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權力既是政治學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分析政治生活的基本工具。在權力語境中分析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既是全面解讀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理論嘗試,也是系統推進執政能力建設工程的現實需要。政黨活動的核心目標與執政能力的集中表現是在權力語境中對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分析的兩大理論依據。通過權力認知、權力運行和權力升華三大維度可以構建起權力語境中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邏輯結構。對應這一邏輯結構的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樹立先進執政理念、不斷完善執政機制和積極推進社會全面發展來推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關鍵詞:權力; 權力認知; 權力運行; 執政能力; 執政地位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1-0080-03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影響的重大課題。從不同理論視角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既是全面理解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理論要求,也是系統推進執政能力建設工程的現實需要。本文試從政治學的角度,運用權力這一分析工具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解讀,以期構建起權力語境下有關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基本邏輯結構,從而科學定位執政能力建設過程中的權力要素,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積極的理論思路。
一、 執政能力建設權力分析的理論依據
通過定位政黨活動的核心目標與執政能力的集中表現可以看出,在權力語境中分析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具有明確的理論依據。只有準確把握執政能力建設的權力思維依據,我們才能深刻理解政黨活動與政治權力的內在聯系,進而深入透析執政能力建設的權力內涵。
⒈ 掌控權力是政黨活動的核心目標。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政黨日益成為一種普遍的政治現象。全世界九成以上的國家均實行政黨政治,政黨在這些國家的政治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1]因此,實現階級利益就成為政黨活動的根本目標。雖然實現階級利益的手段和途徑多樣,但由于“權力是實現利益的最高手段”,[2]因而政黨必然要將自己鍛造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1]這是政黨實現特定階級利益,發展階級政治力量,影響社會政治生活的必然選擇。
當政黨沒有獲得政權時,往往無法借助國家權力影響政治進程,只能通過制定自己的政綱、方針、政策和策略來發展并組織黨員和群眾,并利用有限的規則和程序資源開展政治斗爭,因而在影響政治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階級利益的實現過程也必然艱辛曲折。而當政黨執政后,政黨則可以通過掌控國家權力,將自己的政綱、方針、政策轉變為國家的法律制度,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而直接影響或間接控制國家的政治生活,最終使自己的階級利益獲得堅實的保障力量。正是由于權力的獲得與否直接影響政黨階級利益的實現程度,掌控權力才成為政黨活動的核心目標。也正因此,我們只有透過權力視角才能準確定位執政黨活動的目標指向。
⒉ 行使權力是執政能力的集中表現。執政能力是執政黨掌握和運用國家機器,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領導、管理國家及社會事務的本領和水平。[3]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執政黨行使國家權力的能力。因而,構建合理的執政黨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就不僅是實現政黨科學領導的現實需要,還是測量執政黨執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標。
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執政黨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執掌模式。它強調國家權力是特定意義上的社會公共權力,執政黨是一種掌握并領導該公共權力的力量而并非該公共權力本身。因此,執政黨主要是利用提出政策綱領的權力來引導并影響宏觀社會政治生活,而較少對微觀社會政治生活進行直接管理,從而形成“執政黨→ 國家權力→社會生活”的遞進作用模式。另一種是替代模式。即執政黨本身作為一個政權化的組織,直接代表公共權力,用政黨權力替代公共權力或將二者合一,由政黨直接操控國家生活,從而形成“執政黨(權力)=國家權力→社會生活”的直接作用模式。現實的政治發展已經表明,前一種模式合理地定位了執政黨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明確了執政黨權力運行的正確方面,避免了執政黨權力的異化及執政黨權力消解國家權力的風險,是新時期執政黨執政能力提升的基本標志。而后一種模式則違背了執政黨權力的本質要求,異化了執政黨權力的基本屬性,容易造成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局面。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僵化的甚至錯誤的執政理念,客觀上降低了執政黨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最終容易影響或削弱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因此,只有科學定位執政黨的權力關系,才能合理構建起執政黨與國家權力的內部關系。也正因此,我們只有在權力語境中才能深刻理解執政黨執政能力的核心內容。
二、 執政能力建設權力分析的邏輯結構
借助權力這一分析工具,我們可以從權力認知、權力運行和權力升華三大維度對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學理解讀,并構建起權力語境中有關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
⒈ 權力認知科學化——執政能力建設的精神內核。權力認知是指權力主體對政治權力的歸屬和功能的基本認識和總體把握,是宏觀定位政治權力價值的一般性精神活動。它是指導政治權力發展方向和運行方式的根本精神動力。權力認知科學化,就是要求執政黨對權力這一特定的政治現象和政治力量進行符合歷史規律和執政黨階級利益的評價和定位,從而明確執政目的并強化執政意識。
