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本文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相應的測度方法,重點分析了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形成的主體因素。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可以并且應該圍繞這些影響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和調整,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創新能力; 測度;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083-03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奮斗目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為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任,同時擔負著為國家培養未來的高層次理論研究人才的重任。這些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無疑具有重大影響。不論是應用型還是理論型,高層次人才最基本、最關鍵的素質是創新能力,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轉變研究生教育觀念、加強研究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以適應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這一課題不僅引起了現代政府的高度關注,也為許多學者所關注。如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者Burton R. Clark(1993)認為,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形成探究的場所,大學組織了很多學科發展和維持進行探索的運作團體,它們處于最好的地位,協力地訓練一代又一代的顯得好奇的有才智的人,生產科研成果。Nyquist(2002)認為,研究生教育要使得學位獲得者除了應該具有學科知識外,還要有能力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從事發明和創造。Gumport(1999)探討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之間的相互依賴與聯系,主張研究生教育主要功能就是培養研究和創新能力。
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因而成為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及研究生指導教師最為擔憂和關切的現實問題。在承擔研究生教學任務、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和參加研究生畢業答辯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選題的重復與雷同、現代研究方法的缺失都是這一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然而,在當前的研究生教學研究文獻中,鮮見對研究生創新能力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是試圖圍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索,從而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二、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測度
(一) 創新的內涵
不同學科可能對創新定義不同,從經濟學角度看,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是經典的,他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新的組合。他把這種組合歸結為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或生產出新質量的產品;(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的市場;(4)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應來源;(5)實行了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創新不是一種例行工作,這是因為:將來是難以預測的,新計劃易于犯錯誤;人的心理往往對新事物持懷疑和保留態度,社會環境常常出現阻力,標新立異常會遭到非議。熊彼特的定義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從社會生產的側面對創新的定義。也許這一定義,對學術研究的側面并不完全適用,但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創新的一些根本特征。借鑒這一定義,從學術研究的方面來看,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 提出了新的理論或將現有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即在揚棄的基礎上,對現有理論作出修正。我們考察一部經濟理論的演變史,可以感知到這一脈絡。如,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體現了經濟學家對增長問題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單要素的增長模型(如哈羅德—多馬模型)到多要素增長模型(如索羅模型);從外生的經濟增長模型(如新古典增長模型)到內生的經濟增長模型(如新增長理論);從注重有形資本(即實物資本)到無形資本(如人力資本、制度因素等)。最典型的例子是,Solow增長模型將儲蓄率和技術進步等重要變量視作外生給定,因而其經濟增長取決于外生的增長率,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將儲蓄率進行了內生化,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模型將技術進步進行了內生化。新的理論或模型的提出都是對舊有理論的揚棄,是經濟學家們理論創新的結果。
2. 提出或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數學與經濟計量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運用,使得經濟學研究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變,在計量經濟學的演變過程中,從傳統的時間系列或截面分析向面板數據分析的轉變,都代表著研究方法的創新。再如,傳統的宏觀經濟學研究主要是從總量到總量的研究,而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試圖把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相結合,最典型的例子是,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在將傳統經濟增長的儲蓄率內生化時,引入了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數,從而將宏觀經濟的儲蓄率建立在微觀家庭決策的基礎之上。新研究方法提出與使用,常常會催生著新的理論。每一種研究方法的提出,都凝聚了經濟學家們的大量創新努力。
3. 使用新的研究樣本。經濟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釋和預測經濟現象,并據此提出經濟政策建議。隨著現實經濟的發展,一些舊有的理論有的仍然有解釋力,但也有一些卓有的理論無法解釋新的經濟現實。對不斷發展著的經濟現實的研究,有時會催生新的理論和新的研究方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是典型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后,西方國家發生的滯脹現象,是凱恩斯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因此,凱恩斯學派的地位受到動搖,非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派得到了發展。對新研究樣本的使用,可以對舊有的理論進行檢驗,從而可以帶動對舊有理論的揚棄。
(二)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測度方法
對于研究生來說,其創新能力應該說在培養之中,不能用大師的標準來要求,但應該用大師的標準作為楷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研究生創新能力是一個不可觀測的變量,它是研究生學術研究的綜合能力體現。然而,考慮到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我們可以從研究生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及研究方法兩個主要角度進行測度:
1. 選題意義的重要性。選題是具有重要創新性或應用性,還是屬于重復性工作,是反映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了研究生發現新問題的能力。能否站在學科研究前沿,提出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課題,決定了論文是否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是否具有原創性和挑戰性的關鍵所在。如果僅僅是簡單移植,只是對他人方法的應用和重復;如果僅僅簡單揭示表面現象,沒有深入研究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如果僅僅簡單延伸,只是進一步證實他人的工作;如果僅僅簡單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實驗證實已知的結論,那么選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選題意義的重要性,是個定性概念,如何定量化,有兩個方向:一是從論文所發表的期刊級別考察,國際和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術雜志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往往都是學科最前沿的課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具有挑戰性和原創性,其學術價值得到國際學術界的承認,我們可以根據論文發表的期刊級別這一代理變量,對論文的創新性這一定性變量賦值。二是采用國際上通常用“論文被引用次數”這一指標來衡量研究生創新能力狀況,大部分學位論文。
