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發展經濟學的革命與再革命

2008-12-31 00:00:00張建華
理論月刊 2008年7期

摘要:發展經濟學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再興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歷了一次革命與再革命的過程。本文認為:發展理論的興與衰的原因,在于能否把握發展的機制,制定適宜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發展經濟學在經歷了結構主義的正統理論建立、新古典主義革命之后,迎來了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探索與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的再革命。但未來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演進和理論創新。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 演進; 革命; 再革命

中圖分類號:F01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005-06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數年,興起于大戰結束之后。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關于經濟發展問題的學說繁多,觀點不一。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除有作為發展經濟學原型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較大的發展理論主要包括:結構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激進的和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1]此后,經濟發展理論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以華盛頓共識為特征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復興、以及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的興起和發展。[2]縱觀60年的演進歷程,我們發現發展經濟學伴隨著學術紛爭,整個學科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再興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發展經濟學經歷了一次革命與再革命的過程。本文的目的在于,以發展經濟學的革命與再革命為背景,著重探討發展理論的興與衰的原因,并就發展經濟學研究主題以及未來演進趨向,作出進一步的判析。

一、 早期正統的發展經濟學從興到衰及其原因

二戰結束以后,民族獨立運動席卷全球,一大批亞非拉國家先后擺脫殖民主義的統治,贏得了政治獨立。然而,這些國家也意識到它們在世界上所處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比較低下,因而只有盡快地發展經濟,才能改變自己的地位,進而才能鞏固政治上的獨立。但是對于這些國家來說,適宜的經濟發展理論仍是相當缺乏的,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也難以在這些國家形成和興起;(注:從歷史上看,中國經濟學家對發展經濟學的創立做出了奠基性貢獻,特別是1945年底張培剛運用西方經濟學的一般方法,聯系他所熟悉的中國國情,完成了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1949年作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出版。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地探討了農業國家的工業化問題;這部論著使中國人第一次登上了哈佛大學最佳博士論文獎和“威爾士獎”的領獎臺,也使張培剛教授被國際經濟學界譽為“發展經濟學創始人之一”。見葉世昌:“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形成”,載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關于中國20世紀30-40年代工業化的討論,可參閱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發達國家迫于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需要,開始重新考慮它們與世界上較為貧窮國家之間的關系。因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發達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在政治上,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對立,迫使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和東方共產主義國家,為爭取第三世界的大多數國家而進行經濟上的競爭。總之,由于國家之間經濟聯系的增強以及出于本國自身發展的需要,發達國家、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感到有必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研究。這是因為:第一,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產生于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其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經濟條件完全不同于戰后剛剛獨立的、尚處于貧困和落后狀態的新興民族國家。用傳統的經濟理論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難以直接應用,即使部分能夠運用也需要修改原有的理論前提或假設條件,因此,必須建立適應發展中國家經濟特征的發展經濟學;第二,隨著舊的殖民體系的崩潰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崛起,西方發達國家按照舊的模式控制新興國家的經濟已經難以達到目的,它們必須尋找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它們的發展邏輯體系的新途徑。

正是在以上歷史背景下,一個以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為研究主題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呼之欲出。就是在這段時期,剛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組織,也表現出對發展中國家的極大興趣,出版了大量的世界經濟統計資料;組織了包括不同應用經濟學分支領域的專家,到發展中國家進行實地考察,并擔任政府顧問和咨詢工作;同時它們就發展問題也舉辦了一些專題討論,定期和不定期地出版統計公報和各種發展文獻。同樣也是在這段時期,許多歐美國家的國內問題專家改弦更張,以發展經濟學家的名義出現,發展經濟學開始成為熱點學科并進入了大學經濟系的課程表。從此,各種各樣的發展模式和理論觀點相繼被提出,發展經濟學也就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在西方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發展經濟學的繁榮與大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根據現代經濟學的體系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歷,構造了各種理論模式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落后的原因,并籌劃經濟發展的戰略。在這一時期,發展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以市場價格機制運作為理論核心的西方正統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并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價格運作機制嚴重扭曲,社會經濟結構缺乏彈性,人們作為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均不符合“經濟人”邏輯。因此,價格的變化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很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指望市場價格機制對之進行自動調節,而需要借助于國家干預或計劃,來進行經濟結構的重大改進和經濟關系的重大調整。這一調整的實質就是實現工業化,即從一個以農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而在工業化過程中,資本稀缺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資本積累是加速發展的關鍵。總之,此時期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觀點比較明確:(1)反對單一的新古典主義傳統,倡導雙元經濟學并存,即經濟學至少可以劃分為發達國家經濟學(以新古典主義或新古典綜合理論為基礎)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學。(2)注重結構主義分析,主張工業化、計劃化和(物質)資本積累。(3)強調內向發展戰略,主張采取進口替代工業化、實行貿易保護政策。(4)試圖建立對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適用的宏大發展理論體系。

