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經歷了由古典到近代、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性演變。盡管每次演變都是為解決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城市問題,但是解決城市問題的理念與方法卻很不相同。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誕生,是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第一次升華。后現代主義的突顯人性化、關注多樣性與多元化、重現宜居性社區為價值取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取代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是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一次全面升華。
關鍵詞:城市; 公共空間; 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1-0139-04
城市公共空間素有“城市客廳”的美譽,主要包括交通、街道、廣場、公園和綠地等公共空間,也包括醫療衛生、教育培訓、體育文化和購物等公共場所,還包括虛擬的網絡群落、特定的社會文化群體和宗教組織等。歐美城市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誕生與發展,主要是為了解決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與轉型給城市帶來的住房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布局雜亂和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因此,公共空間的規劃與建設,一直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主題內容之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文化思潮、價值觀念、人與自然關系的進步和技術條件的創新,人們解決城市問題的理念與方法很不相同,導致了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歷史性的演變與升華。
一、 近代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19世紀下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的嬗變,由古希臘、文藝復興和封建君權時期傳承下來的以象征性構圖、藝術創作為主體的古典的城市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城市只能被動性地承受快速的城市化。城市理論的滯后與城市人口集聚、空間擴張和城市數量膨脹的矛盾,第一次上升為歐洲國家的主要矛盾。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諸如居住條件惡劣、城市交通混亂、公共衛生條件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使得城市陷入了危機,由此催生了政府、建筑師和學者對城市規劃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研究,近代歐洲城市公共空間思想應運而生。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城市史上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第一次升華。
(一) 政府層面的公共衛生治理、公共環境保護等運動是城市公共空間研究的起源
英國1855年實施了《消除污害法》(Nuisance Remover Acts),1866年實施了《環境衛生法》(Environmental Health Acts),1875年實施了《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 Acts),1890年實施了《工人階級住宅法》(The House of The Working Class Acts)等。通過這些法律措施,政府將工人的生活、居住環境、社會救濟乃至政治地位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問題納入城市管理的日程,開創了政府關注城市公共衛生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美化等民生問題之先河,也開啟了近代以來城市公共空間問題研究的起源,并貫穿城市公共空間問題研究之始終。
(二)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用分散的城市組群消除城市公共空間承載力不足
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是近代城市規劃史上的“第一人”。1898年10月,霍華德在對倫敦市進行調查、整治的基礎上,出版《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書,提出田園城市理論,并于1899年創立“田園城市協會”,霍華德親自領導了萊徹沃斯(Letchworth,1903)和韋林(Welwyn,1920)兩個地方的實踐。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思想是近代城市規劃理論的代表,也是1940年代歐美國家“衛星城”運動和“新城”運動的理論淵源。其理論的核心是基于城鄉優缺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用城鄉一體的社會結構取代城鄉分離。從空間形態上,霍華德提出了城鄉交融的城市組群模式:當一個城市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應當停止增長,安于成為城市組群的一員,其過量的部分由鄰近的另一個城市接納。霍華德的理論蘊含著城市公共空間承載力和承載力邊際效益的樸素思想,這可能是當時條件下最聰明的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選擇。
(三) 蓋迪斯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的人文關懷思想
蓋迪斯(P.Geddes)創造了“城市學”(Urbanology)概念,是歐美城市科學的奠基人。蓋迪斯在1904年發表他的著名演講《城市學:社會學的具體運用》(Cities:As Concrete and Applied Sociology ),強調城市規劃不僅要注意研究城市物質環境,更要重視城市文化傳統與社會學問題,城市的規劃與發展應落實在社會進步的目標上。蓋迪斯1915年出版《進化中的城市:城市規劃運動和文明之研究導論》(Cities in Evolution:An Introdu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vics),將社會學、教育學、生物學和城市規劃學融為一體,首創了城市區域規劃的綜合研究方法,并在愛丁堡、塞浦路斯、丹弗姆林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五十多個城市進行了城市規劃實踐。蓋迪斯的綜合規劃學說與實踐,體現了深刻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的人本主義精神。
