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7年年底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頻頻出現,在廣大投資者中反響強烈。究其原因,除了全球股市下跌這一外部因素外,根本性的因素在于高風險產品過多,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結構不合理。本文從零收益、負收益現象談起,提出銀行理財產品合理品種結構的構建設想,力求為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更加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零收益; 負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 品種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1-0160-03
一、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分析
(一)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概述
近兩年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無論品種數量還是發行規模,都增長迅猛,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但自2007年年底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頻頻出現。
2007年12月,中國銀行2007年3月發行的預期收益率10%、掛鉤期貨產品的“匯聚寶0703B美元桶桶金”,經過9個月的投資委托期后,到2007年12月,最終收益率為零。
2007年12月底,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產品到期,在所掛鉤的四只港股表現較好的情況下,收益率為零。
2008年2月,深圳平安銀行與港股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盈豐理財產品”(分為人民幣、港幣、美元三款)到期,最終收益率為零。
2008年2月,深圳發展銀行2007年2月發行的掛鉤港股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聚匯寶超越計劃”(分為人民幣、港幣、美元三款)產品到期,最終收益率為零。
2008年3月19日,民生銀行2007年10月發行的投資標的為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的“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QDII理財產品虧損50%被迫清盤。
以上列舉的只是已經成為事實的零收益、負收益理財產品中的一小部分,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在上面的例子中,掛鉤境外資本市場的結構性產品占了大多數,這也與實際情況相符:由于產品紛紛到期,這類產品成了收益問題的高發區。
上面例子中的“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屬于QDII產品。銀行QDII產品自去年年中開始陸續推出后,目前多數已出現浮虧(據有關資料,幾家大銀行的QDII產品虧損在10%-40%不等),只是由于還未到期或未觸動清盤線,負收益未成定局,但依目前形勢看,最終出現負收益的產品當不在少數。
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或稱類基金產品,實際也存在很嚴重的收益問題。這類產品之所以在這次收益危機中問題暴露不很明顯,原因在于大多數產品還未到期,未形成最終收益。但這類產品的虧損已相當普遍,目前絕大部分凈值都已跌破初始凈值,其中個別產品凈值虧損超過30%。
據有關統計,2007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零收益產品占1.4%,負收益產品占2.1%,合計3.5%。這一比例看似不高,但對于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已經很高了。而且,考慮到去年發行的大部分產品是今年到期,所以實際存在收益問題產品的比例應該還要高一些。
(二)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導致的后果
零收益也好,負收益也罷,其實都意味著虧損。負收益自不必說;零收益表面看只是未獲得收益,本金沒有損失,但實際上也是一種負收益,因為如果把資金用于儲蓄,在無風險的基礎上會有利息收益,所以零收益也是一種虧損。
大面積虧損現象,無疑給剛剛起步不久的銀行理財產品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沖擊,給銀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是無形的損失:不僅使銀行在投資者中的“專家理財形象”大打折扣,而且理財產品依托的銀行信用也受到牽連,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度下降,使銀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品牌和聲譽受損嚴重;二是有形的損失:可能會失掉一部分來之不易的理財產品客戶,影響理財產品的銷售,甚至會波及銀行的其他業務。鑒于零收益、負收益現象帶來的影響如此巨大,有必要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并對這一現象背后的根本性原因進行深入的探究。
(三)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現象的根本性原因
通過前面對零收益、負收益現象的概述,我們可以總結出,零收益、負收益現象集中于結構性產品、QDII產品和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這三類產品的共同特點是,都是投資于高風險的資本市場。
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的投資限制比公募基金更為寬松:在投資比例上,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的權益類投資比例可達100%,而不同類型的公募基金對投資比例有著嚴格的限定,其中股票投資比例最高的股票型基金的股票倉位也不能高于95%;在個股集中度上,公募基金持有單只股票市值不得超過基金總凈值的10%,而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可以遠遠超過這一比例。高股票投資比例和高個股集中度,使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在可能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也面臨著高風險。
QDII產品投向境外資本市場,由于影響境外資本市場的因素更為復雜多變,加之我國銀行對之更加缺乏研究,因此風險比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還大。