在早期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影響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采行依靠計劃化、國有化和奉行進口替代戰略等,推行國家主導的發展政策,來加速資本積累和工業化的發展道路。然而,不幸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實踐結果并未達到預期的經濟目標,卻在經濟運行中遭遇著種種困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對外經濟比較開放、注意發揮市場作用、實行出口導向政策的發展中國家(例如東南亞地區),卻在經濟上取得了較快的進步。面對這種情況,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尤其是70年代以后,發展經濟學家大都不再像前一段時期意氣風發,而是以一種平靜的態度反思早期發展理論,并在許多方面作出了重大修正和轉變。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后,“新古典主義復興”在發展經濟學中逐漸形成主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幾乎滲透到了所有的發展研究領域,新古典主義思想已經完全貫徹到了“正統”發展經濟學之中,成為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特征。面對這一局面,發展經濟學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許多人對發展經濟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了懷疑,并作出了發展經濟學已經“衰落”、“走下坡路”、“進入收益遞減階段”,甚至即將“死亡”的悲觀診斷。

反觀早期正統發展經濟學從興至衰,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加以檢討:(1)早期關于經濟發展目標過于簡單狹窄。GDP或人均GDP成為早期正統理論的追求目標,事實上經濟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多維的,除了收入水平增長以外,還應增加消滅貧困、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和減少失業等內容。由于目標認識的差異導致戰略制定的差異。例如,伴隨增長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with growth)計劃、滿足基本人類需要(meet basic human needs)戰略等不可能在早期受到應有的重視。(2)早期發展經濟學家缺乏對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客觀認識。過分強調的是市場解決發展問題的局限性和政府解決發展問題的有效性,過分強調進口替代工業化、提倡內向型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機制不僅在發達國家是有效率的,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同樣有效率的。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和無所不包的計劃是導致資源配置無效率和經濟增長緩慢的根本原因。如果不發揮市場價格機制(包括國內和國際)的作用,而夸大價格扭曲和市場失效,則必將出現“政策引致的扭曲”和“非市場失效”。(3)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存在偏見,把(片面的)工業化看成是發展的唯一手段。事實上對于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是首要目標,而農村則是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業與農村發展不僅能為加速工業化提供勞動和資本而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也是發展目標。此外,發展農業和農村也是改進結構、完成發展結構轉型的必要路徑。

總之,正統發展理論的衰敗的原因,在于未能把握發展的關鍵機制——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并制定于之相適宜的發展戰略和政策。

二、 發展經濟學在新古典主義復興中革命與重度困惑

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在發展中國家,由于結構主義的政策主張并沒有取得預期的經濟成效,新古典主義思想開始運用于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之中,尤其影響了世界性組織中兩個最富于權威性的國際金融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此同時,一些能充分表達第三世界國家代表意見的國際組織,諸如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等,也受到自由市場和新保守主義思想的左右。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于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并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復興(Neoclassical Resurgence)”。

