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與效率關系處理得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人們各種利益關系的協調,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國現階段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許多矛盾,特別是物質利益之間的矛盾都是由于沒有處理好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引起的。正確認識和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平; 效率;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2-0112-04
一、 公平與效率關系處理事關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公平與效率關系處理得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人們各種利益關系的協調,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國現階段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許多矛盾,特別是物質利益之間的矛盾都是由于沒有處理好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引起的。因此,公平與效率關系的認識和處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與之相應,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分配不公,出現了貧富過度分化的現象。各個利益主體或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他們之間甚至每一個利益主體內部不同主體,關系出現了裂痕,甚至沖突,開始變得緊張。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凸現,人和自然之間,人和社會之間,人和人之間關系變得更加緊張,社會不和諧因素加劇。
因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處理好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離不開對公平和效率關系的正確認識和有效解決。利益可以是狹義的物質利益,也可以是廣義的物質利益,“從廣義上說,利益是人們能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它既包括自然利益、社會利益、經濟利益,還包括精神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1]如何解決和處理兩者的關系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對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黨中央在方針和策略上進行了調整,由過去在分配領域堅持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改為“公平和效率兼顧,更加注重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重視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無疑,正確處理好分配領域中的公平和效率關系對平衡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此,鄧小平早有深刻的洞見,“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2]但是,我們認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并不是僅僅處理好分配領域中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就能完成的,還要處理好在其他領域中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過去我們無論是堅持“公平優先 ”,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盡管沒有明確地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構想,但我黨提出這些方針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發展,人民安康。但這一目的在實現過程中出現了些不和諧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現在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各階層有機團結,對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在理論上必須做出回答,以防在實踐中再走彎路。
在學術界和政界,專家、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和領域對公平與效率關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探討和闡釋。對兩者關系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說明和分析。既有宏觀的又有微觀的分析和認識;既有抽象的描述,又有具體的剖析。其中不乏深刻睿智的認識和見解,但在我們看來,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傾向,這就是將兩者的關系抽象化、理想化、絕對化和簡單化。并且大多是以物質分配、倫理或兩者的結合為視角來解讀兩者的關系。然而,公平和效率并不只限制在這些領域,在其他領域也存在著公平和效率關系的問題。并且,不同領域的公平和效率有著其各自不同的內涵,各個領域之間的公平和效率有著復雜的關系。這要求我們對公平和效率要做全面、具體的分析。
在實踐中堅持全面公平,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和各個方面的效率;同時,注重社會整體效率的實現,促進社會的整體公平,進而才能真正實現分配領域的公平。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我們必須堅持現實、歷史和復雜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對兩者有著正確、客觀、有效的認識,從而為和諧社會構建,為處理好各社會階層的利益提供堅實的理論和現實的平臺。
二、 公平和效率有著不同的適用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多層次、多要素的系統工程,要處理好多種關系,公平和效率就是其中的重要關系之一。要使社會和諧,即使解決物質利益矛盾和沖突,并不僅僅是分配領域的公平和效率處理能解決的。公平和效率有其多樣性,公平與效率關系及其處理不能僅在分配領域論及,事實上公平和效率有其廣泛和不同的適用域。
不同領域的公平和效率有著不同的解讀,即使同一領域的公平和效率,在不同層面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初次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與再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就有著不同的內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包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狹義)在內的系統建設工程,其內容涉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狹義)諸多領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達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諧,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處理好多種關系。
