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區域,長株潭城市群的整體產業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都趕不上長三角地區,但是長株潭城市群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和產品,在某些方面還是優越于長三角地區,比如機電產業,長株潭城市群擁有機電產業一體化基地,這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特色產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關鍵詞:產業創新; 比較; 長株潭城市群; 長三角
中圖分類號:F0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128-03
從狹義上講,產業創新指的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創新主體之間通過協同作用,實現技術的創造發明和產業化應用,從而實現產業突破性的進步、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從廣義來看,產業創新指的是產業創新主體(政府、企業等)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環境創新和組合創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能力,培育新興產業,或使得原有產業在一定區域內處于領先地位;或使其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從而促使產業發展實現質的飛躍的創新活動。[1]
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中西部具有特色和極大發展潛力的城市區,是湖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素有“金三角之稱”。長三角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迅速,聚集了全國的諸多高層次人才,產業創新程度高,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由于長株潭城市群與長三角有較近的緯度,而且長三角的產業創新程度高,有很多方面是長株潭城市群需要學習和借鑒的,于是對兩者產業創新狀況進行比較,對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創新的形成有較大的啟示作用。
一、 長株潭城市群與長三角經濟發展狀況比較
(一) 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長株潭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占湖南省的比例呈上升趨勢。2005年長株潭地區GDP為2410.88億元,占全省的36%;地方財政收入2004年為112.95億元,占全省的35.2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5305元,為全省平均水平9299元的1.6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286元,為全省平均水平8617元的1.19倍。2006年,長株潭城市群實現GDP總額比上年增長14.1%,增速高于全省2個百分點。2007年上半年,長株潭實現GDP總量達1533.5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還在提升。[2]從全國范圍來看,長株潭城市群GDP在2002年全國城市GDP排序中名列第14位。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7個城市群的經濟運行情況中,長株潭城市群更是顯露出了其作為湖南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發展勢頭。長株潭城市群不僅在七項評測中有多項指標領先,還實現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和財政增收最快兩項第一,同時以7833.5元的人均GDP在7個城市群中排名第三,首次進入前三名。[3]長株潭經濟發展速度不可小覷,正在成為湖南省甚至我國中南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核心地區。
長株潭城市群初級產品豐富、勞動力質優價廉,并且擁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品牌,如三一重工、千金藥業、金茶集團、九芝堂藥號、賓佳樂乳業、北汽福田等,這些知名企業和品牌是推動城市企業集團化,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重要力量,也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沙擁有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煙草食品、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株洲的工業發展很迅速,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紡織、電子、煤炭等多產業發展的工業格局。湘潭是全國重要的機電、錳礦、精細化工基地,其中湘電集團就是長株潭的知名重點支柱企業。截至2005年,長株潭聚集了湖南省90%以上的科研人員和80%以上的科研成果,62.2%的高等學校。長株潭地區擁有26個院士,20個博士后流動站,92個博士點,6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在逐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轉化體系,具有比較明顯的科教優勢。[4]
(二)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長三角主要由蘇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臺州。長三角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經過十幾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無論從經濟規模、人口數量和質量,還是市場化和國際化等體制因素衡量,長江三角洲已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2000年—2004年長三角占全國GDP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巨大。2003年,長三角地區在全國1.0%的土地上創造了20.27%(2003年末為22803.31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同時養育了占全國5.9%的人口。[5]長三角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經濟密度是全國的19.5倍,人均GDP是全國水平的3倍。2003年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14.4%,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5.3個百分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38.8%,外貿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50.1%,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比上年增長49.5%,三者分別占全國同期份額的19.2%、31.6%和47.8%。此外,長三角地區匯集了全國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國科研機構1/5、高等院校1/3和大中型企業1/4的科研經費。
二、 長株潭城市群與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的基本狀況
(一) 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創新狀況
2006年湖南全省各市州科技進步監測結果按照總分排序為:長沙、湘潭、株洲、衡陽、婁底、岳陽、郴州、常德、益陽、永州、邵陽、自治州、張家界和懷化。其中長沙、湘潭、株洲名列前三位。長沙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較集中的城市,在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經濟增長和科技促進社會進步4個方面均處于全省第一。從各市州科技進步總分來看,長沙、株洲、湘潭也是名列前三位,創新的基礎條件較好,產業創新在全省中排名前列。
表1: 2001-2004年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創新基本情況

考慮到產業創新可以理解為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組合,我們在分析長珠潭城市群產業創新狀況時,分別采用新產品開發的費用占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比例表示產品創新,新產品銷售收入占GDP的比例表示市場創新,中高級職稱人員占企業科技活動人員的比例表示技術創新,城鎮和私營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表示管理創新。產品化是在大規模生產條件下對技術成果的檢驗,是產品在市場接受程度的檢驗,獲取利潤的能力,于是采用開發新產品的經費占經費支出總額來代表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達到改變現有產業或者創造新產業的目的,從而達到真正的產業創新,于是采用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占地區GDP的比例代表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的變革可能導致新技術體系的變革,對整個產業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人是創新的主體,于是采用中高級職稱人員在科研人員中的比例代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既可以是提出一種新的經營思路、經營理念并加以有效實施,也可以是創造一個新的組織機構并使之有效運轉,還可以是提出一個新的管理方式或設計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等等,而這種新的管理創新理念最多的是萌芽于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因為這些人員處于寬松的創新空間,且他們生存壓力大,他們總是嘗試著從改變經營思路、經營理念來迎合市場的競爭,所以采用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來反映管理創新。2001—2004年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創新的基本情況如表1。