新古典主義認為,價格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但發展中國家的價格扭曲現象,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價格扭曲的關鍵,是政府政策的誤導和政策體系的沖突,因而又提出與其矯正價格(getting prices right)不如矯正政策(getting policies right)的主張。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政策主張,有三個基本觀點:一是主張保護個人利益、強調私有化的重要性;二是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三是主張經濟自由化,包括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這些觀點和主張被世界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J. Williamson)概括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華盛頓所在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美國財政部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的一系列的政策主張)。世界上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華盛頓共識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觀穩定為主要內容的發展戰略,以及基于對自由市場的堅定信念并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華盛頓共識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的形成,標志著西方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形成的凱恩斯為代表的經濟政策的逆轉,也意味著在新古典主義復興思潮推動之下,發展經濟學在某種意義上經歷了一次革命,其研究領域似乎成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統治的新興實驗園地,最終發展經濟學的獨立合法性也受到了嚴重威脅。(注: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只有新古典經濟學在發展經濟中的某個領域的應用,如國際貿易、勞動經濟學、農業經濟等,不存在作為整體的發展經濟學。在許多場合,他們把發展經濟學作為取笑人的對象和把柄。)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根據華盛頓共識制定其發展戰略和政策,特別是一些東歐轉型國家和拉美國家。

華盛頓共識的推行相繼在東歐和拉美國家遇到挫折。例如,在東歐,各國經濟改革的起點是他們面臨的財政金融危機,自由派的主張不是經濟增長優先,而是穩定市場優先,穩定的辦法不是加強而是廢除政府管制。他們以為開放匯率和價格的管制后,市價升高會刺激廠商增加生產,從而使物價回落。放開匯率和價格的結果,都立即導致本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引發惡性通脹,進一步造成銀行危機、企業破產、失業大增、資金外逃。政府為穩定貨幣提高利率,進一步加深經濟蕭條。政府面臨經濟惡化造成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拍賣國有資產,加速私有化,結果不但沒有創造就業,反而導致失業工人急劇增加,人才資金大量外流。在拉美,以自由化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不但未能解決債務和金融危機,反而引發和加劇了金融動蕩;20世紀90年代后期東南亞引發了波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金融風暴。此外,按照華盛頓共識,向許多極度貧窮國家提出的邁向市場化的結構改革主張,并沒有使這些國家的發展問題得到改觀。

毫無疑問,華盛頓共識為發展經濟學帶來的理論貢獻是巨大的,幾乎所有經濟學家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市場經濟才能發展經濟。沿著這條道路發展經濟也是發展中國家應該努力的目標。這是發展經濟學的重大進展,也是研究經濟發展問題的出發點。但問題是:市場經濟不可能自動在落后貧窮國家產生,在市場化進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困惑,例如:如何在制度改革中促進市場化?如何建立健全市場制度?如何在開放條件下保證經濟金融穩定安全?等等。因此,在華盛頓共識指導下的發展經濟學重新遭遇一系列困惑。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不發育與市場體制的不健全,并不因為新古典主義政策的實施而得以自動消除,經濟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過度推崇和出口導向的過分喧染,再加上金融體制的不發育,各種結構二元問題的長期存在,新古典主義的發展政策甚至在一些曾經取得相當成功的國家和地區也遭遇了失敗的教訓。

究其原因在于,新古典主義框架下的發展經濟學存在天生的弱點。因為在它的分析視野里,不存在時間變量,歷史不起作用;制度、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被視為經濟運行的既定因素或外生變量,價格機制和市場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核心。事實上,經濟不發達與上述這些變量是緊密關聯的。據此,人們逐漸認識到,在既定的制度結構和制度安排的基礎上,新古典主義的“矯正價格”和“矯正政策”主張根本不可能使整個經濟最終擺脫困境。因此,發展理論期待著一種新理論的創新。

三、 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探索與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的再革命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盡管新古典主義思想在發展經濟學領域繼續發揮著重大的影響,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的加入,發展經濟理論的研究一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不同發展學說又趨于融合。現在,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學科,不僅存在,而且還相當活躍。發展研究出現了若干明顯的新趨向,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經濟學主流理論和方法有了重大進展,這些進展也開始體現在發展經濟學研究范圍擴大和分析深度上。在理論研究上,以結構研究為主轉向以組織和政策研究為主;從一般研究轉向不同類型研究;不同學派之間出現了交融發展的趨勢。例如,在各種學派交融的綜合發展之中,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開始顯示出強勁的解釋力,于是制度分析、交易成本分析、公共選擇分析、尋租分析和新古典分析相結合,從而使人們更深入地認識不發達社會經濟結構呈僵化和剛性的實質和原因。再如,新增長理論驟然興起,并表現出與發展研究相溶合的趨勢。信息經濟學、博弈論也被運用于發展研究。

