑上》)。按照孟子的理論,管子在相齊期間,齊國國力已經(jīng)強大,而管子也深受齊桓公的器重且執(zhí)政時間又長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管子實行王道,定能使齊國王天下;但管子卻借仁之名而行霸道之實,雖然“一匡天下,九合諸侯”,但這僅僅是以力服人,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天下的統(tǒng)一。

孟子強烈反對霸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國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和諸侯國之間的相互攻伐,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孟子·離婁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孟子·梁惠王上》)“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戰(zhàn)爭中,人民死傷無數(shù),這是對人民的犯罪,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當罪不容誅。同時,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動戰(zhàn)爭,對人民征收苛捐雜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貧窮,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所以孟子對諸侯國間的爭霸戰(zhàn)爭提出了控訴,認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相反,如果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則社會安定,人民安樂,這也會就自然而然的實現(xiàn)了一統(tǒng)天下的目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實行霸道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也給社會帶了極大的動蕩,這與“一天下”的目的背道而馳;如果實行王道,則會給人民帶來安定,也會使社會穩(wěn)定有序,最終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所以孟子反對霸道而主張王道。管子相齊,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開啟了諸侯稱霸的先河,在孟子看來這是對王道的踐踏、沒有繼承三王之道的歷史罪人,所以他對管子不屑一顧。當然,盡管孟子對于管子及其霸道不屑一顧,但他也無法否認管子是春秋時期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告子下》),管子和舜一樣都是天降大任之人,這是因為管子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影響巨大而無法否認,這也是從側(cè)面對管子經(jīng)世才華的一種間接肯定,當然,但這似乎也是孟子對管子最高的評價了。

孟子把王道和霸道截然對立,二者非此即彼,他主張王道,貶黜霸道,體現(xiàn)了儒家一貫的以德治國的主張,并把孔子的德治思想進一步極端化,所以孔子尚能承認管子的歷史功績,但到了孟子這里,卻成了管子不實行王道的罪證。孟子的王道思想從它的實現(xiàn)途徑和最高藍圖,都具有很大的理想性,在戰(zhàn)亂時期只能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在戰(zhàn)亂時期,武力是解決問題根本途徑,即使是他推崇的商湯和周文王及武王,最后也是靠武力來解決問題。所以孟子對管子的批評,是從他的理想主義出發(fā),而忽視了當時的歷史條件,故而也是一種勝人之口而不能勝人之心的批評。

三、 荀子:尊為賢者良臣與貶為野人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代表荀子,對管子的評價,更符合管子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對管子的歷史功績,荀子給予了肯定,認為管子是賢者良臣,當然,荀子畢竟是儒家的代表,因此對管子也是頗有微詞,盡管這并不影響他對管子的整體的看法。

荀子對管子的看法,首先也與他的王霸思想相連。荀子的王霸思想和孟子的王霸思想有相同的地方:王道修禮以德服人,霸道強國以力服人,“修禮者王,為政者強”(《荀子·王制》)、“義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王道是理想的社會;但更多的是相異的方面:孟子主張王道而堅決反對霸道,而荀子雖然也認為最好的政治應(yīng)該是王道,但他并不反對霸道,而是認為霸道是比王道差一些,但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二者在性質(zhì)上沒有不同,只有程度上的差別,所以說“粹而王,駁而霸”(《荀子·王霸》),王道是純粹好的,霸道有些駁雜,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zhì)的不同。

對王道和霸道的異同上,在荀子對秦國的看法上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戰(zhàn)國后期,秦國已是天下最強的國家,尤其是公元前260的長平之戰(zhàn)后,其他六國已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秦國憑實力稱霸天下,荀子認為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荀子·強國》),秦國的勢力,已經(jīng)超過了前代。當荀子到秦國實際考察后,對秦國的評價非常高,認為秦國民風(fēng)質(zhì)樸順從,官吏恭儉、敦敬而忠信,士大夫公心為國、不結(jié)黨營私,而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則“無為而無不為”,荀子將他們稱為“古之民”、“古之吏”、“古之士大夫”及“古之朝”,秦國已經(jīng)接近于“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荀子·強國》)的王道境界了,也就是說秦國已經(jīng)和王道很相似了,所差的就是修禮施仁,秦國只要“力術(shù)止,仁術(shù)行”(《荀子·強國》),就可以王天下。“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王道和霸道不是對立的,而是程度的不同。[7]