二、 現代主義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1930年,世界人口突破30億,城市再次面臨著居住、交通、環境、就業等問題,但與霍華德、蓋迪斯時期的問題不可同日而語。現代技術的出現,汽車交通的不斷普及,“未來主義運動”的思想方法與審美理念的引導,從普通百姓到社會精英,很自然會考慮應用標準化、高效率的新技術,以全新的形式,快速的建設,來滿足城市人口膨脹和空間拓展的需求。
(一) 柯布西耶等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柯布西耶(Le.Corbusier)是現代主義的奠基人。1922年,柯布西耶發表了《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并在當年的巴黎美術展上展示了一個30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的構想。1928年,在柯布西耶的倡導下,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筑大會(Congres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Moderne,簡稱 CIAM)。在1930年的CIAM上,柯布西耶發表《光明城》(Radidant City),提出用大規模、全面的城市改造,建立全新的現代主義城市,以取代陳舊落后城市。1933年,柯布西耶主持制定的《雅典憲章》的出臺,標志著現代主義城市思想體系形成。
1950年,柯布西耶被授權主持印度昌迪加爾的城市規劃。柯布西耶以象征人體的形態構成昌迪加爾城市構圖的基本特征,完完全全展示了柯布西耶功能、理性主義思想。柯布西耶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功能分區理論將城市劃分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分區類型;公園中的高樓理論,即建設標志性高大建筑,在其周圍規劃大片的綠地,建筑僅占基地面積的5%左右;寬大馬路理論,即建設寬大、超長城市道路和軌道交通,便于城市內部不同功能區之間的有機聯系;住宅小區理論,即用現代標準化、規模化、高效率的生產方式,設計建設整齊劃一的、超大尺度的行列式大板樓住宅小區。
與此同時,科拉倫斯·佩里(Clarence.Perry)于1929年提出了“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 Unit)概念,豐富了現代主義的居住小區的內涵。科拉倫斯·斯坦(Clarence.Stein)于1933年設計的“汽車時代的第一城”——拉德本(Radburn)規劃,后來被稱為“Radburn”結構,被廣泛地應用于1960年代美國郊區化運動的“綠帶城”規劃。
(二) 沙里寧有機疏散理論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1943年,沙里寧(Elieel Saarinen)出版《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詳盡地闡述了有機城市及有機疏散(Organic Decentration)思想。沙里寧的理論是一種折中的城市分散和集中理論。沙里寧認為,城市是一個有機體,應遵循生命有機體的有機秩序原則。沙里寧將城市活動劃分為日常性活動和偶然性活動,城市規劃的重點是解決日常性活動的集聚與分散。沙里寧理論的核心是:“將日常性活動進行功能性單元集中”和“對集中點進行有機的分散”,單元與單元之間,用綠化帶隔離。城市公共空間的承載力和有機性特征是沙里寧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基本特點。沙里寧的思想對二戰后改善大城市的功能和結構問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美國的綠帶城、歐洲的衛星城與新城的建設影響深遠。
三、 后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一) 后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起源
二戰后,歐美又進入了一個城市化的高峰時期,主要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快速擴張引起的郊區化運動、衛星城運動,展示的都是現代主義的產物。然而,現代主義并沒有提供一個舒適、溫馨的街區環境,沒有創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相反,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犯罪率高、貧富懸殊、公共設施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生活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傳統城市街區鄰里友善、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不知不覺被現代文明侵蝕殆盡。到1960年代,歐美已經發生了深刻的社會變化,主要表現為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沖突加劇和不確定性增強,整個社會陷入一種復雜、矛盾與混沌的狀態。社會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成為了城市規劃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被現代主義忽視了的城市街區公共空間矛盾上升為城市規劃的突出矛盾。同時,后現代主義思潮喚醒了對城市盲目擴張的警惕,揭示了科學的相對性、理性的有限性和“技術萬能”的局限性,讓人類意識到一個全新的多元化、信息化和人性化人類社會的來臨,意識到必須選擇可持續的城市發展道路。
(二) 社區宜居性城市公共空間思想
1954年,CIMA的第10小組(Team 10)發表了《杜恩宣言》,矛頭直指《雅典憲章》,提出對人的關懷應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出發點。1960年代以來,通過簡·雅各布斯、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凱文·林奇(Kevin Lynch)等對城市多樣性、街區活力和宜居性的研究,社區宜居性成為了歐美城市發展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
社區宜居性與現代主義的本質區別在于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認識上。現代主義理論與實踐主要是改善當時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如提供住房、改進公共健康和消除貧困,而城市公共空間雖然必要但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在后現代主義時期,社區公共空間是判斷城市獨特性、舒適性、多樣性和活力的關鍵因素,是改善人的生活質量的標志。
社區宜居性理論的基本內容,已經由現代主義的所謂花園環境,擴展到社區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步行為主的公共領域;高密度的綜合交通體系;優質經濟的住宅;方便的學校、商店和服務設施;方便的社區公園和開敞空間;清潔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社區景觀;安全并有社區感;獨特的文化、歷史和生態;促進居民交流等。
(三) 新城市主義城市街區公共空間思想