在眾多關系中,公平和效率關系的正確認識與合理解決是處理好其他關系的基石。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3]據此,效率提升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當然,公平和效率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和多個層次,在社會(這里的社會是“四位一體”的大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它們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公平和效率及其兩者的關系問題。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是具體和現實的復雜的多維體,而不是線性單一的關系。總體上講,兩者存在著相互建構,相互解構,分別建構三種關系。討論兩者的關系時,我們首先必須將兩者從不同適用范圍來理解和把握。公平可以由不同的視角來解釋,有政治權利的公平,經濟權利的公平,司法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公平等等。“社會公平意味著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平等和司法公正。”[4]效率也可分為多種不同的效率,可分為政務效率、經濟效率、工作效率、司法效率等等。政務效率又可分為政務人員的服務效率、決策效率和政令的執行效率;經濟效率又可分為勞動者的生產貢獻率和自然資源的使用率;工作效率,主要分為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和經濟活動參與者工作的效能。
公平和效率關聯性,總體上看,公平是效率實現的前提,而效率又是公平實現的保障;一種效率的實現往往靠多個領域的公平為支撐;同樣,一種公平的獲得要以多方面的效率為保證。一種公平的實現也要以其他公平的獲得為基礎;一種效率的提升也離不開其他效率的提升。政治權利的公平,是經濟權利公平的保障,沒有政治權利的公平,經濟上的公平也難以實現,即使在特定的條件下,獲得了經濟的公平,這種公平也難以長久保持,或許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個別的或部分人的公平。
司法的公平當然離不開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司法主體的高素質和高素養,但是僅有這些也還不可能真正實現司法的公平,司法的公平離不開政治和經濟的公平和其他方面的公平。因此,我們所說的公平應當是全面的公平,是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公平。“只有各個不同領域之間的公平處于均衡的范圍內,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5]在社會現實中只有使全體社會成員享有全面的公平,而不僅僅是經濟的公平,才能保證社會的效率,才能使人人感到在社會中有地位,感到受到公平的對待,才有可能在社會活動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才有社會效率可言,才能構建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我們認為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經濟以外的公平顯得更加重要。
現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行為常常要受到公共權力的直接或間接地調控,市場經濟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經濟。因此政務的效率,直接或間接制約和影響著經濟效率。要提高經濟效率,就勢必提高政務效率。我們所說的無論是改革初期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是“兩者兼顧”都是經濟的公平和經濟的效率,都不是全面的社會公平和社會的效率,沒有認識到全面的社會公平是整個社會效率或某種社會效率提高的根本前提。
三、 公平和效率不同種關系及其在實際中的運用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認為,平等與效率間的抉擇是“最大的社會經濟抉擇,而且它在社會政策的各個方面困擾著我們。”在實際中必須解決和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我們所說的分配公平尤其是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過去的那種物質上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而是指社會成員能夠獲得與個人貢獻相應的物質回報。當前我國初次分配領域遠沒有達到這種公平,所以導致貧富懸殊,并且這種懸殊和分配不公根本上講不是由于市場引起的,而是由于市場不健全,由于權力尋租,行業行政壟斷以及偷稅漏稅等非市場因素所致,所有這些因素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也是導致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從總體構成比例看,居民正常收入的差別平均占總差別的85.1%,相應地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差別已經占到14.9%之多。”并且,“在可預算的范圍內,各種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主體部分是以個體和私營經濟為主的偷稅漏稅收入,約占53-76%。其次是‘其他類非法非正常收入’既包括走私等在內的雜項的影響,約占13-30%。余下的幾項如經濟犯罪官員的腐敗收入,雖然社會影響較大,但所占比重僅為10%左右。集團消費轉化為個人消費的影響不足5%。”[6]
分配領域的公平既包括結果的公平又有過程的公平,沒有過程的公平不可能有結果的自然公平,通過人為的調節形成的結果公平可以達到,但不是長久之計,或許還會導致社會效率的下降,這在西方福利國家已有先例。在注重結果的公平的同時,更應當提升過程的公平。為此,我們必須使社會成員具有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和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這就要求我們打造和提升處于經濟弱勢地位社會成員的經濟能力,當然對經濟弱勢群體經濟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包括多個方面,既包括經濟的扶持,又包括文化素質和技能的提高等等。
政治權利的公平是指,在同一社會內部各個個體之間和社會階層之間平等地享有各項政治權利以及在該社會中所有社會成員遵守法律和各項政治規則的義務上的平等,同時還要使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表達個人意見的機會和能力。要實現政治權利的公平,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加強各種監督,培育和完善公共領域(包括政治的公共領域和非政治的公共領域)。
司法公正是指,行使國家賦予審判權和法律監督權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事,公正辦案、獨立審判,依據“無罪推定”的原則,公平裁決,排除“以權代法”的干擾。以伸張正義、糾正社會不公及腐敗行為、保護人權、維護社會成員的正當利益和訴求、 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為己任。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質公正,兩種公正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在一個社會里不公平現象時有發生,司法公正是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司法是公正的, 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平現象,亦可以通過司法的矯治來恢復公平;但若沒有司法的公正,就絕對不可能有社會的真正公平,社會的和諧也失去了最后的保護,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也沒了保障。
效率簡單地說就是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社會績效。當然,這里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精神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是廣義的資源。效率總體上還可分為質的效率和量的效率。質的效率經常被人們忽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加之我國人口與自然資源,人與環境的矛盾突出,質的效率提高顯得更加重要。經濟領域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學術界的追求成果數量都是忽視質的效率的體現。
公平和效率兩者的關系,既是復雜的,又是現實和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公平和效率及其關系。他們既有同一領域的對應關系,也有不同領域間的勾連關系,并且這些關系在現實中又總是處于變動狀態。