2. 研究方法的規范化與現代化。基于中國研究生教育的現實,以經濟學專業為例,能夠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尤其是碩士生學習階段,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困難的。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的、規范化的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是確保論文創新性的方法論基礎。如果使用陳舊的甚至不規范的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即使選題很有意義,也不會做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以經濟學專業為例,能否建立數理模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能否使用最新的計量方法進行經驗檢驗,是比較共認的規范化研究方法的判斷標準。
三、 研究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影響因素
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因素既有社會評價與用人制度、學校研究生教育與管理制度、導師的素質與責任心等外部因素,也有研究生自身主體因素等內部因素。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研究生自身的主體因素。
1. 是否具有創新的意識。創新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自1981年我國恢復學位制度以來,研究生教育始終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取得創新性成果為己任,并且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對創新與研究生教育的關聯性予以明確闡述。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明確提出,“碩士學位論文對所研究的課題應當有新的見解”、“博士學位論文應當是作者在科學或專門學術上做出的創造性成果”;在國務院1999年下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及其若干配套政策中提出,要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研究生自身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時,就應該把創新看成是一種信念,而不是把接受研究生教育僅僅當作混取文憑的一種手段。樹立創新意識,必須養成逆向思維、不斷探求新奧秘的欲望和敢于質疑的膽量和勇氣,敢于發現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如果主觀上沒有創新意識,那么就沒有意愿做出創新性工作。
2. 是否把握學科研究前沿。要做出創新性成果,就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一步。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把握學科研究前沿,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兩種可能性:要么重復前人的研究,甚至滯后于前人的研究;要么缺乏必要的學術研究規范。前人的研究不僅將人類對相關領域的認知在歷史上大大向前推進了,形成了人類文明的成果,而且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規范的研究范式。如果重復前人的研究,那么我們選題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就完全缺失,如果缺乏學術研究規范,那么我們的研究就象癡人說夢,缺乏邏輯、缺乏專業性、缺乏科學性。當然,一方面由于前人的研究也并沒有窮盡真理,另一方面由于隨著鮮活的經濟現實的發展,我們可以努力尋找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環節,這些前人留給我們的創新空間所在。因此,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把握學科研究前沿,是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基本前提條件。
3. 是否提出或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對于博士生來講,如果研究方向為方法論,那么隨著研究的深入,是可以在方法論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對于經濟學專業尤其是計量經濟學方向來講,其方法論的創新尚有巨大的空間。對于碩士生來講,可能在方法論創新上缺乏功底,那么,熟練掌握成熟的最新的研究方法,是在確定選題之后,決定其研究能否取得創新性突破的方法論基礎。即使選題很好,但使用傳統的、落伍的研究方法,也是很難提高研究質量的。
4. 是否具有敏銳感知能力和理論抽象能力。經濟研究論文選題來自鮮活的經濟現實,我們自身生活在現實經濟之中,能否從現實中找到原有理論無法解釋的方面,取決于研究者的感知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理論總是會滯后于現實的,成熟的理論都是來自對某些經濟現實的理性思考的。如果,研究者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對現實經濟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那么就為一個好的選題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經濟現實進行理論抽象,找出隱藏在現實背后的規律。做好這步工作,就需要較強的理論抽象能力。就經濟學專業而言,就是會運用規范的研究方法,進行一般化和模型化,從而建立新的理論。
當然,我們這里所考慮的四個主體因素是相輔相成,綜合一體的。如果這四個因素都具備了,相信離做出創新性成果不遠了。與此同時,幫助研究生具備這四個要素,正是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們在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論文寫作、以及參加學術會議、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研究),都需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和造就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如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不能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式,而應將“研究性”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將科學研究融于教學內容之中,使教學內容反映學科的發展;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過程具有探索性;進行一定程度的學術研究,使學生的課后學習具有研究性。這些方面的內容是我們后續研究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Burton R. Clark, 1993. Place of Inqui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of California Press.
[2]Nyquist, J., 2002, The Ph. D: a Tapestry of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Change: a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Nov./Dec..
[3]Gumport, P., 1999,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Interdependence and Strain. In P. Altbach et al. ed.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4]瞿偉,劉曉武,李鳴放,黃曉玫.影響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發揮的制度因素分析——國外研究生教育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5):9-12.
[5]劉朔.博士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研究生,2007,(7):52-54.
[6]李剛,洪艷,趙春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42-44.
[7]吳宏翔,熊慶年,顧云深.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四個表現[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9):47.
[8]趙研,姜慶丹,趙鐵,張冬宇.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思考[J].理論界,2007,(12):205-206.
[9]胡乃聯.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06,(4):39-41.
[10]陶玉萍,紀軍.研究生教學模式探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3):64-68.
[11]江滿情.實施研究性教學[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8):53-56.
[12]王得忠,胡榮.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因素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13]郭繼民.博士生創新教育之我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6):72-76.
[14]顏建勇,陳壽燦.培養和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路徑選擇[J].理論月刊,2007,(7):100-102.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