荀子對齊桓公的個人德行恥于言說,“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nèi)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nèi),般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并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也”(《荀子·仲尼》)、“齊桓公閨門之內(nèi),縣樂奢泰游抏之修,于天下不見謂修”(《荀子·王霸》),像齊桓公這樣的德行,齊國不僅沒有亡國,反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荀子·王霸》),這是為何?是因為“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jié)焉”(《荀子·仲尼》),而齊桓公的大節(jié)就是任用管仲為相,“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荀子·仲尼》)、“知一政于管仲也”(《荀子·王霸》)。何以托國于管子就能稱霸天下呢?這是因為“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荀子·君子》),賢者,治國之根本、成王成霸之基礎(chǔ)也。管子,無疑是賢者之代表。在荀子看來,賢者的標準就是德才兼?zhèn)洌肮手蝗什豢桑识恢豢桑戎胰剩侨酥髦畬氁玻醢灾粢病保ā盾髯印ぞ馈罚蕫鄱腔郏@才是王者和霸者的輔佐之才。毫無疑問,管子具有仁愛和智慧的品質(zhì)了。

荀子從人臣的角度出發(fā),以治國才能高低、對君主的忠誠程度及輔佐君主的方式及達到的高度為標準,認為管子是二等人臣——良臣,稱為“功臣”和“次忠者”。[8]所謂“功臣”就是對內(nèi)能治國安民,對外能夠拒敵;對上能夠忠君,對下能夠愛民,若人君使用“功臣”,則國家強盛,這就是“用功臣者強”,而人君也能名顯天下,這就是“功臣用則必榮”。管子才高能強,忠君愛民,又助齊桓公稱霸天下,稱為“功臣”當之無愧。所謂“次忠者”是人臣憑自己的智慧和仁德來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使君主對他治國方略完全贊成,他所制定的政策和方針能貫徹實施,并且取得很大的成效。齊桓公雖然有大節(jié),但是其德行有虧——“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也”、能力有限——管子死后兩年,齊桓公就無力解決君權(quán)繼承問題,致使五子相爭,自己也被困宮中,死后六十七天才入殮下葬。管子相齊四十多年,深受齊桓公的信任,他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都落到了實處,使齊桓公稱霸諸侯,做到了“以德調(diào)君而輔之”,所以是“次忠者”。

荀子雖然認為管子是“功臣”與“次忠者”,但又因其重于功利而疏于義,崇尚智謀而略于仁,只可以輔佐諸侯而不能為天子之臣,故而稱其為“野人”:“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荀子·大略》)”。“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荀子·王制》),楊倞注:“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不全用仁義也。”[9]認為管子“類郊野之人,未浸漬于仁義,故不可為王者佐”。[10]荀子稱管子為“野人”,這是對管子不能以仁為先,忽視禮義的批評,也表明了荀子的儒家立場。

荀子生活的戰(zhàn)國末期,天下一統(tǒng)的局勢已經(jīng)非常明確,但是七國之間的戰(zhàn)爭也更加激烈,荀子從儒家一貫的立場出發(fā),和孔孟一樣周游齊、楚、趙、秦等國,試圖推行他以王道一統(tǒng)天下的抱負,可惜和孔孟一樣沒有成功。但荀子學(xué)說比孔子尤其是比孟子的學(xué)說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他對霸道持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不再反對事功,認為追求事功也是一個國家富強和一統(tǒng)天下必備的條件,所以他對管子的評價極高,認為其為賢者良臣。當然,從儒家的立場來看,管子致力于事功而略于仁愛,故有稱其為“野人”。這樣的評價既是對儒家立場的堅守,也是對當時歷史條件的真實反應(yīng),所以荀子對管子的評價比孟子對管子的評價更客觀,也更合理。

