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了“連N也V”格式的致歧情況,發現除了N的“施事與受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確是致歧的原因外,N還有另外的10種“語義成分同詞”特點也可以導致句子的歧義。
關鍵詞:“連”字句; 語義成分; 語義成分同詞; 歧義
中圖分類號:I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09-03
關于“連N也V”致歧的原因,一般認為是N的“施事與受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徐仲華(1979)認為,由于“連”字后邊的名詞即可以是施動者又可以是受動者,當用及物動詞做謂語時,有時候會造成歧義。[1]《現代漢語八百詞》(1980)中說:“‘連’后的名詞可以是主語,也可以是前置賓語或其他成分。因此全句的施事主語或受事賓語省略時,會產生歧義?!盵2]后來施關淦(1980)進一步補充徐仲華的研究說,“連”的后邊是個動物名詞(包括其代詞),當它即可成為后邊及物動詞的施事,又可以成為這個及物動詞的受事的時候,“連……也”格式有歧義。[3]筆者認為,N的“施事與受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確是致歧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們以陳昌來(2003)提出的現代漢語動詞五分法[4]為參照,同時參考《漢語動詞用法詞典》(本文動詞下標數字代表《漢語動詞用法詞典》中的義項)并充分考慮V與N的語義之間的互相選擇和制約關系,[5]逐一考察了這五類動詞進入“連N也V”時的致歧情況。我們發現,除了N的“施事與受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確是致歧的原因外,N還有另外的10種“語義成分同詞”特點也可以導致句子的歧義。
一、 施事與當事同詞
施事和當事是動作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施事是動作動詞的動作行為的發出者。當事是完成某一動作行為的參與者,是動作行為的交接或針對對象。在“連N也V”中,導致N具有“施事與當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動詞一般是具有[針對]義的二價動作動詞(比如:感謝、教育、抗議等)、具有[互相]義的二價動作動詞(比如:會見、約會、會晤等)以及具有[交接]義的三價動作動詞(比如:租、借、給、償還)等。
受事和當事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受事是動作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或接受者,受到動作行為的直接影響和制約。當事是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和施事一起完成一個動作行為,但不受動作行為的直接作用,只是動作行為交接或針對的對象。比如:“打孩子”和“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可以擴展成“教育孩子好好學習”,而“打孩子”的后面就無法順暢地添加一些成分,“打”的動作行為到達“孩子”時就結束和終止了,“孩子”是動作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本身不參與“打”的動作行為。因此,“好好學習”就是“教育”這一動作行為的具體表征,而“孩子”只是“教育”這一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和針對對象。再比如:
(1)連老王也吃(2)連老師也問候(3)連校長也恭維
(4)連書記也會晤(5)連張三也團結(6)連專家也會見
(7)連張三也租(8)連老王也給(9)連外人也傳
(1)例中“老王”可以做“吃”的當事賓語或施事主語,但不是“吃”的受事賓語,因為“老王”不是“吃”的動作直接承受者,只是動作行為的針對對象。同時我們也發現,只要N1和N2是指人的名詞或代詞,那么“N1連N2也吃”就會有歧義。致歧的原因是N具有“施事與當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例如:
(10)張三連博士也吃 (11)阿姨連賣鞋的也吃 (12)小李連老王也偷
(13)張三連老人也搶 (14)人販子連小孩也賣 (15)人販子連小孩也買