(1) 科學認知權力歸屬是明確執政目的的關鍵。權力的人民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權力本質上起源于社會公共權力,只是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嚴重對抗的歷史話語中才具有了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形態,成為維護私利的歷史工具。但從根本上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4]權力從社會中歷史地產生,也將必然歷史地回歸社會,回歸人民。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權力歸屬的準確定位。因此,科學認知權力歸屬,就是要將一切權力在本質上理所應當地看作是屬于人民的權力,只有人民才是一切權力的最終歷史源泉。只有科學認知權力的歸屬性,才能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提供明確的執政方向,才能在根本上端正執政黨的執政目的,從而科學回應“為誰執政”的歷史課題。
(2) 深刻理解權力價值是強化執政意識的重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權力在階級社會中是一種有組織的和系統的強制性力量,它對實現階級利益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無產階級要擔當歷史發展“領頭羊”的作用,就必須牢牢掌握政權。因為只有無產階級才是最徹底革命的階級,而其他階級只不過是革命的同路人。[5]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掌握政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政治權力之于無產階級政權有著關鍵的現實價值。這既是無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無產階級實現自身偉大歷史使命的根本保障。只有掌握了政權,充分行使政治權力,無產階級才能掌握變革社會的根本力量,才能真正推翻資產階級的階級壓迫和剝削,才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從而建立無剝削無壓迫的社會主義社會,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的黨是執政的黨,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6]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只有深刻理解權力之于社會主義事業和無產階級政權的重要意義,才能毫不動搖地堅持共產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權,才能在根本上不斷強化執政意識,進而提升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自覺性。
⒉ 權力運行制度化——執政能力建設的體制表現。權力運行是政治權力在特定政治體系中運轉并產生作用的一般性活動,它是政治權力產生政治績效,影響政治生活的關鍵。它包括權力的正向行使和反向監督兩大內容。“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推進執政能力建設,就是要不斷健全黨的執政體制,努力提高黨的權力運行制度化水平。可以說,權力運行制度化不僅是完善執政能力制度載體的現實需要,更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體制表現,它直接表征著執政能力建設的實際成效。
(1) 合理設置權力運行機制是提高執政效能的重要保障。首先,合理設置權力運行機制保障著黨的領導活動。黨的領導活動離不開相應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只有形成一個有機的領導工作系統,合理設置權力運行的程序、方式和系統,才能真正保證黨的領導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其次,合理設置權力運行機制規范著領導干部的權力行為。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發揮領導功能的時候,如果有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加以引導和規范,則可以降低由于領導者思想上和作風上的局限性而對權力行使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從外部體制上提高了領導干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合理設置權力運行機制提升著黨的執政效率。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可以正確劃分職權,合理設置職能,明確工作范疇,明晰權力行為的責任歸屬,使圍繞權力行為而開展的各項領導活動和執政資源可以得到有效協調并有機配合,從而降低執政成本,提高黨的執政效率。
(2) 不斷完善權力監督機制是鞏固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權力具有雙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政治權力以公共利益為目標指向,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政治權力又總是以具體的人為權力主體,由個人加以行駛和運用,因而不能不受權力主體個人意志的影響。這種國家權力的公益性和個人性構成了國家權力的自我矛盾。[7]正是權力這種內在的自我矛盾性使得權力運行過程必須接受監督。建立完善的權力監督機制不僅是保證權力公益性的基本方式,更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我們黨是執政的黨,威信很高。……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8]
⒊ 權力形態合法化——執政能力建設的實踐升華。權力形態合法化在政治學意義上主要是指政治權力被大眾認可,其力量和形態得到升華,從而獲得合法性的狀態。法國政治學家馬克·思古德指出:“合法性就是對治權的認可。”“合法性形成了治權的基礎,是法治體制中開展政治活動的基礎,合法性作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標志著它所證明的政治體制是盡可能正義的。”[9]政治權力合法化是政治權力主體合法行使權力的重要前提,是權力有效運行的必要基礎,同時又是社會秩序得以持久維系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必須充分估計這些變化對執政黨提出的嚴峻考驗和嶄新課題,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歷史形成的政治權力合法化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提升政治權力的合法化形態,依托合法權力所提供的正當性資源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就無疑成為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實現政治權力形態的合法化,執政能力的歷史提升才具有時代標志,同時也才能在實踐層面上展示執政能力建設的社會價值,進而升華執政能力建設的社會成果。
三、 執政能力建設權力分析的實踐啟示
通過構建權力語境中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邏輯結構,可以從權力維度把握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進路,并遵循這一理論進路,循序漸進地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⒈ 必須樹立先進的執政理念,以此引導黨的執政實踐。權力語境中的執政理念可以被理解為執政黨對自身權力、公共權力及二者關系所持的基本觀點和總體認知,集中表征著執政黨的根本權力觀。執政理念的核心是為誰執政的問題,是執政的價值訴求問題,是執政的本質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科學權力觀的基礎上,闡發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先進執政理念,為新時期黨的執政實踐奠定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是指導黨的執政活動的基本價值取向。
