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轉移是區域之間實現經濟合作和產業融合的重要形式。對于武漢城市圈而言,為了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和緩解市場競爭壓力,有必要通過產業二次轉移來推進圈內產業融合。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要建立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運行機制;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產業轉移環境。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 產業二次轉移;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087-04
一、 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及啟示
在產業轉移的動因研究方面,通過對上個世紀60年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的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主要是兩類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在非熟練勞動力豐裕程度方面的差別。以各國要素稟賦差異的存在為前提,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產品屬性的變化,來解釋產業的國際轉移現象。他認為,隨著產品由新產品時期向成熟產品時期和標準化產品時期的轉換,產品的特性會發生變化,將由知識技術密集型向資本或勞動密集型轉換。相應地,在該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重視程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該產品的生產在要素豐裕程度不一的國家或地區之間轉移。
在產業轉移的基礎研究方面,將“區際產業轉移”定義為區際商品和要素流動之外的一種區域經濟聯系的重要方式,并認為區際產業轉移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客觀必然,轉移的基礎建立在兩個重要推論之中:一是經濟與技術發展的區域梯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二是產業與技術存在著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擴散和轉移的趨勢。產業轉移的基礎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不同經濟的地理空間存在的“成長差”,二是不同區域產業主體之間的相關“利益差”,二者共同構成“產業差”,并成為產業轉移的基礎。“成長差”的存在導致不同區域間進行無休止的產業升級運動,“利益差”則使得各類產業總是向著能獲取最大利益的區域轉移。
在產業轉移的演進規律方面,日本學者赤松要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理論”反映的是一個產業由高梯度地區的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到中梯度的次發達國家或地區,再轉移到低梯度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全過程。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 主張,對發展中國家工業的投資要按照比較成本及其變動依次進行,并從技術差距小、容易轉移的技術開始,按次序地進行轉移。
通過對產業轉移相關理論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啟示:首先,產業轉移是跨區域直接投資資本、技術、勞動力及其它生產要素的集體流動,是生產方式的整體轉移,具有單個生產要素流動所不具有的綜合性;其次,產業轉移是按照分層次漸進式的規律進行,其過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具有很強的一致性,隨著區域產業結構沿著自然資源密集、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和知識密集的方向升級,產業轉移也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內容,逐步向著以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和知識密集的方向演化;再次,產業轉移具有梯度性,即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構成了不同的發展梯度,這種經濟梯度是產業轉移的現實基礎。一般而言,產業轉移往往是由經濟梯度較高的發達區域指向梯度較低的欠發達區域。
二、 武漢產業二次轉移的誘因
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這不僅是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的非均衡發展后,國內各區域對于產業轉移的需求日益高漲。武漢作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是承接國內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一極,做好東部產業的承接工作是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然而,與此同時,武漢作為武漢城市圈的核心龍頭城市,對圈內其他城市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作用,必須遵循產業轉移和結構升級的一般規律,向圈內其他城市進行產業二次轉移。
武漢作為圈內產業二次轉移的產業轉出地,具備推動產業轉移的動力和條件,圈內其他城市作為產業承接地則具備吸引產業向本地區轉移的拉力和條件。
1. 圈內生產要素稟賦的流動。產業轉移是逐利資本迫于先發地區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為贏得更豐厚的回報,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所采取的必然行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經濟發展規律。目前,武漢作為城市圈的核心,吸引了大量經濟資源的聚集,隨著集聚程度不斷上升,要素稟賦比例隨之發生變化,擠壓效應逐步顯現,原有的部分企業日益感受營運成本的上升。其結果是,迫使一部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勞動力素質,實施產業升級,尋求技術要素和知識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提升經濟的要素競爭優勢;而另一部分企業則需重新考慮企業選址問題,向成本更低的圈內其他城市轉移,繼續謀求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從產業轉入地即圈內其他城市來看,承接相對于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有利于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形成要素稟賦的自由流動創造條件。
2.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需要。從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來看,武漢市產業的二次轉移,客觀上為圈內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有助于縮小武漢城市圈內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武漢的產業,尤其是一些制造業向圈內其他城市的轉移,可以大量吸納就業,將城市圈的就業問題實現內部消化。由此可見,武漢市產業二次轉移已是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整合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3. 市場競爭的壓力。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要求公司能夠選擇具有長期盈利能力,自身占有有利競爭地位的產業,并且采取措施保持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準確地把握產業演變的趨勢,適時地對企業的產業方向進行調整。因此,武漢企業在適應競爭環境的過程中,積極的推進對外擴張戰略,包括通過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企業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而且也有利于企業在本地的發展和成長。企業出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一方面不斷調整產品生產經營結構,使產品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擴大企業知名度,企業會將產品或部件的生產地轉移到圈內其他城市。
