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論斷,要求我們在不斷提高硬實力的同時,也需重視提高軟實力,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僅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邏輯指向、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應對復雜國際環境的有效手段?!拔幕泴嵙Α崩碚摓槲覀儗崿F怎樣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視域。
關鍵詞:全面; 發展; 文化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1-0041-03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并且強調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嶄新論斷不僅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凸現了“文化建設”在“四位一體”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表明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全面發展”的科學認識。
“軟實力”這一概念首先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于 1990年出版《注定領導》一書中提出。2004年,約瑟夫·奈又出版了《軟實力:在世界政治中獲得成功的途徑》一書,更加充分和完整地闡述了軟實力理論,并試圖對軟實力進行一些測定和衡量。隨后,軟實力一詞風靡全球,為上至政治家、外交家,下至平民百姓所頻頻引用。軟實力理論認為,一國的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硬實力通常指一個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及其他一些方面,如領土、人口、科技、自然資源等。而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訴求,是一種通過吸引而不是強制力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即讓其他人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的能力?!彼ㄎ幕?、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方面。軟實力一般是指無形的、抽象的,非物質性的力量。軟實力靠的是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自愿效仿的特點。如果說,硬實力是指主要通過經濟胡蘿卜或軍事大棒來利誘和威脅別人去干他們不想干的事情,而軟實力依賴政治、思想、文化和政策的吸引使別人自愿“追隨自己”。約瑟夫·奈認為,“軟硬兩種實力均屬重要,在全球信息時代,軟實力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了?!辈⑶疫€認為“這樣一個多樣化的世界里,所有這三種力量——軍事力量、經濟實力和軟實力,都是不可少的,盡管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作用”,“21世紀的力量將依賴于有形和無形的這兩種力量源泉的結合”。具體說,軟實力有如下表現:第一,文化的吸引力;第二,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感召力;第三,制定國際規則和建立國際機制的能力;第四,恰當的外交政策;第五,國際形象、國家領導人的魅力和親和力;第六,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概括說來,軟實力表現為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對外,體現在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魅力;對內,則表現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軟實力”理論為我們分析怎樣科學地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它提醒我們克服在現代化建設中過于側重于軍事和經濟等硬實力的簡單化傾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由此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一、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旨歸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迅速上升,經濟發展的勢頭不可阻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作為一個“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還面臨著諸多問題,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指出,我們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边@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等等。這些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轉型期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順利發展,就會影響廣大群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評價,就會降低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就會削弱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順利實行。
問題怎么解決呢?當然,我們首先“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钡?,我們也同樣應該認識到,單以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提高還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同時也要從文化、價值觀念、體制建設等文化軟實力因素中來尋求突破口。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其實,在今天我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可以概括成關于人的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等之間的問題);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最終落腳到在科學發展中如何實現“以人為本”,也就是如何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彼?,黨中央提出要建立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及其實踐,不僅依賴于我們不斷解決經濟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推動經濟的持續、協調的發展,以此推進硬實力建設;而且,依賴于我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果中國在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實現社會的正義與和諧,那么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就會得到真正的提升,那時中國的實力不僅來自于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更來自于整個社會所體現出的“公平、正義、友好”的和諧程度,來自于最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執政的滿意程度與信任程度,來自于社會各階層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參與度、積極性和熱情,來自于整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此,正是我們推進文化軟實力的旨歸與希望。
二、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應對國際復雜環境的當然選擇
隨著國力的迅速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外交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重頭戲。和平發展要求中國爭取保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同時也要以自己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并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擔憂和恐懼。但是,國際社會面臨中國的快速的發展,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如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威脅論”、90年代中期的“崩潰論”到世紀之交的“統計摻水論”等。這些聲音一方面的確是一些反華勢力的叫囂,“霸權國家要防范崛起國取代其霸主地位,比崛起國實力強的大國又會擔心崛起國超過自己,與崛起國實力相當的國家則不愿被落在后面?!蹦承┪鞣酱髧蛑S護和平的大旗,實則是為了維護其霸主地位,試圖全方位遏制中國。另一方面,也確實有一部份人對中國的發展存在憂慮。因為在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嚴重失衡,甚至引發世界大戰。比如,16、17世紀的西班牙、英國,20世紀20、30年代的德國、日本,都是如此。因此,對大國的崛起的模式往往就形成了經濟發展——軍事擴張——資源掠奪——爭霸、稱霸的印象。