四、 管儒互照:現(xiàn)實與理想的互補

孔子、孟子和荀子對管子的評價中,對他都是有褒有貶,但程度不一,孔子說管子“器小”而又認為其“如其仁”,孟子對管子不屑一顧而又認為其為承受天命之人,荀子認為管子是賢者良臣而又稱其為“野人”。孔子對管子以贊揚為主,批評為次;孟子是極力貶低,又勉強承認;荀子批評輕微,贊揚很高。就贊揚來說,孔子側(cè)重于管子對保存華夏文化的重大貢獻,這是對管子事功的認可,并給予“仁”的贊許;孟子則只認為管子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而已,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而荀子則認為管子相齊,助齊桓公稱霸天下,是賢者良臣,仁智兼具。而在批評中,則能反應(yīng)儒家一貫的主張:主張德治,施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以禮治國。孔子對管子的批評,就是因其違反周禮,而孟子對管子的批評,則認為其有條件實行王道而他卻棄仁政而用霸術(shù),荀子對管子的批評也是在治國中致力于權(quán)術(shù)而疏于仁政,三者對管子的批評理由基本還是一致的:不能以德治國,而是假仁行力,不修禮義。正如孔子、孟子、荀子所說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修禮者王,為政者強”那樣,雖然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認為管子不以仁政王道作為他的執(zhí)政目的,但他們都無法否認管子是一位智者,也無法否認管子執(zhí)政所取得的巨大的歷史貢獻,所以孔子給管子以“如其仁”的極高評價,荀子認為他是賢者良臣,即使是孟子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治國才華和歷史功績,認為他是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而對管子來說,他并非不知王道仁政,《管子·牧民》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管子的“禮義廉恥”和孔子的“仁”和“禮”、孟子的“仁義禮智”、荀子的“隆禮貴義”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管子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禮義廉恥為手段,而儒家仁義禮智為目的,強國富民只是推行仁義禮智的自然結(jié)果。所以儒家強調(diào)教化,而管子重視賞罰,儒家維護禮,管子實施法。但孔孟荀三者都是思想家,孟子終身未仕,孔子和荀子也只有短暫的從政經(jīng)歷,可以說三人都沒有真正的治國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仁政思想和王道理念只保留在思想層面,因而有其理想性。但管子是一名真正的政治家,這就需要把治國理念轉(zhuǎn)換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這就需要權(quán)衡利弊,需要變通,這就不可能像思想層面那樣純潔和理想,這恐怕也是被儒家所病詬的地方。

管子在治國中禮法并重,王霸雙行,義利兼顧,正所謂“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管子·牧民》),因而更具可行性和實效性,只有這樣也才能有管子相齊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yè)。從管子相齊反觀儒家思想,我們也會有所啟發(fā):在一個正常有序的社會中,為政者必須要有一個讓人民心服口服的價值理念,否則民心離散,政權(quán)難以穩(wěn)定,儒家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崇高的理想不能代替現(xiàn)實的利益,把價值理念如何轉(zhuǎn)換為施政方針,這是一個復(fù)雜的工程,并非如孟子所言易如反掌之事,在這個方面,儒家認識不足。這對為政者來說,必須注意到這兩個方面,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會給社會和政權(quán)帶來危害。

參考文獻:

[1]陳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3]陳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馮菲浩.關(guān)于孔子論管仲的爭議[J]文史哲,2006,(2).閆新春.從<論語>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再探[J].管子學(xué)刊,2003,(1).

[5]論語·八佾:“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把繼承和發(fā)揚周文化看作自己的天命,所以孔子受困于匡時,仍然信心十足,說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孔繁.荀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孔繁認為荀子尊王黜霸,但他也認為荀子并未完全否定霸道。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在臣道中,荀子按治國才能與對君主的態(tài)度,把人臣分為四等:態(tài)臣、篡臣、功臣、圣臣,又按臣子輔佐君主的方式和所達到的高度,把人臣分為大忠者、次忠者、下忠者、國賊者,并對各種人臣的特征和代表做了論述.

[9][10]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王友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综合亚洲色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第一页|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在线欧美国产|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亚洲性视频网站|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日本www| 日本91视频|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网站| 97国产在线播放|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日韩第一页在线|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97狠狠操| 国产精品视频久| 日本久久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日韩午夜片|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久久福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