具體表現為:第一,公平和效率互相建構。在這種關系中公平的提高促進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又能保證實現更大的公平,當公平和效率處于這種關系狀態時,我們在實際中應當堅持兩者兼顧,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與他的利益相關。分配直接和個人利益相聯系,分配公平與否決定著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次分配堅持分配的公平,就要堅持按貢獻取酬,才能促進生產和其它方面的效率,才能使我國的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在初次分配領域,“只要真正貫徹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勞動收入既會拉開距離,又不會出現收入差距過大,而且會直接促進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反過來又會提高按勞分配收入,二者相互促進,有機統一。”[7]第二,公平和效率互相解構。在這種關系中,效率的提升會導致公平的缺失或淪喪,而過度的公平會引起效率的下降或者無效率甚至負效率。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要尋求兩者的制衡點或平衡點。在司法實踐中,效率是重要的,但是如果過分重視辦案的數量就有可能引起司法的不公。現實中的許多錯案有多種因素造成,限時間結案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這里效率和公平是排斥的。司法人員要本著維護法律尊嚴,對當事人負責的態度,依法公正辦案,決不能因追求辦案、結案效率犧牲司法的公正。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過度公平,幾乎達到平均的地步,結果是生產無效率,工作無業績。現在很多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沒有做到“責權利效”相結合,事實上實行的還是平均分配而不是公平分配所致。第三,公平和效率各自分構。公平和效率各自在自己的適用域內發揮作用,兩者沒有關聯,即使有關聯也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關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實現公平或提升效率。當前對弱勢經濟群體的救助上,我們采取的就是也只能是重視公平而忽略效率的政策,是堅持的“共同發展,普遍受惠”的公平理念。當然這種忽略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對現實效率的忽略,事實上這種政策包含著潛在或未來效率的儲備。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和“希望工程”實施就是未來效率的儲備。
經濟弱勢群體內部要區別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救助方法。有的成員還有一定的或有著潛在的經濟能力,對這部分人要堅持以“造血扶持”為主;另一部分人已經沒有經濟能力,對他們應當堅持“輸血救助”為主。經濟弱勢群體中的具體人要堅持動態分析,隨著社會的救助和個人的努力,有的人由經濟弱勢成員變為非弱勢成員,這些成員獲得救助的權利就應當被消除;而對本來處于非經濟弱勢地位的人,由于種種因素導致變成經濟弱勢成員要及時地納入社會救濟和扶助的范圍。否則,社會救助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自然資源尤其是稀缺但又關系國計民生的自然資源,市場配置就要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只有將這些資源配置到那些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較高,能充分使用這些資源的經濟主體才能發揮自然資源應有的效用,促使其他經濟主體提高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尤其在我國經濟主體科技水平總體較低,資源使用效率較低的今天,堅持這一原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當前的經濟和科技水平以及資源使用狀況是:“(1)我國2005 年人均GDP只有1,600 多美元,在全世界排名100 位以下。(2)我國科技水平不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41,日本的1/36,法國的1/34。(3)我國單位產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水資源驚人。2004 年我國GDP總量占全球4.4%,但石油消耗占世界7.8%,鋼材占27%,煤占31%,水泥占40% ,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矛盾十分突出。(4)我國勞動力豐富,但素質有待提高。”[8]所有這些,都說明當前在經濟領域堅持效率優先是十分必要不可改變的原則。如果隨意改變,必然會造成嚴重后果,影響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不利于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
建國初期我們堅持的“公平優先”和改革開放初期倡導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有其現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但由于我們對公平和效率關系理解和處理上有著抽象化和絕對化的傾向,沒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沒有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及時調整處理兩者關系的方式和策略,也就沒有也不可能處理好兩者變化了的關系。所以,前者導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效率低下,無效率,甚至負效率;后者引起了社會不公,最終使效率尤其在質的效率方面也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在社會建設過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發展與資源之間的關系緊張。
在社會實踐中到底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是堅持“兩者兼顧”,或者是“公平優先”,我們要做現實的和具體的分析,不能抽象的和理想化甚至情緒化的解釋。公平和效率是一個復合的多維體,在現實中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甚至同一社會階層內部不同的個體,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且處理兩者的關系不能僅從它們的內在關聯中把握,還要從其外在社會基礎和整體目標來把握;要以兩者關系的解決能否促進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個體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諧發展來認識和處理;并且理解和處理兩者的關系還要堅持動態而不是靜態的認識和把握。
公平和效率以及兩者關系具有復雜性、多樣化的特點。在我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已經達到成熟階段的今天,再也不能重蹈不成熟時期對兩者以及兩者關系認識和處理上的那種抽象化、簡單化、絕對化和一刀切的覆轍。我們必須堅持具體的歷史原則,以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不同條件和情況來認識和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力求關注和實現全面的公平,為全面提升各方面的效率提供社會支持的平臺,從而為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的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為實現人文環境、政治環境、自然環境和諧共贏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商晨.利益、權利與轉型的實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4]田啟波,陳曉鋼.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效率與公平[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6).
[5]陳燕.公平與效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高培勇.收入分配:經濟學界如此說[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7]衛興華.實現分配過程公平與效率的統一[N].光明日報,2006-09-11.
[8]蕭灼基.高度重視收入差距的擴大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J].經濟界,2006,(3).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