(1) 加強理論思想建設,為執政理念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我們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精髓,通過提高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增強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增強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黨的理論思維與戰略思維的全面提升,從而為執政理念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 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素質,為執政理念的拓展與傳播奠定主體力量。執政理念能否延展,執政能力能否提高,不僅取決于廣大黨員干部是否具備“為誰執政,,為何執政”的強烈意識,還取決于各級黨員干部是否具備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黨員干部能否具有先進執政意識的基礎性素質,是黨員干部開展具體工作的前提條件。為此,在強化執政意識,明確執政使命的前提下,只有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保證先進的執政理念獲得先進的主體支持,從而保證先進的執政理念對執政實踐的有效引導。
⒉ 必須不斷完善黨的執政體制,以此提高黨的執政效率。執政體制是政黨與國家政權之間相互關系及職權劃分的制度化設置與安排,是政黨權力運行的規范標準和政黨執政活動的制度保障。由于歷史原因,我們黨的執政體制仍然在一定范圍內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權力過分集中、黨的領導制度與國家政治制度之間的不協調、黨的自身組織制度和工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黨的執政效率。因此,對執政體制的不斷完善就成為新時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
(1) 完善黨自身的領導制度。我們黨要正確有效地執掌和運用國家政權,必須要完善自身的領導制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及運行機制,這是充分落實并全面發揮各級黨代會職權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黨內民主決策制度,這是黨內重大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制度支持。另外,在黨內形成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也是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的重要內容。
(2) 完善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體制。我們要在黨與國家政權機關之間建立重大決策黨政統一、重要職務黨政交叉兼職、具體職能黨政分開的執政體制。在現實政治生活中,要通過法治化的途徑來實現黨對人大、政府和司法機關權力運行的調控和監督,保證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也要充分保障和發揮國家政權機關的相關政治職能。
(3) 健全黨的社會整合機制。隨著社會相對獨立于國家的地位日益增強,社會本身開始分化重組,我們黨應當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整合機制,包括民眾利益表達機制、意識形態輸出與分配機制、基層組織功能轉換與實現機制、黨員服務社會動力機制等,[3]這些機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黨的社會整合能力,擴大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增強黨的執政的社會支持度,是提高黨的執政效率的重要措施。
⒊ 必須積極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以此提升黨的執政地位。歷史發展已經表明,在不同歷史時期里,人民群眾會根據不同的歷史環境、歷史特點、歷史使命對執政黨提出不同的歷史要求,同時又會根據執政黨做出的不同回應給予質量不同的社會支持,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我們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是在適應中國社會與人民群眾要求發展的歷史愿望之上,并為中國社會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指明正確方向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本質上看,歷史形成的領導地位就是人民賦予的領導地位。無產階級政權正是在人民群眾的擁戴和支持下得以生存、發展、強大并鞏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執政地位的提升仍然是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不斷滿足,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歷史基礎的。就當前而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發展的全局,無疑是我們黨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提升黨的執政地位的核心要求。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為社會的科學發展提供戰略性保障。也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在全面推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事務科學發展的歷史實踐中,我們黨駕馭經濟、發展政治、建設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和應對國際情勢的執政能力才能得到歷史性地提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目標才能實現,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得到不斷鞏固并實現歷史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吉發.政治學論綱[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忠杰.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新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王滬寧.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