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承載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組織實施者、學生成長成才的幫助指導者等神圣使命,為實施國家人才戰略、保持學校穩定發展、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做出了貢獻。美國高校同樣擁有一支輔導員隊伍,他們圍繞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學習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等各項工作,這些工作具有明顯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特點。通過分析比較中美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希望對我國輔導員隊伍建設能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角色定位; 比較;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5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1-0149-04
一、 中美輔導員的產生和發展
1. 我國輔導員的產生和發展。1952年之前,我國借鑒前蘇聯的經驗,在抗日軍政大學設立政治指導員制度,這為高校政治輔導員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我國輔導員制度的萌芽階段。1953年4月3日,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同志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即選拔思想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好的高年級學生,“半脫產”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這是我國高?,F行的輔導員工作制度的開端。1966年我國高?;窘⒘苏屋o導員隊伍,標志著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已經確立?!拔母铩逼陂g,政治輔導員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挫折。1978年之后,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得到恢復,并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1]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壓力增大,心理問題增多,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等方面的輔導逐漸被各高校所重視。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專門就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召開的會議。我國的輔導員逐漸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務育人的復合型角色,輔導員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
2. 美國輔導員的產生和發展。西方輔導員職業是從不同的邊緣性、輔助性等領域逐漸發展起來,最后成為一種專業性,綜合性很強的職業。1908年美國心理學家帕森斯在波士頓成立了第一家以青年人為主要輔導對象的輔導中心,這項服務受到大家的歡迎,帕森斯因此獲得“輔導之父”的稱號。[2]另外,心理衛生運動的興起也促進了輔導工作的發展。后來,輔導員制度在美國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輔導員工作的目標逐漸從矯正和治療學生心理問題轉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一般稱為學生工作者(student affairs staff/personnel),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管理工作群體,不參與教學。而我國高校輔導員屬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之一,同時高校輔導員隊伍也是高校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維護學校與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3]美國的輔導員制度是隨著教學、實驗、管理等高教環節的發展而內生出來的,主要承載著社會性要求。而我國的輔導員制度是從外部設計出來的,它是因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而設立的,除了具有社會性,服務型以外,更富有一種政治性要求。
二、 中美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比較
美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從產生至今約有一個世紀了,其日益專業化、職業化趨勢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共識,但就實質來說,其主要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與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大致相同。在此,筆者想通過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來考察與比較中美兩國的輔導員制度,希望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借鑒。
1. 工作理念比較。美國的輔導員制度可以說是一個自然內生過程,從一開始就承載著明確的社會性責任。其學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對他們進行智力訓練。近年來在學生管理發展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LI理論(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學生學習是當務之急——學生事務的含義),其指導思想更加明確了“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要義:[4]一方面,學生事務工作者認真履行職責,以學生為本。另一方面,通過咨詢及相關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自助能力,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及實際問題,增進學生心理和思想的成熟。美國已經基本形成由高校牽頭,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輔導網絡,服務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學生的學習輔導、生活輔導、生涯輔導等各個方面,在學校內部已經形成專門的輔導咨詢服務體系。
當今美國大學學生事務管理(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工作可與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基本對應。
