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倫理責任的主體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社會公眾等三種??萍脊ぷ髡叩膫惱碡熑伟殬I倫理責任和社會倫理責任兩個層面,其社會倫理責任在于預見、通告、建議。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的倫理責任是預防、保障、決策。社會公眾應承擔關注、了解、參與的倫理責任。
關鍵詞:科技倫理; 倫理責任; 責任主體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078-03
一、 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倫理責任
科技工作者包括從事科技研究和推廣等科技活動的專業人員??茖W活動與技術活動本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活動,但在建制化大科學的背景下,科學家、技術專家、工程師等的工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交叉滲透,科學、技術、生產的轉化周期越來越短,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科學與技術已經一體化而為科技。傳統地認為科學家才是科學活動的主體的看法已經落后于實際。確切的說法應該是:科技工作者是科技活動的主體。
“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可以說是中立的或無涉價值的,但作為研究活動和社會建制是負荷價值和承載倫理的??茖W家在科學工作中追求真的理論,感受美的神韻,他們也應該承擔善的責任?!盵1]科技活動是由人從事并應用于人的,從科學研究的動機、科學問題的確立、科研課題的選擇、科學觀察和實驗的進行、科學假說的提出、科學理論的形成、科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到科學理論的評價、科學成果的技術應用,科技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負載著價值。同人類的其他任何事業一樣,科技活動應以確保人類的生存和促進人類的發展作為終極目標??萍脊ぷ髡摺爸欢脩每茖W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盵2]科技工作者作為傳統科技倫理責任的唯一主體,在今天仍然責無旁貸。
科技工作者的倫理責任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屬于職業倫理責任的范疇,即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技活動時須遵循的內部規范。如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默頓,運用結構功能理論,總結出決定科學建制內的理想型規范結構(科學的精神氣質):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及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并指出這些精神氣質對內可以約束和調節科技共同體中科技工作者的行為,對外可作為科技共同體自我捍衛的原則。科技工作者的職業倫理責任雖然也是科技工作者倫理責任的一種,但由于它是獨屬于科技工作者的,不是本文的重點,在此不作展開討論。其二屬于社會倫理責任的范疇,即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技活動時應遵循的外部規范,可簡單歸結為“預見、通告、建議”。
與人類其它活動相比,科技活動有獨特的知識要求??萍脊ぷ髡咦鳛閷I人員,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專門的科技知識,他們不僅能夠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項科技成果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福利,也能夠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知道某一科技活動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危險。他們的特殊能力決定了他們首先應該承擔“預見”的倫理責任,即科技工作者應有意識地綜合考量科技的社會文化因素,思考、預測、評估其從事的科技活動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主動把握研究方向。在情況允許時,科技工作者應自動停止危害性的工作。但是,現代大科學背景下,單個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動過程中的決定權有限,這時,科技工作者就應履行“通告、建議”的倫理責任。即將其預見結果如實通告有關決策部門,并積極參與決策者的決策過程,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議,正面影響決策者的行為?!巴ǜ?、建議”的倫理責任還包括科技工作者應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有效地向公眾傳播科學,促進公眾正確地理解科學。
從現實中大量存在的科技不端行為及科技失范行為來看,相當多的科技工作者并沒有主動、有效地承擔自己的社會倫理責任。為改善這一狀況,首先應促進和加強科技工作者與倫理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明確制定科技倫理規范,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倫理教育??萍紓惱斫逃哪康牟粌H是讓科技工作者明了科技倫理規范的內容,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觀;更要培養他們“實踐的明智”,即分析和掌握具體科技活動的科技倫理沖突實質的能力。其次,必須依據實踐的變化不斷改革科技活動的社會規范的實際運行機制。在求知和功利雙重目標并行的大科學時代,光靠科學家個體的道德自律來防止失范行為是不現實的,還必須強調外在的有力的規范結構的建構,特別是規范的執行機制,以強制力的制度力量保障和彌補科技工作者自律約束能力的不足。只有當科技的社會規范內在于調節科技工作者行為的評審體制和社會法規與政策制度之中,并通過這些運行機制獲得強制性時,才能有效地嚇阻違規行為,同時使遵守規則者獲得心態上的平衡。最后,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科技倫理思想,形成社會輿論氛圍和輿論壓力。三管齊下,努力使外在的科技倫理責任內化為科技工作者的內心責任信念,促進科技人員樹立起對人類、對社會、對自然高度負責的科技倫理意識與觀念,從而在從事科技活動中自覺選擇與歷史必然性相一致的科技道德行為。
二、 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的科技倫理責任
