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加之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老年人的社會化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占老年人口比重很大的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化,由于長期沒有得到關注而處于荒漠狀態。為了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有必要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轉型期; 農村老年人;
近年來,我國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生活處于快速變遷過程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引導下,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農民的經濟生產、生活方式、精神文明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農村地區正逐漸走向良性運行的軌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到2006年,全國共有1.45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0%,其中80%生活在農村,他們的生存狀態、生活質量,對社會變遷的適應狀況,對新興事物、觀念的接受程度等關系到老年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化程度,關系到農村的和諧與穩定,關系到新農村建設,更加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因此,深入探究農村老年人生存狀態,分析其社會化的特征與問題,對于正確引導農村老年人社會化進程,加快農村老年人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穩定農村社會,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 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迫切性
社會化是一個人在與他人及社會的接觸和互動中,學習社會的文化、獲得并履行社會行為規范以及社會角色,以不斷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是由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社會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把社會化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基本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基本社會化是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化過程,這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眾多學者和實務工作者一直在不斷對其進行理論與實務研究。繼續社會化主要是指具有社會成員資格的成年人,不斷學習社會文化以適應社會環境和社會角色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可分為中年社會化和老年社會化兩個階段。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著老年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化過程比中年人社會化更容易出現問題。此外,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化問題是中國老年人社會化問題的重中之重,因此,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研究必要而迫切。
首先,與2000年相比,目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71.4歲提高到73歲,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并且預期壽命大大延長。這也就是說人在60歲進入老年期之后,平均還有十幾年甚至更長的生存期。所以,如何提高老年人(特別是尚未受到社會重視的農村老年人)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不斷一體化到社會生活之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成為當今老齡化社會更需關注的重點。
其次,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比重大大增加,占到農村人口比重的21%,農村的很多社會功能更多地轉移到老年人身上。因此,農村老年人必須通過不斷的社會化過程,調整好心理及身體狀態,適應現代社會,以發揮好農村更多的社會功能,實現和諧農村的目標。
最后,目前大量老年社會化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身上,長期忽視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的研究,導致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尚不充分。通過對近十年來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檢索,我國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研究幾乎是“空白”。但現代農村的人口結構、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提起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所導致的農村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變遷,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日益凸顯。并且,長期對于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的忽視而導致理論研究的貧乏,更加明確一點: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從實務工作、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等方面來看,加強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研究與探索都是十分緊迫而必要的。
二、 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基本特征
在龐大的中國老年人群中,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老年人與城市老年人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況有著較大差異,導致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具有獨特性,分析并把握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特征,對解決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與困境,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老年期認定的模糊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年齡劃分標準指出,60歲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城市老年人有明顯的進入老年期的標志,即退休。但我國農村老年人卻沒有進入老年期的明確標志,并且,改革開放后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出現使大量農村年青勞動力流入城市,獨守門戶的老人們為了不荒廢經營一生的土地,為了自我養老,減輕外出打工兒女的負擔,多數仍繼續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約有56.7%的老年人到了六、七十歲還不愿停止勞作,對于他們來說沒有脫離生產、脫離勞動的年齡界限,只有體力不支時才算到了“老年”。
“老年期”認定的模糊性、不一致性,導致農村老年人自身、農村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各方面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社會化問題的關注度不夠,不能及時給予已經步入老年期的老年人生活及精神上的關心,從而無法保證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2. 自我認同的漸進性。自我認同是指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人的自我認同有賴于自己的工作角色及自我支持的程度。在現代社會中,老年期是一個自我認同弱化的時期。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在城市的廣泛實施,退休制度明確標示出老年期的開始,絕大部分的城市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即開始調整心態,積極主動進行社會角色的轉換,適應新生活,幸福地度過晚年。但農村老年人,他們在沒有明確的年齡標志提示自己步入老年期的情況下,只能在漫長的體力勞動中,根據自身體力勞動能力的下降,判斷自己老年期的來臨。因此,農村老年人的自我認同是在不斷的體力勞動中完成的,是消極被動的。