1947年,紐約長島“列維城”(Levittown)的建成,開啟了美國城市化的無序蔓延(Sprawl)和內城的衰落序幕。研究表明,城市郊區化導致的長矩離、鐘擺式的上下班現象,奪去了市民寶貴的時間。同時,能源消耗加大,土地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加劇,政府、百姓均得不償失。通過安德烈斯·杜安尼(Andres Duany)、伊麗莎白·普拉特爾-賽伯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麥克·柯貝特(Michael Corbett)等人的實踐與探索,1991年《阿瓦尼原則》(Ahwahnee Principle)出臺,標志著新城市主義的正式亮相。1996年第四屆新城市主義大會通過《新城市主義憲章》(Charter of New Urbanism),標志著現代主義在美國的終結和新城市主義在美國的成熟。2003年歐洲新城市主義委員會(Council for European Urbanism 簡稱CEU)簽署《歐洲城市主義憲章》(The Charter for European Urbanism),標志著歐洲新城市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新城市主義包含了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思想,如:街區是構成城市的細胞;街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可步行、連通性、多樣性、聰明的交通、住宅的混合和高質量的單體建筑;街區公共空間建設的基本策略是:建設多功能的混合社區、營造社區中心、重建富有活力的街道和協調的建筑。
(四) 精明增長城市街區公共空間思想
1997年,馬里南州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的概念。到2000年,美國已有20個州建立了精明增長管理計劃或制定各自的“精明增長法” (Smart Growth Act)與“增長管理法” (Growth Management Act) 。美國精明增長理論體現了歐美城市規劃、建設的務實精神、多視角的管理方法和法制原則。精明增長城市街區公共空間理念主要有:創造緊湊、適于步行的街區;創造融為一體的街區辦公、商店、學校、教堂、圖書館、公園和運動場等場所空間;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為主的城市開發模式;鼓勵市民參與城市規劃與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強調開發計劃與規劃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已開發土地和基礎設施;鼓勵現有建成區內“垂直加厚”;打破功能分區思想和社會隔離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等。
四、城市公共空間思想從現代主義向后現代主義的升華
(一) 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價值取向
1. 以崇尚技術為前提的人居環境觀。面對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現代主義利用城市功能分區,將住宅區與工業區分開,將住宅區布局在城市上風上水的區域,將工業區布局于下風下水的區域,讓工業生產排出的“三廢”不會直接影響到住宅區的環境與衛生;小區以封閉的居住、辦公或生產為單元,不受外界過境交通的影響,也便于過境交通的快速通過;同時,在行政、文化中心周圍布局廣場、公園,為市民提供游憩場所。這在當時確實不失為一個明智的人居環境思想。實現這一設想的關鍵是以利用當時的汽車等現代新興技術為前提,即借助寬大馬路等快捷通道和汽車等快速交通工具,將城市分區有機的連通起來,形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城市。
2. 崇尚幾何美的城市形態。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設計師都是從建筑設計師成長起來的,某種意義上講,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最初也是從建筑設計分化而來的。有人甚至認為,城市規劃只不過是擴大了的建筑學。對建筑設計師而言,幾何形態是他們最擅長使用的形態,理性、機械的美已是他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因此,從昌迪加爾到巴西利亞,完整清晰的幾何形態,紀念碑式的建筑物,整齊劃一的建筑布局,構成了典型的現代主義的城市形態。
3. 重視實踐的和憧憬未來的理念。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師,均是在從事大量的建筑設計、城市改革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柯布西耶廣泛實踐,出版專著,成立CIAM,出臺《雅典憲章》,使得他的城市規劃、城市公共空間思想,對現代城市建設、尤其是二戰后城市重建影響深遠。現代主義重視實踐的實用主義理念,解決的是當時工業革命150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城市問題,結合當時的未來主義思潮,現代主義自然走上拋棄傳統、面向未來的極端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4. 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是城市規劃的出發點。當時城市規劃面臨的問題,一是人口的集聚引起的住房短缺與生活環境惡化;二是由于交通方式的改變導致的交通不便,即汽車代替馬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后,原有的窄街道道路系統不適應汽車通行;三是由于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導致的城市環境污染。這些問題主要是物質生活層面的問題,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下,進行城市功能分區,建設公園中的高樓,建設寬大馬路,建設大尺度的住宅小區和工業生產區,通過這種“高”“寬”“大”的方法,既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城市問題,又符合當時人們對速度——“快”的頂禮莫拜,和對“公園中的高樓”——“高”的欣喜若狂的心理感受。
(二) 后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價值升華
1. 突顯人性化。后現代主義認為,超大尺度的規劃與建設,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破壞,寬大馬路、公園中的高樓阻隔了人與人交往的紐帶,住宅小區、鄰里單元和拉德本結構沒有為人們提供有效的街區公共空間,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冷漠、隔閡、猜疑、敵視的根源,指出應以創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現城市公共空間生命力的人性化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設計的最高目標。簡·雅各布斯甚至深刻地提出,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使得國家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但卻讓政客和開發商獲利,讓規劃師和建筑師得意,而讓普通老百姓承受犧牲。