4. 地區發展戰略的要求。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的重點,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和城鄉建設的四個“一體化”。其中,產業是城市經濟的核心,產業一體化是城市圈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這一戰略要求營造一體化產業發展環境,為各類產業和企業的聚集、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完善圈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優勢產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業競爭力。武漢向圈內其他城市的產業二次轉移正是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根本途徑。
三、 產業二次轉移對武漢城市圈產業融合的影響
伴隨著技術革新的不斷發展和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兼并重組活動,產業的邊界逐步趨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產業體系開始形成。武漢城市圈產業融合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趨勢。產業間的關聯性和對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城市圈產業的融合化發展,可以突破圈內產業間的條塊分隔,加強產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減少產業間的進入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競爭力,最終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將產業融合這一新的產業發展范式與城市圈區域經濟的發展結合,就必然產生產業在空間上的變動的要求。簡而言之,產業轉移是產業融合在空間上的體現。因此,產業二次轉移是促進武漢城市圈產業融合的重要戰略選擇。
1. 產業二次轉移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流動,為產業融合提供要素保障。一方面,產業二次轉移可以有效解決武漢經濟發展中資源稀缺的難題。資源稀缺是制約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將部分產業向圈內其他城市轉移,既可以保證武漢能夠更加順利地獲得原材料,又能較好克服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地價上漲過快,企業交易成本提高,利潤下降等諸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產業二次轉移的重心就是向圈內其他城市注入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從廣義上講,要素是產業可以獲得的,通過對其的利用能生產出對消費者有用的產品服務的有形或無形的統一體。它包括有形要素,如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也包括無形要素,如勞動者技能、知識和生產技術等。目前,圈內其他城市資本、技術、知識等高等要素短缺,產業二次轉移能夠通過大量的資本、技術和其他無形要素的轉移,使這些城市迅速積累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為區域產業融合創造條件。
2. 產業二次轉移有利于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融合的發展。在武漢市的產業二次轉移過程中,武漢向圈內其他城市轉出的產業一般都是傾向于勞動密集型和一定程度上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這些制造業對于武漢而言是早已達到成熟階段或是將要淘汰的“夕陽產業”,而在圈內城市尚處于成長階段或是急需的。這類產業的轉移對武漢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著積極作用,能夠使其獲得自身增長的動力。
3. 產業二次轉移有利于延長技術生命周期和效用,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強化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建立在技術革新基礎之上的,產業二次轉移必然帶來新技術的傳播與交流。武漢作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科研力量雄厚,技術創新能力強。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武漢將在本地已經處于成熟階段的技術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轉移到圈內還需要這種技術的其他城市,讓這些技術繼續發揮作用,從而延長了依靠該技術獲取利潤和報酬的期限。同時,武漢作為產業移出地,還可以獲得更新技術的時間和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從而促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
產業二次轉移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促進圈內其他城市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技術溢出效應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轉移出去的先進技術被移入方消化吸收所產生的技術進步,以及技術轉讓過程所帶動的輸入方的經濟增長。武漢城市圈內城市可以利用產業二次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對關鍵技術進行模仿、消化、吸收,拉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融合,并帶來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產業二次轉移中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推進武漢和圈內其他城市的產業融合,使其經濟得以均衡發展,實現共贏。
四、 武漢市產業二次轉移的設想
武漢市產業二次轉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武漢城市圈9城市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過程,因此必須遵循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結合圈內各城市的具體情況,營造共贏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一) 建立和完善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運作機制
武漢市產業二次轉移必須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產業在地區間的轉移過程,實質上就是產業區位重構的過程,是產業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尋求最優發展區位的過程,是產業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市場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作為產業轉移的指示器,通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硬約束,市場左右著轉移產業的結構、內容以及方向,同時也為產業的跨區域轉移提供了一個高效的、有序的實現通道。武漢向圈內其他城市的產業二次轉移必須是市場主導的產業轉移,也只有在成本信號和市場需求信號指引下,產業轉移才是有效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一體化的區域市場對于產業轉移而言尤為必要。