農村老年人自我認同的漸進性,嚴重影響到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影響繼續社會化的順利進行。一方面,體力的耗竭和思想的保守,導致農村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內容簡單、貧乏,僅局限在經濟生產、身體健康方面,而忽視了老年人精神健康、心理健康等問題。另一方面,農村老年人本來受的教育就有限,又由于老年人“終身”的純體力勞動的緣故,他們多沒有機會吸收更多新文化知識、接觸新事物,造成其與現代社會的脫節,對新興事物的抵觸,最終阻礙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3. 社會化的非組織性。與他人、組織及社會的接觸和互動是一個人進行社會化的基本途徑。老年人在喪失職業角色之后,需要在一定的組織中完成相應社會角色的轉換。城市老年人可以借助老年大學、各種文體娛樂協會等組織獲得新的社會角色,形成新的社會生活。但在我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的有限性,并沒有普遍形成各式各類的社會組織,關于老年人的組織更是寥寥無幾。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國農村成立老年人活動團隊的情況非常罕見,在被調查農村中,沒有老年活動室、老年人協會、老年運動場所和老年大學的比率分別為78.0%、69.8%、86.9%和96.1%。正是由于農村老年人集體活動團隊、集體活動場所的匱乏,導致農村老年人的交往互動圈子僅局限在親朋、鄰里,交往范圍狹窄,內容單一,嚴重影響農村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
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特殊的生存狀態決定他們的繼續社會化具有獨特性,獨特性的存在嚴重影響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順利進行,進而影響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農村老年人的幸福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整個社會的和諧,所以必須引起學者、專家、政府等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三、 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主要途徑
在剖析了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特征的基礎上,針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現存問題,積極探索促進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途徑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
1. 在勞動中促進社會化。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主要是以勞動為主,必須把社會化和勞動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新技術、新的生活方式引入,讓老年人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新觀念,增強其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使農村老年人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提高勞動生產率,從繁重的勞務活中解脫出來,有閑暇時間參與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社會化內容。
2. 強化對晚年生活的積極態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面臨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等時,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應對時所出現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危機容易引發人們焦慮、恐懼、不信任感等心理應激反應,破壞社會穩定。心理危機干預是一種專門針對心靈的治療方式,通過談話、溝通、支持、鼓勵等引導當事人緩解心理緊張情緒的過程。
據調查資料顯示,有50.1%的農村老人精神狀態比較差,往往認為自己干不動體力活了,對家庭沒用了,成了兒女的包袱、累贅,自己只是在打發殘年。這種對老年生活的消極態度極易造成老年人心理危機,嚴重影響到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開展針對老年人心里危機的干預有著重要意義。首先,通過農村常見的媒體形式(如墻報、電視、廣播等)進行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引導老年人正確認識老年期社會角色,調節老年人的邊緣化心理,以積極心態充實地度過晚年生活;其次,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在組織化的生活與活動中,完成自我認同過程,實現自我價值的肯定。
3. 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和社會團體的作用。解決農村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種種困境,必須充分發掘村委會等農村基層組織的積極功能。首先,村委會可設立為老年人服務的專門機構,如老年人協會,由這些機構負責組織老年人開展各項活動,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維護與保障老年人的各種權益。其次,村委會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定期將村中的老年人召集起來,共同學習國家有關農村的新政策、農業新技術,促使老年人接觸新觀念、新想法。
除了要大力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外,還要充分利用農村各種社會團體,如秧歌隊、鑼鼓隊、農業協會等,鼓勵其大力招收老年人,使更多的老年人參與進來,提高老年人對社會生活的參與能力、適應能力。此外,還可以成立專門的老年文化娛樂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拓展老年人的生活空間,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全村老年人之間的交往頻率,擴大老年人交際范圍,豐富交往內容,促進老年人對老年生活的積極認同。
4. 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目前,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因此,家庭成為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子女不僅要在經濟層面保證老年人較高質量的物質生活,更要從精神層面關心、關愛老年人,與老年人進行情感溝通,給予老年人“精神贍養”,家庭的精神慰藉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所不能取代的:一是子女對老人的理解、關心和幫助,有利于避免老年人認為自己是包袱、累贅、負擔等消極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二是溫馨融洽的家庭環境為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營造良好氛圍,使老年人愉快地度過晚年生活。
四、 結語
中國銀發浪潮的到來,使得老年人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凸顯出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眾多問題。而占全國老年人口80%的農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狀態,以及我國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社會化呈現出一定的特性。把握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特征,剖析農村老年人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與困境,進而探索適合我國農村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有效途徑對于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因此,學者、專家、政府機構等各界社會力量要高度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化研究,夯實理論基礎,豐富實務工作經驗,以促進我國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順利進行,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為構建和諧社會掃除障礙。
參考文獻:
[1]樊金娥,劉建坤.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2]趙裕宇,黃美滿,楊士昌.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J].建設新農村,2006,(4).
[3]陳愛梅,黃明明.老年人社會化的困境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2).
[4]袁緝輝,張鐘汝.社會老年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5]張文范.二十一世紀上半葉中國老齡問題對策研究[M].華齡出版社,2000.
[6]張向東.當代社會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
[7]梁鴻.農村老年人自理能力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2,(4).
[8]余松林.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與思考[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9]蒲新徽.當代社會老年人的生命狀態及其價值[D].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2005,(1).
[10]賈海龍,管雷.我國中西部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J].中國改革論壇,2004,(3).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