我國的學生輔導員一般情況下接受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院系的雙重領導,輔導員的職責也就相應地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接受黨委學生工作部(處)的領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務。另一方面則是接受院系的領導,協助院系做好教學方面的管理和服務性工作。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高校輔導員制度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工作理念,這與我國最近幾年提出的學生工作理念是基本一致的。美國的輔導員制度看起來似乎淡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偏重于學生主體性訓練和培養,但實際上,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潛移默化到學生人格訓練和公民素質培養過程之中,其最終效果并不比我們差。
2. 專業化發展水平比較。國外輔導員表現出高專業化特征,這些專業既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也涉及精神病學、運動學、營養學等學科,最終通過眾多個體的高度專業化形成高水平的整體綜合化。在美國,各州都有一所大學設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專業,部分大學還設有學生事務管理方向的博士點,輔導員除了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課程,還要學習輔導原理、測驗和量表評價技能方面的專業知識,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專業化輔導水平。
從分工來看,美國高校輔導員分類非常細,既包括全職的心理輔導員、職業輔導員、學習輔導員、生活輔導員,也包括兼職的學習、生活、住宿輔導員等。心理輔導員主要對學生提供個體或者團體的咨詢服務和心理治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職業輔導員主要是根據學生個性特征、專業學習、社交能力等情況,幫助學生進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學習輔導員則主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領域中的問題。生活輔導員則是綜合應用醫學、營養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咨詢。這些輔導員許多都具有相關的博士學位,并且通過輔導員職業協會的職業考試。另外,美國高校也普遍聘用優秀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學習、住宿、生活輔導員,利用他們的經歷和熱情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服務。以美國高校的心理咨詢為例,在少于5000人的高校中,50%的高校的咨詢中心配有具有博士學位的咨詢人員;在校生少于10000人的高校,平均有3.7個全職工作人員,其中兩人具有博士學位;在校生大于10000人的高校,平均有8.6個全職工作人員,其中有5人具有博士學位。在含有3個全職工作人員的咨詢中心,一半以上的中心至少有一個社會工作人員和一個心理測量專家。[5]為了使就業人員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美國高校和校外機構為輔導員提供職前和在職培訓。
在我國,高校輔導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只是統稱為“思想政治輔導員”,非常規范的專業輔導員并沒有真正出現。我國輔導員一般主要分為專職思想政治輔導員,研究生助管輔導員和高年級學長輔導員等幾種。隨著近年高校擴招,高校輔導員隊伍配備不足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有的高校專職輔導員負責的學生數達300人,有的甚至達500人,他們的職責也不太明確,集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工作內容非常繁雜,只要牽涉到學生的都在其工作范圍。有的還身兼多職,工作量大,因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做到細致入微、保質保量,工作成效不明顯。目前,輔導員扮演的多重角色沖突造成成就事業的需要與工作客觀效果的矛盾,市場經濟帶來的各種觀念與輔導員堅守高尚的價值觀造成成就人格的需要與價值觀選擇困惑的矛盾,考核、培訓、獎勵機制的不健全造成自身發展的需要與輔導員工作地位不能落實的矛盾,以及輔導員自尊需要與缺乏角色認同的矛盾,[6]導致高校輔導員產生的心理困惑已經嚴重影響著輔導員隊伍的穩定發展。另外,輔導員等學生工作人員的素質亟待加強,由于輔導員在知識上的非專業化,人員隊伍構成上的專兼結合的模式,再加上人員的高流動性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輔導員專業化建設仍然困難重重。[7]
經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職業方向,從業者必須具有心理咨詢、職業指導、學生事務實踐等方面的碩士或博士學位,高級管理人員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生事務管理經驗和實踐經驗。我國高校在這些方面與美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同時筆者也在最近調查中欣喜發現,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發展水平自2005年以來有較快發展。2008年2月25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楊振斌在上海表示:“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等省市高校輔導員師生比已經達到1:200,上海市本??粕o導員與學生配備之比為1:127。 按照1:200比例配備的要求,配齊后,我國高校專職輔導員人數將穩定在1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5萬名兼職輔導員。在輔導員數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質量也有了較大提升,從政治面貌看,黨員比例為77%,比2005年底的74%有所提升,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輔導員黨員比例已近97%;從學歷構成看,輔導員中,本科學歷占62%,碩士學歷占27%,博士學歷占2%,碩士以上學歷的輔導員比2005年底提高了17%”。[8]