在商品市場方面,武漢市可依托大型商貿流通集團不斷把連鎖網點延伸到圈內其他城市,以武漢各大型綜合、專業批發市場為核心,推進城市圈各城市在產品銷售方面的合作。在人力資源市場方面,各城市可通過達成“人才合作協議”的方式開展智力服務、業余兼職、人才租賃等多種形式的“人才柔性流動”,并爭取實現專業技術職稱互認,為各類人才的流動和創業提供政策保障。在技術市場方面,積極打造產權交易、科技成果交易和風險資本服務三大平臺,依托武漢科技資源優勢,圈內城市不斷創新科技交流形式,加強武漢和圈內其他城市的科技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在金融市場方面,9城市合作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支持商業銀行發展異地貸款業務,拓寬武漢城市圈企業融資渠道,促進了城市圈經濟協調發展。同時,產業二次轉移還要充分依托政府的調節功能。市場應在產業二次轉移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無可否認,市場也有其固有的弊病。這主要表現在,市場無法克服外部效應,無法提供公共產品,并有可能出現失靈。尤其是從城市圈目前的情況看,一是尚存在市場機制不健全,價格體系還沒有理順,不能為圈內企業提供準確的決策信息等諸多問題。二是受制于圈內其他城市的自然條件、區位、歷史基礎、體制環境等外部條件,將武漢市產業二次轉移完全推給市場,由市場機制來調整和實現,有可能出現適合轉移的產業轉不過去,不適合轉移的產業盲目轉移的情況,這就需要政府擔負起宏觀調控的職能。政府的干預是形成產業合理、有序轉移的重要力量,因此,為了使產業轉移形成一個良好的局面,政府的干預必須是恰如其分的。一方面,要為市場調節創造必要的環境條件,例如,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完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等;另一方面,要以特殊的優惠手段推動產業轉移。政府干預是對市場的有效補充,是彌補市場機制局限與缺陷的重要手段。武漢市在進行產業二次轉移時,既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確立各類企業在產業轉移中的主體地位,又要充分依托政府的調控及輔助職能,將市場主導與政府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產業二次轉移邁上互利、共贏、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二) 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
在產業二次轉移過程中,武漢市主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體現特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圈內其他城市則積極承接武漢產業轉移,發揮比較優勢,按照產業發展功能優化產業布局。
武漢城市圈內八市以武漢為核心,圍繞武漢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結合各地資源和產業優勢,建立城市之間以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基礎的分工協作,配套武漢,錯位發展,旨在形成高技術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鋼鐵-建材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等幾大特色產業帶。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與鄂州葛店開發區進一步加速融合共建,集群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圍繞富士康落戶武漢,黃石可借此機遇吸引投資,建設光電配套產業園,形成以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和輻射極,覆蓋鄂州、黃州、黃石等市區的高技術產業帶;武鋼與鄂鋼在戰略重組的基礎上,繼續依托黃石、大冶的鋼鐵產業基礎,建設特鋼模具產業基地;華新水泥集團將業務和研發機構向武漢聚集,在咸寧赤壁、黃岡武穴和仙桃投資建設生產基地;逐步形成以武鋼為龍頭,覆蓋鄂州、黃石等地的鋼鐵-建材產業帶;紡織服裝業是城市圈內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圈內其他城市可依據地域優勢,主動承接武漢紡織服裝企業外遷,加快建設以武漢為設計和銷售中心,產地覆蓋孝感、天門、仙桃、潛江、咸寧的紡織服裝產業帶;以武漢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和輻射極,依托神龍汽車和東風本田,推進孝感、仙桃、潛江等地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形成環城市圈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帶。此外,城市圈內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等產業也必須順應集群化發展態勢,實現圈內產業轉移。
(三)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產業轉移環境
武漢產業二次轉移要求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必須加快步伐。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按照“數字城市”和圈域網絡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對武漢城市圈電信網絡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從數字程控交換技術向新一代交換技術的跨越,提高業務支撐能力和運行效率。爭取用較短時間實現圈內城市間固定電話和手機通信資費、通話費統一標準,邁出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實質性步伐。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推進陽邏大橋、武漢市青鄭、漢英、漢蔡、漢麻、關葛出口路和隨岳高速公路的建設。加快麻城至浠水、武漢市沌口至水洪口高速公路、武廣客運專線、武漢至合肥鐵路、武安鐵路增二線、漢宜鐵路、石武客運專線等項目的進展。
在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充分發揮500千伏新洲開關站、500千伏黃岡輸變電工程、大別山電廠、武昌燃氣輪機電廠、500千伏鄂東環網輸變電工程的效用,提高了武漢城市圈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滿足城市圈發展的用電需求,為武漢城市圈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電力支持。
在加快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要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的和諧轉移。圈內各城市加大節能技改、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工作力度,改善環境污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跨區域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協調機制,城市間可簽訂“環保保護合作協議”,加強配合協作,大力開展圈內環境綜合整治,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調節作用,實現“綠色”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錢納里.發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2]劉云峰.區域經濟學與區域發展[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張可云.區域大戰與區域經濟聯系[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4]吳建利.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構建武漢產業集群[J].武漢學刊,2007,(6).
[5]武漢市商務局.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J].武漢商務,2008,(2).
[6]秦尊文.產業融合:武漢城市圈的主旋律[J].今日中國論壇,2008,(2-3).
[7]趙霞.國內外產業轉移與武漢城市圈產業對接[J].湖北社會科學,2008,(5).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