結構性產品也與資本市場相關,只不過不是具體投資于某種產品,其收益取得依賴于復雜的公式,一旦獲利條件未達成,就會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究竟是零收益還是負收益,取決于固定收益產品和衍生品的投資比例分配)。這種復雜的衍生產品的投資難度比直接投資更大,也是一種高風險投資。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評價與設計”團隊《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2008)》的有關數據,2007年人民幣理財產品中,股票類產品所占比重為24.58%,居所有種類的第二位,其中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占46%,而除去占47%的新股申購類產品,還有7%的產品為聯接境內二級股票市場產品。也就是說,在產品總數中已占了很大比重的股票類產品中,有超過一半(53%)的產品屬于高風險產品。這還僅是股票類產品,再加上其他種類中的高風險產品,在整個理財產品品種結構中,高風險產品的比例相當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雖然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持續惡化,使全球資本市場遭受重創,導致掛鉤海外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收益不佳,確實是最近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不斷出現的重要外部原因,但從根源上來說,正是大量與資本市場相關的高風險產品的存在,才導致了收益問題的接連出現。因此,根本性的問題在于這種高風險產品過多的理財產品品種結構不合理。要改變零收益、負收益現象不斷出現的狀況,必須構建合理的理財產品品種結構。
二、 構建銀行理財產品的合理品種結構
(一) 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構建的原則
要構建銀行理財產品的合理品種結構,必須要以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特點為基礎。從銀行的業務能力來看,資本市場投資并非所長,要揚長避短;從銀行的經營原則來看,要追求穩健,力避風險;從銀行的市場角色來看,要發揮在與利率有關的產品開發上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從銀行的主體客戶來看,要認識到他們偏好低風險產品這一現實。
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來看,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構建的原則都應該是以低風險、收益較穩定的產品為主,要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具體來說,主體性的理財產品的風險應大于存款和國債,小于基金和股票。
對于高風險產品,要在正確認識自身的經營原則、市場角色、主體客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業務能力,保持在適度的數量和規模上。當務之急,不是急于開發更多的新品種,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能力。要抱著審慎的態度,在設計和運作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礎上,在風險和收益有相當可控性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高風險產品,切不可操之過急。
(二) 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分析
要構建合理的品種結構,必須先對理財產品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逐一加以分析。
1. 債券和票據類產品。債券和票據類產品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等。
這類產品具備三大優勢:一是流動性強。大部分產品的投資期限為3-6個月。二是風險較低,收益比較固定。這類產品在市場波動時抗跌性最強,并能逆市獲得相對較高的投資回報,其風險遠低于掛鉤股票、基金等的浮動收益型產品,是風險最低、最為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場不發生重大變動的情況下,這類產品的收益基本能夠達到銀行預先設定的標準。三是收益較高。3-6個月期限產品的預期年收益率可達4%-5%,高于同檔期儲蓄存款收益,甚至超過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
2. 信托貸款類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是集中投資者的資金,整體委托給信托公司,用于向企業或項目貸款。
由于銀行和信托公司在貸款方面的豐富經驗,加之產品由信譽度高的金融機構進行擔保,所以這類產品雖然理論上不保本,但實際上風險較低,收益較為穩定,預期收益比債券和票據類產品略高。
3. 新股申購類產品。新股申購類產品是通過集合投資者資金,以較大的資金量參與新股申購,提高中簽率,并通過在二級市場上的賣出價與發行價之間的差價獲取收益。這類產品從范圍上看,其實屬于下面要談到的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但由于其是投資于股票一級市場,從特性上與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的產品有很大區別,因而單列為一類。
從理論上說,這類產品不保本,收益直接和新股申購獲利有關,風險中等。但在股市火爆的2007年,實際上這類產品不僅保本而且收益相當可觀,成了無風險高收益產品。從2007年年底開始,受累于二級市場的低迷,大量資金轉戰一級市場,中簽率越來越低,加之上市后增值空間有限,導致新股收益不斷下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個別新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的可能也并非不存在(6月20日,大洋電機在上市后第二天即遭遇盤中破發);而且,如果有關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舉措出臺,必將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收益率。這種種因素導致這類產品的吸引力急劇下降。但那些投資期靈活,同時可結合通知存款的開放式產品,目前來看,其收益率還是要高于活期儲蓄,對于有頻繁使用資金要求、追求資金高流動性的投資者來說,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4. 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類基金產品)。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主要是投資于境內資本市場中的股票、權證、基金等產品。因與基金的投資模式相仿,所以又稱為類基金產品,但投資范圍比基金還廣泛。這類理財產品基本上采取的是信托形式,即由銀行募集資金,委托信托公司成立信托計劃,由基金公司擔任投資顧問,其實就是由其負責具體投資。此類產品由于與波動性很強的資本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聯系密切,因而屬于高風險高收益產品。
5. 結構性產品。結構性產品是一種組合產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幾種不同的基本產品,比如股票、利率、匯率、股指等與期權等衍生產品相互組合構成的綜合性產品。其收益與掛鉤標的有某種關系,具體通過公式等反映在合同上。