3. 職業歸屬感比較。在美國,高校輔導員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職業方向,要求從事輔導員工作必須獲得咨詢學、心理學、高等教育學等領域的碩士學位,中層管理職務還須具備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學校認為學生輔導工作是高校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的長期性工作之一,根據設定的崗位,輔導員可被聘為教授、副教授等職位。美國十分重視學生事務學科體系的建設,每個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學開設高等教育行政學專業,并設有碩士、博士學位,為高校學生事務培養專門人才。在美國高等教育博士中,就有專門針對學生事務的培養方向。如哥倫比亞大學將學生人事管理列為高等教育博士培養計劃的適用領域, 在其為高等教育博士所開設的 62 門課程中關于高校學生事務的就有 12 門; 南加州大學高等教育博士課程方案首先適用學生事務。[9]美國輔導員個人則將此項工作作為一項事業和自己的終身職業對待,具有強烈的職業歸屬感,因而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將輔導員的發展方向主要確定為兩個方面:一是黨政管理干部,二是業務教師。也就是說,輔導員的出路一般有兩條:要么放棄所學專業,專心于學校黨務或行政事務管理;要么離開所輔導的學生,潛心于專業教學與研究。這種制度設計將輔導員定位為一種過渡性角色,久而久之,很難培養輔導員較強的職業歸屬感,反而形成臨時觀念,造成隊伍不穩。我國高校另一種長期推行的“雙肩挑”模式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也不得不令人質疑。輔導員角色的多重性的沖突,使他們精力分散,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工作或教學中,想要思想政治工作和業務工作“雙肩挑”,不僅得不償失,而且使很多學生工作者把輔導員當成一種過渡的工作來看。輔導員職業化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個穩定的輔導員隊伍,而客觀存在的這些諸多因素阻礙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10]
經過學習、借鑒美國高校的輔導員制度,近年來我國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門也在試圖建立一支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教育部于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召開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建設工作會議,公布了首批21個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同時,輔導員骨干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工作將從2008年開始,全部依托輔導員基地來實施,每年100人。[11]在試點高校試圖成立高校輔導員專業,并著手建立輔導員專業的碩、博士點。具備一定工作經歷,做出相應成績的高校輔導員也可被評聘為副教授、教授級輔導員,極大激發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自豪感和職業歸屬感。
4. 法律法規保障比較。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美國的法律法規已比較健全。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除了有相對比較完備的法律的制約外,還有非常完善的行業規范的影響,許多工作只要按照現成的程序、步驟和規范去操作即可。早在1937年,美國教育總署就發布了《學生人事宣言》,確立以形成“完人”為主要目標的學生事務管理。1987年,美國“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發布了《學生事務觀》,重申學生事務宗旨,提高和支持院校的教學使命,通過鼓勵創新精神并確定行為界線,促進共同理想,維護個人權利,鼓勵獨立思考和學生的聯合行動。在入學之初,美國高校會發給學生兩本內容詳盡的手冊——《學生手冊》和《學生組織手冊》。這是兩本專業化水平相當高的手冊,對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事務和規定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學生權利、學生辦事流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美國高校基本形成了以規范的制度性管理和少量專業化人員管理相配合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12]
目前,我國涉及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及《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的若干規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宿舍管理的通知》等,但是這些法律和規定還不能滿足當前學生工作的要求,存在著空白點多、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從而使高校學生工作標準不一,學生行為缺乏有效的權威規范。這就造成不同高校學生輔導員職責不同,待遇不一,工作方式各異,工作內容千差萬別。這嚴重制約了學生工作的發展,往往導致學生輔導員在行使自己工作職責時,不得不面臨法律的困惑和職責不明的無奈。
5. 職業的協會制度比較。與美國學生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相匹配的學生事務協會和組織歷史悠久,較為完善。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協會和職業組織的成立以及專業期刊的出版,是學生事務管理的職業化和人員的專業化的又一標志?!霸诿绹切┹o導員或者提供服務的人,通常都加入美國高等院校人事協會(AC-PA),那些有行政官員身份的人都參加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NASPA)。第三個主要的組織是全國女院長、女行政官員和女顧問協會(NAWDAC)”。每一個組織都出版一種主要的雜志?!癆CPA擁有《高等院校學生人事雜志》,NASPA出版的是《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會刊》”。[13]
近年來職業協會發展迅速,成立于20世紀20年代的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NASPA)每年定期在美國召開會議,規模不斷擴大,現達到每年幾十個國家共近千名代表參加的規模。[14]另一個在美國較為著名的輔導員協會是美國學校輔導員協會(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或者稱為美國學校心理輔導師協會,該協會對學校輔導員(心理輔導師)的崗位職責設置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列出學術生涯設計輔導(academic and career planning)、高危學生輔導(at-risk students)、性侵犯、性騷擾預防、暴力預防,努力創建安全和諧校園(bullying,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prevention: supporting safe and respectful schools)、個性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15]等近三十七項輔導師的工作職責。
而在中國全國性的正式協會基本沒有,但以行業為主體的如“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工作研究會”、“全國中醫藥大學學生工作研究會”等民間團體的方式對學生工作進行過一些嘗試。16號文件以來,中央要求大力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2007年9月全國出現了首批包括南京師范大學在內的21個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2008年2月26日首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在復旦大學開幕。這些新舉措的出臺,必將催生中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發展。