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已具有社會性的結構和運行方式,科學技術社會化和社會科學技術化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兩大特征。幾乎所有科技活動都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昂貴的儀器設備、大型的科研院所和實驗室,及建制的以科學技術為職業的龐大的研究隊伍和共同體。大多數情況下,科技工作者只是科技共同體中的一員,而政府及其它決策者(如某些企業)由于擁有絕對優勢的資金、資源和權力,對科技共同體的行為具有相當大的甚至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今天世界各國幾乎都將發展科學、推廣科技升級為國家行為了。政府通常運用經濟、法律特別是政策的手段,規范企業科技創新模式,調整科技資源配置,對本國的技術發展規模、方向、速度等進行宏觀調控。而某些企業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力量甚至可以影響政府的思路和決策?!岸未髴鹨詠?,科學——或者更精確講是科學研究——之所以成為所有國家都極為關注的政治因素,正是因為使用科學資源的能力現在已經明顯地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和政治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都在制訂科學政策和建立相應的國家機構。研究組織趨向于越來越集中,變得完全置于國家的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之下?!盵3]作為社會或社會集團的管理者,政府及其它決策者需要義不容辭地承擔相關的科技倫理責任。
當今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肮I社會的社會機制已經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種可能性,即一項決策可能會毀滅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這顆行星上的所有生命。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表明,當今時代與我們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各個時代都有著根本的區別。”[4]與此同時,現代社會卻充斥著組織化的不負責任的態度——一些企業或機構甚至政府部門,往往基于某些特殊的考慮或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選擇承擔風險。如“核能發電”是人類為得到清潔、便宜的能源而作出的選擇,而不惜冒著核輻射線污染的風險。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從短期看,是進一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及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正。某些企業或機構獲得了收益,財富越來越多;更多的社會底層人物承擔了危險,越來越貧窮。從長期來看,風險的“飛去來器”效應將使所有的人共同承擔后果,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或機構現在雖然可以用財富來購買安全,躲避風險,但如果有一天社會上根本沒有安全產品的時候,他們將不得不“承擔責任”。所以,某些政府或企業的“不負責任”科技決策實際是以整個社會的風險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并且這種利益從長遠來看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從科技倫理的角度,政府及其它決策者應以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公眾利益優先為最高原則,在科研立項、項目資助范圍上充分考慮既保證科技的發展,又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有充分的準備,盡力防止可能的風險轉變為現實的危機。此為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的“預防”責任。在制定科技法律、科技發展規劃、科技發展管理目標時,綜合考慮國家的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全球及整個人類的整體的根本的利益,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有利于一部分人而對另外一些人形成負擔或損害的科技活動,將現實利益與人類的未來發展統一起來,既完善對科技活動的具體的道德法律規范,更重視對價值觀念的培養,關注人類科技活動應有什么樣的倫理價值觀,此為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的“保障”責任。通過科學立法和科學政策,在產業發展、成果管理與控制上發揮主導作用,明確哪種科技行為應該先行、哪種科技行為應該做出讓步、 或者某項科研研究和應用的范圍和程度,此為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的“決策”責任。
客觀地說,中國的科技規劃和政策在理念上一直強調科技進步與倫理責任并重的科技發展觀,要求科技活動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開發人類與自然“雙贏”的科學領域,推動科技、經濟、社會文化、人類精神等多方面共同發展。但在具體制度層面卻存在巨大的漏洞,表現為科技政策與相關制度設計方面的不公正。這既有相關政策制定主體實行精英壟斷,使得任何對于既得利益集團的政策制定本身的倫理追問都被排斥在政策制定的背景之外,使政策循環的反饋機制處于合法的不工作狀態的原因;也有科技工作者出于各種考慮不敢或不能在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發言,使科技政策失去了專業角度的對公平與正義的拷問與堅持的因素。事實上,我國的科技倫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科技工作者個體層面上,制度層面的科技倫理研究是相當缺乏的。綜合來看,個體的科技不端行為固然應該制止與處罰,但制度的不公正相對來說是更大的“惡”。從效率的角度來說,一個好的制度設計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科技不端行為的發生,即便不能完全杜絕,也基本上可能使個體的科研不端行為發生的概率縮減到最小化。因此,構建公正、完備的科技制度倫理應是中國政府及其它決策者和科技倫理學家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政府及其它決策者承擔其倫理責任的途徑主要是構建完備的科技法律制度并嚴格執法。由于科技發展的快速性及法律的滯后性,應注意科技立法具有適當的超前性。不僅規定政府或企業應該做什么或不應該做什么,還應該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中國目前的科技決策是政府主導性的,在現代化背景下,形成政府、公眾、企業及其它機構的科技決策多元主體機制也很有必要。國外某些國家構建健全的倫理道德審查監督機構的做法就很有借鑒意義。倫理道德審查監督機構的工作主要是對有爭議的研究進行倫理調查,廣泛聽取專業人員和公眾的意見,并根據倫理道德原則及法律規定做出裁判;對科技應用的后果進行全面跟蹤和考察,當發現問題時及時提出方案做出調整;對科技倫理法律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持續的監督,以保證將整個科技活動規范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當遇到法律還沒有規定的問題出現時,及時做出客觀公正評議,彌補法律滯后性與概括性的不足。從其它國家(如美國的生命科學技術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經驗來看,這種以評議和對話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技術倫理審查委員會,雖然不能徹底解決當代科學技術的負效應問題,但的確起到了良好的緩沖作用,使科學技術活動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