結構型產品具有“固定+衍生”的特性,即將大部分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型產品,小部分資金進行衍生品投資。結構型產品大多是100%保本的,即固定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額+收益=投資總額。但也有一些產品會加大投資于衍生品的資金額度,則只能實現部分保本。結構性產品的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其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
6. QDII產品。QDII產品,是由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銀行接受投資者的委托,投資于境外資本市場,到期后將本金及收益返還給投資者的一種理財產品。
QDII產品多投資于港股、歐美股票、商品、基金,資金全額投資該類標的,一般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大。
(三) 銀行理財產品的合理品種結構
從以上對理財產品的類型及其特點的分析可知,債券和票據類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風險較低,新股申購類產品風險中等,而結構性產品、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QDII產品風險較高。
風險較低、收益較有保證的債券和票據類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應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體。需要注意的是進一步進行產品的細分,對投資期限、收益大小、風險程度進行不同的組合,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需要。新股申購類產品中,固定期限的產品,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已無優勢可言;無固定期限的開放式產品,應加快未中簽資金和中簽后上市賣出后資金的回款速度,以吸引更多的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對于結構性產品,應該考慮降低產品風險,適度開發100%保本和保本+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即保本率超過100%)的產品。對于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和QDII產品,應暫緩開發更多的品種。
總之,合理的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應該是:以債券和票據類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為主,逐步縮減新股申購類產品,適度開發低風險的結構性產品,降低境內資本市場類產品和QDII產品的比重。
(四) 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最新動態分析與評價
經歷了零收益、負收益風波,近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新發行的產品的風格漸趨謹慎。
據Wind資訊統計,2008年4月份共推出405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保本浮動收益型和保本固定收益型產品達324款,占了80%。
5月份以來,在181款銀行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中,有118款投資于信貸資產:其中中信銀行推出的31款名為“資產快車”的產品,全部是信托貸款類產品;招商銀行至5月28日共發行了48款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36款為信貸投資產品,所占比例達到了75%;建設銀行推出的24款產品中,除了1款是用于直接投資外,其余23款“利得盈”產品均屬于信托貸款類。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低風險產品占據了主導地位,債券和票據類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呈迅速增長趨勢。
目前這種以低風險產品為主的產品品種結構,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但令人擔心的是,目前這種品種結構的形成,恐怕更多的不是源于銀行建立在對高風險理財產品收益問題的教訓的吸取和對理財產品品種結構的正確認識之上的自覺行為,而是源于銀行應對銀監會加強監管力度和避免引起更多投資者不滿的權宜之計。一段時間以后,是否又會出現高風險產品大行其道的局面?
無論如何,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是非常必要的。銀行必須依據自身的業務能力、經營原則、市場角色、主體客戶來構建理財產品品種結構;而不能看到市場低迷,零收益、負收益事件頻發,就把高風險產品的宣傳材料全都撤出柜臺,一旦股市大熱,就扎堆發行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產品。只有理性地看待理財產品的品種結構,使其保持在一種正常的狀態,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理財產品的開發與運作能力,促進產品創新,逐步擴大銷售規模,在挽回零收益、負收益現象給銀行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使理財產品循著更加健康的軌道向前發展,成為銀行日益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李志輝.商業銀行管理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張云,程麗萍.我國金融理財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6,(5).
[3]劉榮.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金融,2007,(5).
[4]杜雅文.銀行理財產品五大“忽悠”[N].南方都市報,2008-01-17.
[5]姜淑霞.理財產品的設計缺陷[N].上海證券報,2008-02-27.
[6]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評價與設計”團隊.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2008)[N].上海證券報,2008-03-01.
[7]郭永剛,魏和平.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可稱“垃圾”[N].中國青年報,2008-03-03.
[8]簡悠.銀行理財產品集中遭遇尷尬:股市下跌產品缺陷究竟誰是禍首?[N].中國證券報,2008-03-08 .
[9]王原.深圳發展銀行和深圳平安銀行2月到期六種銀行理財產品再現“零收益”[N].青年報,2008-03-10.
[10]秦麗萍.6家銀行10種產品卷入“零收益”風波[N].理財周報,2008-03-10.
[11]謝利.從“零收益”到“被迫清盤”銀行理財產品再惹爭議[N].金融時報,2008-03-28.
[12]劉立新.零收益:無能還是無奈?[J].當代金融家,2008,(4).
責任編輯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