三、 對我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啟示
通過中美兩國輔導員制度的比較,筆者認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輔導員制度必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1. 制定政策和法規,保障輔導員隊伍建設。美國法律法規規定,高校輔導員上崗之前除了具備相應專業的學歷和學位以外,需要通過輔導員協會的職業考試。在我國,培養和造就一支新型的、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要以政策法規為保障。首先,要建立相應的輔導員隊伍選拔、任用、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制度, 落實相關待遇, 使輔導員隊伍建設有章可循。其次,要重視輔導員隊伍人員的合理流動與相對穩定。在保持輔導員隊伍相對穩定的情況下, 通過人才的合理流動, 促進輔導員隊伍的人員分流, 保證輔導員隊伍的整體優化。再次,要加大必要的政策傾斜。這些政策包括培訓、進修深造、外出調研、崗位津貼、晉職晉升、生活補助、住房分配等, 通過落實這些政策, 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輔導員隊伍。
2. 優化輔導員隊伍素質結構。我國學者彭慶紅采用科學地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收集了數據,并用因子分析法對高校輔導員素質結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高校輔導員的素質可以分為三類: 個人思想政治素質、管理能力素質和專業知識素質。第①類主要包括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第②類主要包括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素質;第③類主要包括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身體素質、法律素質、綜合知識構成。這些因素整合成我國輔導員素質的三維結構(如下圖),即“MKI”模型(M代表Management,K代表Knowledge,I代表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高校輔導員素質結構(MKI)模型[16]
彭慶紅認為,在高校輔導員素質結構中,個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管理能力素質次之,專業知識素質排最后。高校輔導員的個人思想政治素質、管理能力素質、專業知識素質密切相關,而個人思想政治素質與專業知識素質弱相關。輔導員最需要提升的素質是專業知識素質,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質,最后是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這說明輔導員重視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并且認為自身在這方面的素質相對較為適應;他們認為專業知識素質相比前者更次要,但事實是他們自身在這方面的素質最需要提升。這些研究成果為高校輔導員的選聘和培訓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3. 開展科學研究,加快學生工作學科建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郝伊特等學者研究認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輔導員面臨三大挑戰: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具備為大學生就業或深造提供幫助的能力、掌握幫助大學生學好所選專業的技能;輔導員只有成為高級專業工作者,才能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鼓勵輔導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內高校設立學生工作專業,加快學生工作學科建設。學生工作包括學生社團、心理衛生、紀律法規、就業指導和學術支持等許多領域,涉及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它要求輔導員能夠運用輔導員的理論和技術,開展專業化的學生工作,給學生提供富有成效的教育和服務。系統、嚴格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教育是培養專業化輔導員的有效途徑。加快輔導員學科建設,在高校建立相應的學科點,鼓勵輔導員對輔導員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展開科學研究, 以促進輔導員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為實現我國輔導員骨干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道陽.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歷史演變[J].思想政治教育,2007,(5).
[2][5][12]晏蘋.中美高校輔導員工作比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7).
[3]王群.邁向21世紀的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Z].全國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1999.
[4]耿耀敬.從美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看我國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J].洛陽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8).
[6][7][10]潭澤春.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難點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教育論叢,2007,(9).
[8]新華網上海2007年2月25日電.
[9]余開業.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隊伍建設及啟示[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5,(6).
[11]中國教育報,2007-9-30.
[13]蔡國春.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專業化的發展及其特征[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3).
[14]熊會.當今大學美國學生工作者和我國輔導員的比較[J].成都大學學報,2007,(6).
[15]美國學校心理輔導師網站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
[16]潘文慶.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三條思路及其評價和啟示[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5).
責任編輯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