2. 關注多樣性、多元化。后現代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創新是充分認識到城市系統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元化。早在1961年,在現代主義如日中天時,簡·雅各布斯(Jane.Jacobs)以對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指出了當時現代主義的幾乎所有弊端,對現代主義進行了系統性質疑,闡明多樣性、多元化及人性化尺度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在當時, 簡·雅各布斯的觀點幾乎不可思議,也沒有多少人相信和理解,然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她所預言的一切,一一得到驗證。
3. 重視社會公正。自1972年J.Rawls的《公正理論》(Theory of Justice)以及David Harvey的《社會公正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對城市規劃公正理論的闡述開始,歐美城市規劃和城市街區公共設計的重大轉變之一,就是將大眾的需要、全民的福址作為工作的一個主要目標,即按人民的福利事業的特定需求,來考慮規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將社會公正納入城市規劃與城市街區公共設計的內容,甚至婦女權利在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也不斷得到重視。
4. 重現宜居性社區。歷史上,社區曾經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組織和系統。現代主義替而代之的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住宅小區”。 隨著后現代人本主義思想研究的復興與傳播的深入,人們發現,人在心理上永遠存在一種對周圍社會的依賴,需要與他人的交流、交往、甚至宣泄,需要文化、心理的聯系與支持,于是重現社區、創建宜居性社區是后現代主義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在宜居性社區,人們不僅共同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地域,更重要的是街區公共空間環境給人們提供了便于居民親密、平等、持久地交流與交往的場所,使得社區居民久而久之產生一種社區感、地方感和歸宿感。創造街區地方感、建設宜居性社區已經成為后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的重中之重。
五、 小結
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每次演變,都是為解決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布局雜亂、住房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和社會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但是,由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潮、價值觀念、人地關系的進步和技術條件的創新,解決城市問題的理念與方法卻不同。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誕生,是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第一次升華,產生了霍華德田園城市思想和蓋迪斯的綜合規劃思想。社區宜居性、新城市主義和精明增長等后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用突顯人性化、關注多樣性與多元化、重現宜居性社區為價值取向,取代以柯布西耶和《雅典憲章》為代表的崇尚現代技術、崇尚幾何美、崇尚標準化和高速度為價值取向的現代主義城市公共空間思想,是歐美城市公共空間思想的一次全面升華。
參考文獻:
[1]仇保興.19世紀以來西方城市規劃演變的六次轉折[J].規劃 師,2003,(11).
[2]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1909年,F.T.Marinetti發表未來主義宣言,闡述對工業化、機器主導社會的頂禮膜拜,對現代城市與建筑圖景的欣喜若狂.
[5]楊德昭.新社區與新城市——住宅小區的消逝與新社區的崛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6]沈玉麟.外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7]高飛樂.西方文化思潮的百年流變[J].東南學術,1996,(3).
[8]言玉海.當代西方思潮評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9]楊德昭.社區的革命[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10][美].A Downs.美國大都市地區最新增長模式[M].布魯金斯研究所與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聯合出版,1994.
[11][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2]段進著.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3]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4]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en space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u, Junjie ; Plantinga, Andrew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46 卷2期.
[15]Changing patterns of urban public space - Observations and
assessments from the Tokyo and 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s.
Cybriwsky, R. ; Cities ; 16 卷4期.
[16]Lloyd Crossing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Plan Catalyst
Project-Portland, Oregon .Mithun Architects + designers +
Planners ; Places ; 17 卷3期.
[17]蔣滌非.城市形態活力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18][美].簡·雅各布斯著.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9]周進.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規劃控制與引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0]金經元.近現代歐美人本主義城市規劃思想家[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