根據人們的認知,直接“吃人、偷人、搶人”等都是不合法的,所以對“吃老王”、“吃博士”、“吃賣鞋的”、“偷老王”、“搶老人”來說,日常語言生活中人們直覺上都不會理解為動作是直接指向人本身的。上例中,“吃N”是吃N的東西,靠N養活的意思,“偷N”是偷N的東西,“搶N”是搶N的東西。這和“打N”、“救N”等是不一樣的,因為“打、救”都是直接針對N自身的,N是受事賓語。所以(10)~(13)結構中的N不能看成受事賓語,應該看成當事賓語才合情理,因為這些N只是動作行為的方向性針對對象,它們本身不直接承受動作。但是(14)(15)例一般不會有歧義,原因是“人販子”的語義特征就是進行人口買賣的,所以“人販子買賣小孩”就是情感心理上的優先組配選擇,甚至在人們的認知上成了唯一的選擇。由此可見,詞的語義特征決定其語義關系和句法功能,不同語義特征的詞會形成不同的句法結構。至于像例(16)“連本科生也搶”的情況就稍微復雜一些,因為“本科生”的語義特征[本科學歷/人]導致了“搶本科生”具有多義性。既可以理解為搶本科生擁有的物質性的東西,也可理解為搶本科生具有的本科層次的知識才能。因而,前者的“搶”是搶劫財物,“本科生”就成了當事賓語,后者的“搶”是招攬人才的一種夸飾表達,“本科生”就成了受事賓語。
二、 致事與使事同詞
致事和使事是致使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能夠使某事物產生新狀態或新動作的動詞叫致使動詞。致事是致使動作行為的發出者或者是致使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使事是致事的致使對象,是新狀態或新動作的體現者。一些致使動詞(比如:孤立、派遣、破壞、叫、請、使、讓、要等)進入“連N也V”后能夠導致N具有“致事與使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從而使句子產生歧義。
動作動詞都具有[自主]性但沒有[致使]性,而致使動詞不一定都具有[自主]性但都具有[致使]性。由于兩者都具有[動作]性,所以有些情況下區分起來會艱難一些。但致事沒有施動能力,不是動作行為的施行者或施令者。例如:
(17)連對手也孤立(18)連老師也派遣
(19)連鄰居也叫(20)連張三也要
(17)中“孤立”沒有[自主]性,但有[致使]性,所以屬于典型的致使動詞。在致使動詞的致使下,使事“對手”就具有了“孤立”這一新狀態。反之亦然,如果“對手”是致事,那么致事“對手”就會通過一些媒介間接地使使事具有“孤立”的新狀態,致事是沒有直接施動性的,這一點明顯和施事相區別。同樣,(18)中“派遣”沒有[自主]性,但有[致使]性,所以也屬于典型的致使動詞。在致使動詞的致使下,使事“老師”就會產生出新的動作行為。使事體現出的這種新的狀態或新的動作行為的特點也明顯和受事相區別。(19)中“叫”取[使/命令]義以及(20)的“要”取[請求]義都是典型的致使動詞,具體分析同(18)。
三、 經事與感事同詞
經事和感事是心理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反映人類的認知和情緒意志活動的詞叫心理動詞(比如:喜歡、想念、了解、害怕等)。經事和感事是比較容易分辨的,因為心理動詞是動詞中一個很特別的小類,具有[心理]和[述人]的語義特征。因此,心理動詞聯系的動元可以和施事與受事區別開來,分別叫經事和感事。經事是各類心理活動的體驗者、感受者和經驗者。感事和經事相對應,是心理活動的主體所體驗、感受和經驗的對象。二價心理動詞大都能進入“連N也V”結構并導致N具有“經事與感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例如:
(21)連老王也喜歡(22)連妻子也想念(23)連鄰居也了解
(24)連小李也埋怨(25)連上級也懷疑(26)連學校也害怕
(21)中的“老王”由于受心理動詞“喜歡”的影響,分別成為“喜歡”的經事(老王喜歡)和感事(喜歡老王)。N具有的“經事與感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導致了句子的歧義。(22)~(26)的分析與(21)相同。
四、 系事與涉事同詞
系事和涉事是性狀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表示性質屬性和狀態的動詞叫性狀動詞(比如:合乎、重合、忠誠、拖欠等)。系事是性狀的系屬者,是性狀動詞所描寫的對象。涉事是性狀動詞涉及但無影響的事物,是系事獲得、遭遇、遭受、適應、欠缺、需要、釋放等的事物以及其他間接影響的事物。二價和三價性狀動詞數量不多,再加上性狀動詞具有[性狀]、[-動作]和[-自主]的語義特征,能夠進入“連N也V”結構并導致N具有“系事與涉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性狀動詞相對較少。例如:
(27)連公司也缺(28)連大人也疏忽(29)連孩子也丟(30)連老師也忘
(31)連老師也妨礙(32)連鉗工也擅長(33)連主席也需要(34)連教授也急需
(27)中的“公司”既可以指系事,意思是“公司缺”,也可以指涉事,意思是“缺公司”。(28)~(31)的分析與(27)同。(32)中的“鉗工”既可以指系事(人),意思是“鉗工擅長”,也可以是涉事(工種),意思是“擅長鉗工”。(33)(34)中的N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職位或職稱,但都不影響其“系事與涉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具體分析與(32)同。造成(32)~(34)結構歧義的原因是N的多義且每一個意義又都能與V組配。
五、 系事與當事同詞
系事和當事是具有[交接]義的三價性狀動詞(比如:拖欠、欠、該等)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這類特征的性狀動詞進入“連N也V”時能導致N具有“系事與當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句子會產生歧義。例如:
(35)連張三也欠 (36)連公司也拖欠。
(35)張三既可以是欠的當事,句子的意思是“(李四)欠張三(錢)”,也可以是系事,句子的意思是“張三欠(李四)(錢)”。(36)的分析同(35)。盡管這類歧義例比較少,但是和“系事與涉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相比較,兩者的區別很明顯,屬于不同性質的歧義類型。
六、 起事與止事同詞
起事和止事是關系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表示兩個事物間具有某種關系的動詞叫關系動詞(比如:是、姓、有、值等)。起事是關系的起方,止事是關系的止方。由于關系動詞具有[關系]、[-動作]和[-自主]的語義特征,所以只有具備起事和止事之間有“領有關系”或“判斷關系”的動詞進入“連N也V”時才可能引起歧義。例如:
(37)連孩子也有(38)連汽車也有(39)連冠軍也是(40)連作家也是
(37)和(38)中的“有”比較特別。表示領有關系時,句中的N具有“起事和止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但是“有”還可以做性狀動詞表“存在”,這樣一來,句中的N又具有“系事與涉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句子沒有歧義。所以說,(37)和(38)的歧義情況比較復雜,既可以是基于V的[領有]義基礎上的嚴格的“VN/NV”語義對立形成的歧義,也可以是基于V的V1[存在]義和V2[領有]義基礎上的不嚴格的交叉性的“V1N/NV2”語義對立形成的歧義。后者歧義的原因在于結構中“V”是多義的。(39)和(40)中表判斷關系的“是”進入“連N也V”時,N必須是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詞,比如“冠軍”[人]和[名次]的雙重語義特征,“作家”[人]和[社會身份]的雙重語義特征。如果N只有一種語義特征,那么句子不會產生歧義。比如“冠軍[人]是(小李)”和“(小李)是冠軍[名次]”才有歧義,否則像“冠軍[人]是(小李)”和“(小李)是冠軍[人]”是不會產生歧義的?!捌鹗屡c止事同詞”造成的判斷關系歧義的主要原因就是N的雙重語義特征。
七、 施事與成事同詞
施事和成事是動作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這類動作動詞和其他動作動詞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們具有[制成]或者[選成]或者[獲取]義。成事是施事者的動作行為所產生或引發出的新事物或新現象。成事最典型的語義特點就是成事是從無到有新產生的事物或新出現的現象。而受事所指的事物在動作行為發生時就已經存在,是現成的事物,成事所指的事物不具有現成性。例如:
(41)連公司也組建(42)連老王也畫(43)連女朋友也交(44)連勞模也評
(45)連團長也提拔(46)連班長也選(47)連博士也讀(48)連冠軍也得
(41)中“公司”作為成事是“組建”這一動作行為導致的新事物,(42)中“老王”作為成事是“畫”這一動作產生的新結果。(43)~(46)中的N作為成事都是“選成”的結果,是動作行為導致的新身份和新職務。需要說明的是,(43)~(46)中的N既可以是V的受事賓語(人),也可以是V的成事賓語(身份或職務)。因此,(43)~(46)中的N的語義成分相對復雜,具有“施事與成事同詞”和“施事與受事同詞”兩重語義成分特點,也都有歧義。