三、 社會公眾的科技倫理責任
現代社會里科學技術無處不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科技的支配?!拔覀兇蠹叶际侨祟惣w行為的參與者,都是這一集體行為所帶來成果的受益者,現在,義務則要求我們自覺地節制自己的權力,減少我們的享受,為了那個未來的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人類負責?!盵5]
公眾作為科技成果的使用者,他們對科技的評價、理解和應用將產生實際的事實結果,其正確行為將有助于社會問題的預防和解決,相反,其不當行為會造成或加劇某些社會問題。而且,公眾的價值偏好和消費傾向對企業或機構下一步科技活動的開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吧鐣坏┯屑夹g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6]公眾對某項科學發展的認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科學共同體及政府、企業決策者的態度。除此之外,公眾有效地承擔其科技倫理責任,還可以使科技政策制定更民主化,讓政策制度者了解更廣泛的觀點、知識和經驗,以打破技術官僚制的決策缺陷,形成新的、原創性的思想。
社會公眾的科技倫理責任主要是“關注、了解、參與”。即社會公眾應關注科技的發展,對科技有基本的了解,在觀念和意識上樹立對科技的正確看法,理解科技“雙刃劍”的含義,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參與政府及其它決定者的決策討論,提供自己的意見,警惕對科技的忽視和濫用,從行動上支持正確的科技活動,用限制的思想處理自己的消費欲望,用正確的方式運用科技成果,努力減輕或排除可能造成的危險。如切實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拒絕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嚴重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的技術等。
公眾科技倫理責任承擔的好壞,與公眾的科學素養密切相關。中國科協借鑒國際通用的測試公眾科學素養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進行了多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在“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于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的基本了解程度”這三個國際公認的組成科學素養的方面,雖然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在逐步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不僅普遍偏低,處于落后地位,而且呈現出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城鄉、不同經濟發展地區發展狀況的不平衡。公眾科學素養的缺乏,導致公眾科技倫理意識的缺乏和科技倫理行為的偏差。因此,加強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落后主要是由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過分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事業進步,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并沒有保證諸如科普教育此類的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使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現代社會,讓民眾正確了解科學技術,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觀念,采取正確的科技行為,不僅是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有利政府更好地開展工作。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政府及科技工作者應加強對社會公眾的科技教育,通過電視、電臺、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營造科技倫理氛圍,引導公眾關注科學、應用科技、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采取諸如溝通會議、社區研究、公民評判、公民座談、聽證、地方和國家咨詢、焦點言談等民主方式,鼓勵社會公眾對新的或可能出現的科學技術所涉及的倫理價值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具體的探討,使支持方、反對方和持審慎態度者的立場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再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和磋商,對新科技在倫理上可接受的條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借助公共媒體(尤其是電視這一可視媒體)引導公眾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方面的實際行動。最后,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造就具有基本理性精神和規律意識的國民群體,為中國科技的創新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傳統的以科學家為科技倫理責任的唯一主體的時代已經結束??萍脊ぷ髡?、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社會公眾由于在科技事業中各有影響和收益,不同程度地參與和影響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因而必須承擔相應的科技倫理責任。只有當科技工作者、政府及其它決策者、社會公眾都積極地承擔起自己的科技倫理責任,形成有機統一的科技倫理責任的多元主體機制時,科技事業才能真正“造福于人類,而不致于成為禍害”。
參考文獻:
[1]李文潮,劉則淵.德國技術哲學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2]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3]讓·拉特利爾.科學和技術對文化的挑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烏爾里?!へ惪耍畯墓I社會到風險社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3).
[5][美]漢斯·尤納斯.技術、自由與義務(Technik,Freiheitund Pflicht)[A].德國圖書和平獎,1987(Frieden-sprei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1987)[Z] .4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