第二,對發展含義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諾貝爾獎獲得者、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迪亞·森(A.S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一種評價發展的新方法,根據他的思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提出了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概念,認為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發展的進程應該為人們創造一種有益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獨立地和集體地去發揮他們的全部潛力,不斷擴大他們的選擇范圍; 發展還應該考慮后代的可持續性。從1990年起,世界人類發展報告每年發行一期。由于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重,開始直接影響和制約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的經濟增長,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出版的發展經濟學教科書無一例外地增加了新的一章,專門論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三,從全球角度考慮發展問題。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等國際性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日益增加,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互依存關系的日益增強,發展問題實際上已超出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范圍。例如,以英特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擴張、金融風暴在地區間的擴散,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求發展經濟學應成為一門研究全球性共同問題的經濟學。

第四,對發展經濟學進行革新,建立適合于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和要求的新型發展經濟學。張培剛教授早在1988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針對西方某些學者對發展經濟學前途的悲觀論調,提出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設想并予以探索。[3]新發展經濟學的特點包括:其一,把發展中大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兼顧中小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這些國家不僅包括實行了資本主義市場體制的發展中國家,而且也包括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在實行體制轉軌的發展中國家。其二,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角度探根索源。不是就經濟談經濟,而是聯系歷史、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綜合地探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其三,從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出發,制訂發展戰略。其四,注意研究計劃與市場兩者之間關系在不同類型發展中國家的新發展。[4]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中國外,許多其他的原來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如前蘇聯、東歐諸國、越南、古巴等,相繼選擇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道路。目前,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問題,可說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并已成為新發展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可喜的是,我國已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者開始致力于轉型發展問題的研究,例如提出研究過渡經濟學或雙重轉型問題(即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或倡導立足于國際學術規范的中國本土化問題的研究,毫無疑問,以上所有這些努力將極其有利于新型發展經濟學的繁榮和發展。

在新型發展經濟學理論探索中,非經濟因素的分析重新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關于制度因素的分析逐漸開始成為發展研究領域的關注熱點。正是在新古典主義框架下的發展經濟學遭遇困惑之際,以科斯(R. Coase)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開始崛起并廣泛引入發展領域。

新制度經濟學,作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分析理論, 通過運用交易成本概念,來比較和分析不同制度的配置效率,為人們評價和選擇制度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它既繼承了古典經濟學中對制度研究的關注,又吸收和發展了現代經濟理論中慣用的基本分析方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發展經濟學中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來進行制度研究的文獻已逐漸增多;到了90年代,更是發生了重大轉變,許多經濟學家都對經濟發展中的制度問題,更加予以高度重視,這就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新制度經濟學家把制度作為經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內生變量,并運用新古典主義供求分析法,探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制度障礙,以及克服制度障礙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和思路,從而逐漸形成了發展經濟學的新制度主義理論。

新制度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上述的新制度經濟學;二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主要以市場經濟體系作為分析的參照系,并借用其分析方法;三則是新政治經濟學。許多發展經濟學家認識到,經濟學不能被當作一門脫離歷史、社會、政治的純粹科學,在對經濟發展的研究中,歷史、社會、政治等因素都應是內生變量。克魯格、巴格瓦蒂(J.Bhgawati)等人日益關注由政府政策引起的扭曲和由公共政策的執行而產生的非市場失效,進而開始了對尋租等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的現象的分析。明特則放棄標準貿易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式,轉而采用發展中國家經濟中的二元結構模式,以此來超越新古典主義對消除貿易扭曲和取得自由貿易的直接靜態利益的關心,包容了更多的被新古典主義排除在外的因素。舒爾茨則明確指出,發展經濟學家應該關注政治與經濟的沖突,需要更多地注意政治市場與經濟市場的分工及其最佳配合。總之,在三種理論思潮的交融發展中,發展經濟學在重新認識新古典經濟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傳統的同時,大量引入和運用新制度分析的研究成果,從而使發展理論不斷充實,形成了強勁的理論創新。巴丹(P.Bardhan)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與發展理論》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歸納,他指出:“近年來,非瓦爾拉的兩組經濟文獻在新微觀經濟學中日益突出,并發展出清晰明確的制度內生化理論。它們中一個是由科斯的著名論文發展而來的交易成本學派……另一個則是與不完全信息理論相關聯的學派。”[5]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正是市場失效與市場不完全這些都成為普遍現象的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因而制度分析在這個領域中大有用武之地。