所以,面對中國的迅猛發展,國際上產生了一些我們看來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我們只有在外交、文化、發展模式等加強與各國的互動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信任,才能消除和弱化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誤解和擔憂。按照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源泉,因為它是能超越國界進行傳播的軟實力,在相互的交流和溝通中,各國能增進相互了解、增加信任,減少猜疑和誤解,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文化增加了安全系數,彌補軍事力量的不足。曾經,中國的儒家文化在周邊國家廣為傳播,并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從現代意義上說,文化的傳播不僅可以讓外界了解本國的文化思想,更重要的是,一旦文化成為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所認同的價值準則,就能大大增加這個國家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也就使這個國家獲得了更大的軟實力。國內學者李智在《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中曾經指出:“一國的文化越是具有全球的普及性(普世性),它就越能夠為主宰國際行為規范而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準則和制度?!敝腥A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傳統和巨大生命力、創造力的偉大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遺產,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應當成為中國崛起的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我們目前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堅持多邊主義外交,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積極加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進程,注重開展經濟外交,提倡合作共贏,增強了中國經濟的輻射力;“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友好政策和“睦鄰、安鄰、富鄰”的亞洲政策;通過加大文化交流的力度,自覺開展文化外交,不斷增加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等。這些都是當前中國為增強文化軟實力而采取的積極措施。
三、 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邏輯指向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那么,如何對一國的綜合國力進行考察和計算呢?美國克萊因教授(Ray S.Cline)提出對國力計算的“權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而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而國內黃碩風教授將權力分為物質和精神因素兩大類,提出所有權力不外乎“物質力、精神力及其影響力”。而且,眾多學者都一致認為,一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但是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之積。也就是說,如果文化軟實力等于零,那么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就等于零。
其中“硬實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有形載體,文化軟實力則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雄厚的經濟力量不但可以作為硬實力在經濟層面行使手段,也可以轉化為國家吸引力的主要來源。必須看到:任何文化軟實力,都是以硬實力為基礎的,離開了硬實力,軟實力無以附著?!边M一步說,硬實力的積累和提升,將為文化軟實力拓展了空間。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文化軟實力反過來可以有助于增強硬實力,從而全面增強綜合國力。比如美國,建國后不久就先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門羅主義、“門戶開放”政策等,在國際上樹立了與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不同的形象,國際吸引力大為增強。由于一直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塑造,美國一度被美化為“世界的樂土”、“民主的燈塔”,各國人才紛紛涌入美國。“冷戰”結束初期,美國通過電影等文化商品,從基本制度和發展模式對這次“勝利”大肆宣傳,甚至利用經濟援助條件將其價值觀傳播到全球各地,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一度成為發展中國家紛紛仿效的典范……并且在目前,美國之所以能在當今占統治地位,除了因為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軍事力量和經濟體系,也因為美國擁有最強大的信息和知識體系。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在文化、科技、教育領域獨占鰲頭的地位是其根本。
同時,我們必須要注意:將文化軟實力歸結于硬實力的簡單反映,或者說是一種簡單的映射,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如果這樣的話,就會認為硬實力提高就必然帶來文化軟實力的上升,進而過度迷戀硬實力。比如,日本目前號稱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國家的硬實力好生了得。為了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以百億美元為單位大規模增加對外援助,拉選票。但是,日本政府很多人卻公開否定歷史,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參拜“靖國神社”,搞“教科書”事件等等,這樣就嚴重傷害了二戰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的民族感情,使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下降。日本花的錢再多,也買不到足夠的政治支持。由此可以證明,一個國家即使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如果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其所作所為被國際社會視為一種威脅,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國際魅力就會很低。
的確,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會影響到國家的發展,硬實力有時候是可以短期獲取的,而文化軟實力只能立足于本身,從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換句話,硬實力相對易求,而文化軟實力則需長期培育。當然,人們對軟硬實力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發展的前期,人們可能更多側重于硬實力的提升,而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標志的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就應放在應有的高度。
總之,作為一個走向和諧社會的大國,凝民心聚民力必然要求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充分利用好“戰略機遇期”贏得他國尊重和信任必然要求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國,全面加強綜合國力必然要求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由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我們不但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我們的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還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畢竟,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就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和則雙美,失則兩傷”。只有軟硬實力都增強了,中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會名符其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充滿希望,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N]. 人民日報,2006-10-1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高全喜主編.大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6]黃碩風.綜合國力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7]Joseph S.Nye, Jr. “ Limits of American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ume 117, [J].2003-03.
責任編輯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