(二) 長三角產業創新狀況
目前,隨著江浙滬兩省一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科技進步削弱了生產要素流動的地域限制,使長三角經濟技術進一步密切。2005年,長三角以占全國1.14%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占全國18.3%的國內生產總值。長三角區域的科技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比重為28.91%;RD(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均名列前茅。2005年長三角區域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為14281183萬元,占全國的27.20%;科技活動內部支出達13014769萬元,占到全國的26.91%;RD經費內部支出也相對較高,達到了641475萬元,占全國的26.18%。人員投入相對較低,只占到全國的21.67%。[6]
三、 長株潭城市群與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比較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江蘇、浙江省內城市的相關性,在進行對比分析時,本文采用上海、江蘇和浙江全省的數據來分析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創新。
(一) 區域創新能力的比較
考察一個區域的創新能力通常對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環境、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如表2,可以看出上海的創新能力名列各省市第二名,江蘇和浙江分別列第四位和第六位。湖南省排名第十四位,其創新能力無法與長三角的兩省一市相提并論,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區域,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創新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
表2:中國各地區創新綜合能力排序[7]

(二) 制度創新的比較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快速,是區域創新能力的體現,這一創新能力突出的表現在制度創新方面。例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長三角產生了推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這種區域創新能力突出地反映了該地區在區域創新方面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而長三角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又為長三角的產業創新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導致外來信息接受的低成本,地處沿海并且依托上海,這樣更容易接受外來信息,形成創新的信息源泉。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成本低,創新成果流動更快,創新成本隨之降低。
長株潭雖然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交通便捷,但地處內陸,信息傳遞與長三角相比還是比較慢,信息接受成本也較高,創新成果流動的速度和成本隨之升高。一直以來,長株潭沒有形成自己較為獨特、較為明顯的發展模式,產業發展制度在不斷完善發展中。
(三) 產品創新的比較
長三角地區的優勢產品主要是化學纖維和集成電路這兩種產品,2004年全國3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江浙滬生產的這兩種產品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2004年兩省一市生產的家用洗衣機占全國的50%以上,化學農藥和微型計算機等2種產品產量占全國40%以上。
電子信息、煙草食品、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冶金、化工、建材、機電、有色金屬等產業產品是長株潭城市群特色產業產品。鋼鐵、機械裝備制造、卷煙是湖南三大支柱產業。株洲、湘潭是老工業基地,基礎雄厚,機電、冶金等產業仍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三一重工等機械制造業的重點企業在國內具有較好的品牌知名度。相對于長三角地區,重工業產品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各類產品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和較大的影響。2004年長株潭城市群產品創新水平(新產品開發支出金額占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的比例)是31.53%,全國平均產品創新水平是20.50%,長三角地區產品創新水平為28.24%,高于全國水平,但是低于長株潭城市群產品創新水平(如表3)。長株潭的工業基礎相對于長三角而言比較雄厚,對于工業產品創新的需求比較大,創新的能力較強,對產品創新的投入與長三角相比也就比較大。
表3:2004年長三角及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04年上海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四) 技術創新的比較
表4:2004年長三角及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情況(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2004年上海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4可以看出,2004年長三角地區技術創新水平是59.91%,高于全國水平58.09%,同時也高于長株潭城市群的技術創新水平39.43%。長三角地處東部沿海,良好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較多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自然包括從事科技活動的中高級人員。而長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理位置相比長三角地區還是不如長三角優越,人力資本偏向于向東部沿海的長三角地區轉移。
(五) 管理創新的比較
長株潭城市群2004年管理創新水平(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占年末單位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為78.6%,長三角地區管理創新水平為70.33%,低于長株潭城市群水平,但高于全國水平52.15%(如表5)。“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意味著江蘇和浙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重點發展私營和個體經濟的局面,因此從事城鎮私營和個體的人員很多,特別是浙江的小商品生產為更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上海吸引了大量的高學歷人才,這么多人才更多地從事科技活動,在國有企業及其他單位工作,因此城鎮私營和個體人員的從業比率遠遠小于江浙,于是整體上長株潭城市群的管理創新水平高一些。由于管理創新還由其他要素組成,單從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占單位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來闡述,雖有一定的說明意義,但還需要深入地調查分析說明。
表5:2004年長三角及全國從業人員情況(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2004年上海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數據選取了上海、江蘇和浙江兩省一市的數據進行分析,與嚴格意義上的長三角地區有一些偏差,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可以反映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創新狀況。長三角地區位于東部沿海,長株潭城市群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經濟發展迅速,但各方面與之相比還是略遜一籌。長株潭城市群的整體產業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雖趕不上長三角地區,但是長株潭城市群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和產品,在某些程度上還是優越于長三角地區,比如機電產業,長株潭城市群擁有機電產業一體化基地,這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特色產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扎瑪.東北產業創新研究[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4).
[2]馬文銀.長株潭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的構想[J].商場現代化,2006,(11).
[3]何大華.長株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2006,(4).
[4]傅麗華.長株潭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與對策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3,(12).
[5]周新宏,沈霽蕾.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經濟縱橫,2007,(4).
[6]伍華佳.長三角區域產業知識創新與核心競爭力——基于默會知識的思考[J].社會科學,2008,(1).
[7]柳卸林,胡志堅.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分布與成因[J].科學研究,2002,(5).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