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在于:從制度內生性尋找經濟社會落后的原因,其根本目標仍然是消除貧困、追求發展,真正問題是如何開發一種制度環境,充分利用制度安排這一發展資源,使創新的動力有利于增進社會的經濟效率。相對于新古典主義,新制度主義經濟發展理論具有如下優勢:第一,不放棄新古典分析工具,突出了微觀分析,修正了理性假定。新古典的微觀均衡方法、成本收益的經濟計算與實證檢驗方法等,都在發展經濟學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與此同時,人們普遍意識到,發展中國家“經濟人”的有限理性問題尤為突出,這是由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主觀計算、預測能力的局限性所決定的。第二,重視制度因素和時間因素的內生作用。新制度主義者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規則體系和組織體系,決定了人們的相互關系,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經濟或社會方面發生交易的激勵結構,因而,“制度至關重要”,制度的變遷決定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與此同時,他們把制度分析溶入歷史之中,考慮時間進程的影響,運用制度分析來對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給出一個一致的、有邏輯性的解釋。第三,關注個體自利行為和集體行動的相互影響。新古典傳統堅持人是利己的,它可以理解自利的活動,但是無法解釋那些并非出于自利的行為。新制度主義假定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同時也假定存在著約束個人行為的政治法律制度。有的學者分析了在政治與經濟市場上的各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腐敗活動,認為這些活動本質上是制度現象,只有通過制度的手段才能根本解決。奧爾森(Mancur Olsen)等人提出了“集體行動的邏輯”問題,主張通過政治的、法律的作用,以及意識形態的作用,來加強對組織成員的強制,協調其利益關系,把利己的個人行動與集體行動統一起來。

總體來說,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可以看作是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在某種意義上的延伸和發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義復興思潮的再革命,因為它重新強調經濟發展決不可能是純粹經濟現象,相反,經濟發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

四、 發展經濟學的未來走向與研究展望

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相互交融發展的產物,彌補了新制度經濟學不重視對發展中國家現實的分析,以及發展經濟學不重視制度分析的缺陷。它為發展經濟學拓展了新的研究視角,豐富了研究內容。它的出現,標志了發展經濟學的再度復興。一方面由于更多地關注制度因素,發展研究可以更好地觀察人的行為、分析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的問題,因此人們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政策途徑有利于更為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因素的引入和新古典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發展經濟學家有可能更加切合發展中國家經濟實際并進行理論創新。正如阿羅所言,“新制度經濟學運動……主要不限于對經濟學的傳統問題——資源配置及其利用——給出答案,相反的,他回答了新問題,即經濟制度為什么以這種方式而不是那種方式出現;它與經濟史相融合,帶來了遠比傳統理論更加犀利的‘本原經濟學’的分析”。[6]當然,新制度主義進入發展領域還僅僅剛開始,今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如何把主要用于發達國家的制度分析,恰如其分地切合制度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各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就面臨著重大的理論創新。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在快速發展中更多存在的是非正式的組織和制度,了解這些制度變異(相對發達國家過去和現在演進規律而言)及其發展悖論,同樣需要理論的靈感和智慧。這些都應該是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然而,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本身的發展并不能完全代表發展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方向。這是因為,第一,盡管制度分析至關重要,但制度的建立、調整和變遷本身并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它們僅僅只是手段,因為結構的不均衡和結構的調整和轉換,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變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換言之,工業化是經濟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基本內容,發展中國家可視為“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可以具體而明確地稱為“農業國的工業化”,這就必然構成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題。[7]此外,伴隨著農業國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發展,發展中國家面臨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新制度主義分析盡管已成為分析不發達經濟問題的重要工具,但結構主義分析和新古典主義分析,都是分析不發達經濟問題的重要工具,必須予以借鑒和包容吸收。特別是發展經濟學創始初期,涌現過許多十分精深的關于發展動態學的思想,例如技術性外部經濟、貨幣性外部經濟、規模收益遞增、社會經濟運行的多重均衡性、二元結構、歷史慣性和預期產生的回滯現象(Hysteresis)等等,這些思想曾經啟發并正在激勵著現代主流經濟理論取得若干新的進展,例如基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的市場失效理論、基于二元結構思想的效率工資理論、協調失效(Coordination failure)理論,激勵理論和戰略行為理論,[8]新增長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也與之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此外,結構的不均衡和結構的調整和轉換,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變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此同時,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中,各種經濟行為主體(包括個人、民間團體和政府)的行為方式,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正是制度分析的主要領域。至于新古典主義的增長要素分析,也早已成為發展研究的一種基本工具。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如何更好吸收主流理論形式化分析的成就和經驗,將之運用到各種制度分析和整個發展領域,已成為發展經濟學必須認真予以重視的事情了。