八、 施事與任事同詞
施事和任事是扮當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具有[扮演]和[擔任]義的動詞叫扮當動詞(比如:扮演、假裝、冒充等),是動作動詞的一種。扮當動詞的施事所扮當的角色成分叫任事。例如:
(49)連劉胡蘭也扮演(50)連新郎也假裝(51)連主席也當
(52)連班長也擔任(53)連后衛也打(54)連中鋒也踢
任事的語義成分很容易確認,因為扮當動詞的[扮演]和[擔任]的語義特征很明顯而且數量也不多。(49)中的“劉胡蘭”既可以是“扮演”的施事(劉胡蘭扮演),也可以是其任事(扮演劉胡蘭)。(51)~(54)中的N都是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詞,既可以指角色或職務本身,又可以指擔任該角色的人。句子的歧義都是基于N的雙重語義特征基礎上的不嚴格的語義對立的歧義。值得注意的是(53)(54)例中的動詞“打”和“踢”不是典型的扮當動詞,它們還可以做一般動作動詞。當做一般動作動詞時,N就相應地指擔任該角色的人而不能是角色本身,否則句子沒有歧義。(50)~(54)的具體分析與(49)同。
九、 施事與位事同詞
施事和位事是動作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語義結構中的處所,有的是結構成立所必有的成分,有的則是非必有的成分。語義結構成立必須具有的處所成分叫位事,是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在“連N也V”中,N必須是具有[處所]義的以人為主體形成的有機組織單位名稱詞才能使句子有歧義,因為這樣的名詞都具有[處所]和[施動]性的雙重語義特征,這也是N具有“施事與位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的根本原因。例如:
(55)連學校也深入(56)連公司也走訪(57)連院系也調研(58)連組織部也檢查
(55)中的“學?!奔瓤梢允恰吧钊搿钡氖┦拢▽W校[施動性]深入),也可以是其位事(深入學校[處所性])。因此,N的“施事與位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導致了句子歧義。(56)~(58)的具體分析與(55)同。
十、 憑事與受事同詞
憑事和受事是動作動詞涉及的兩個語義成分。憑事是動作行為發生所憑借的工具、方式、依據等,是句子成立的可有語義成分,是動作行為的狀元。在“連N也V”中,N必須具有能發出V的動作行為的特點才能使句子產生歧義,否則句子沒有歧義。例如:
(59)連手也捏(60)連眼也瞪(61)連腳也踢
(62)連頭也撞(63)連刀也砍(64)連汽車也托運
(59)例的“手”作為人體的一部分能夠承受動作,由于不具有獨立的[施動]性因而不能獨立發出動作,但卻是發出某種動作的必須的憑借。因此,“手捏”的意思就是“用手捏”,“手”是“捏”的憑事動元,“捏手”的“手”則是“捏”的受事動元,“手”的“憑事與受事同詞”的語義成分特點導致了“連手也捏”的歧義。如果是“連手也咬”,那么句子就沒有歧義,因為手不能發出“咬”的動作。這也可以看出N和V的各自語義特征決定它們的語義關系和句法功能。(60)~(64)的具體分析與(59)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64)的歧義情況。N在“汽車托運”中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憑事,因為“汽車”具有[施動性]和[工具性],但在“托運汽車”中只能是受事。因此(64)中的N既可以看作“施事與受事同詞”又可以看作“憑事與受事同詞”,這是較為復雜的語義成分同詞,主要原因是“汽車”具有的[施動]義和[工具]義決定的??梢姟耙粋€詞在句子中能充當何種語義角色、何種句法成分,主要受其意義等本體因素的制約。”[6]
參考文獻:
[1]徐仲華.漢語書面語言歧義現象舉例[J].中國語文,1979,(5).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施關淦.漢語書面語言歧義現象舉例,讀后[J].中國語文,1980,(1).
[4]陳昌來.現代漢語語義平面問題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5]孟琮.漢語動詞用法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趙世舉.對外漢語教學詞匯主導法芻議[J].長江學術,2007,(3).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