第三,就發展經驗分析和發展政策制定而言,僅有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的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許多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變量難以比較精確的量化,而且發展中國家相對缺乏歷史數據。為了更準確分析發展過程、更好指導發展實踐,我們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作微觀計量的研究。

第四,我們還必須始終樹立一個信念,這就是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研究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而不是簡單地把已有的主流經濟理論分別應用到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國際貿易、農業農村和貨幣金融等方面的問題分析中。換言之,我們必須努力維護發展經濟學的獨立存在,并積極推動其繁榮發展。這是我們的使命和發展方向。為此,發展經濟學應以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為主線,兼收并蓄各種學說之所長,以一種綜合的視野和方法開展分析。誠如許多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如阿瑟·劉易斯、斯特恩(Stern, N.)所言:如果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及其制度和政治背景有了一般性了解,就可以對許多發展問題作出更好的回答,因此,一個優秀的研究發展問題的經濟學家,既要作為某個學科的專家,又要作為一名發展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正是在把大問題、小問題和問題解決方法進行結合中,呈現出其顯著的繁榮和豐富多采。[9]發展經濟學正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它已成為處理發展中國家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的一個科學范式。由于經濟社會的欠發達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管理、技術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發展研究已從純經濟理論范式中走出,逐漸向一個超專業化學科(Hyperspecialized Subject)方向發展。一方面,它的研究視角擴展到許多非經濟領域,另一方面,發展經濟學正在朝著更加精細的科學專業化方向努力。[10]總之,發展經濟學從大一統的宏大經濟理論范式中走出,分化出若干個專業化的關于發展問題的子分支,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一個跨經濟分析與非經濟分析的邊緣性的綜合學科。

最后,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實踐中一定會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模式,推動理論創新和學科創新。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問題。分析許多發展問題,盡管需要借助一般的經濟概念和原理,但已有的西方經濟學的許多主要概念和原理對于理解和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并不十分中肯和適用。因為在那里,文化價值、社會政治、歷史背景和其他管理制度,都是作為既定的分析前提,并被假定為不會阻礙經濟的增長。發展經濟學呼喚創新。但是中國不少經濟學家的眼光,還停留在推廣西方經濟學,而非創新中國經濟學的階段。我們期待著: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推動和重振發展經濟學。

參考文獻:

[1]金德爾伯格,赫里克.經濟發展(英文版第4版)[M].紐約,1983.48~61;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張培剛,張建華.發展經濟學名著選讀[M].華中理工大學經濟學院講義,2000.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芻議[J].經濟研究,1989,(6).

[4]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1999.

[5]P. Bardhan, 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World Development, 1989, No.5.

[6]Arrow,K. Reflection on Essays, in Fiewel,G. ed., Arro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Policy,1987,p734.

[7]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中下合卷)[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8]Pranab Bardhan.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Bardhan and C.Udry eds.Reading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V1): Micro-theory,MIT press,2000; K.hoff and J. Stiglitze. Modern Economic Theory and Development, in G.Meier and J.Stiglize, eds,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Stern, N.(1989) 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A Survey. Economic Journal, 99, p599.

[10]Theofanides, S. The Metamorphosi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Vol.16, No. 12,pp1455-1463, 1988.

責任編輯 劉鳳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精品护士|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伊人欧美在线| 久久婷婷六月| 97在线免费视频|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第八页|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三区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91在线视频福利|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激情综合图区| 免费在线色|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天|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无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五月婷婷综合色|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高清视频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高h视频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嫩草国产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国产黄色|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精品久久蜜桃|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