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城游憩帶的發展會加速城鄉間人口流、資金流和物流,促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融合發展。本文回顧了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的歷程,分析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提出了現階段的發展對策:整合營銷,打造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旅游休閑之都的形象;完善環城游憩出行系統;創新開發環城游憩帶內活動;引導當地居民和開發商的經濟行為。
關鍵詞:武漢; 改革試驗區; 環城游憩帶; 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134-03
經濟的發展帶來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形成追求健康生活的觀念,促使休閑游憩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國家帶薪休假制度的出臺,使適合“雙休日”、“小長假”等時間的短途旅游引起人們倍加關注,城市周邊以其獨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1]以大城市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一小時”/“兩小時”的環城游憩帶發展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98年北京大學吳必虎提出了“環城游憩帶(ReBAM)”概念: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簡稱“環城游憩帶(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2]
去年底,武漢城市圈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是: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目標,以武漢市為主體,發揮武漢在城市圈中的龍頭和輻射作用,同時增強武漢城市圈內“1+8”城市在產業、金融、交通等方面的關聯度。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形成以武漢市為核心,與其它8個城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經濟一體化格局。在城市一體化過程中,土地會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有些城鄉交接帶景觀會逐漸消失,有些環城游憩地會成為城市內部用地,可能失去游憩功能。為促進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布,建設生態人居環境,環城游憩帶在發展中可通過設立景觀保護帶來奠定良好的自然環境背景。[3]同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會加速城鄉間人口流、資金流和物流,促進武漢改革試驗區全方位融合發展。
一、 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歷程
我國旅游業在1978年以后逐漸復蘇,80年代初國內旅游漸成氣候,武漢環城游憩帶開始發展。依據不同時期的主導因子把武漢環城游憩帶的發展歷程劃分為資源導向初始發展、政府引導發展、市場導向多元化發展、形象導向大規模發展四個階段。
(一) 資源導向初始發展階段(1986年以前)
在1986年國家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產業發展之前,環城游憩帶的發展是自發的、缺乏規劃的,據此界定為初始階段。這一階段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的特點是:以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導向,人文與自然類型游憩區兼有,以人文類型為主;游憩地實施從資源到產品的開發路線,忽視市場需求,游憩活動以觀光游覽為主,空間分布較零散。
(二) 政府引導發展階段(1986-1993年)
1986年我國把旅游業開始作為經濟產業發展,1992年后國家旅游局開始實行主題旅游年市場推廣,引導國內旅游,各地政府紛紛引導扶持旅游業的發展,環城游憩帶發展加快。這一階段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的特點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以現存條件較好的資源為導向,主要開發自然資源類型尤其是山岳水體類型游憩區;環城游憩帶開發開始有規劃指導,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開發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游憩活動還是以觀光游覽項目為主,游憩區數量增長很快。
(三) 市場導向多元化發展階段(1994-1999年)
1994年我國允許景區開發吸納非政府資金,這也意味著環城游憩帶的發展進入了市場導向階段,市場需求和投資方意愿決定著環城游憩帶的開發。1995年我國實行的雙休日制度引發了城市周邊旅游熱,環城游憩帶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的特點是:開始注重旅游市場需求,通過市場研究為游憩地開發指引方向;近距離休閑地開發得到重視,游憩活動項目日益豐富;投資渠道不再是單一的政府投資,民間資本開始被吸納,呈現投資多元化趨勢;環城游憩帶的規劃開發也開始進行市場化運作,出現采用招標方式選擇規劃單位,開始注重市場的調研和需求預測;資源知名度不再是開發的唯一導向,開發者開始引導旅游者認識游憩地,游憩區類型也呈現多元化。
(四) 形象導向大規模發展階段(2000年以來)
199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每年三周長假制度大大刺激了國內旅游,2008年國家又增加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小長假,城市周邊休閑度假游進一步升溫,強烈的旅游需求促使環城游憩帶不斷涌現,市場競爭激烈,游憩地的綜合形象塑造開始受到重視,武漢環城游憩帶進入了形象導向大規模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主要是:游憩地的開發和推廣中非常注重突出主題和特色,在資源整合和活動創意上系統打造游憩地形象,以富有個性的綜合形象滿足市場需求;近距離的休閑游憩區大量涌現,創新性的旅游產品得到旅游者喜愛,游憩活動多樣,主題公園、農家樂、運動探險、休閑度假等類型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二、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帶發展現狀
依據湖北省旅游局提供資料及湖北旅游網站資料獲知在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帶范圍內,截至2007年底已建游憩區有108個,其空間分布如圖1中黑點所示,其中一小時游憩帶內游憩區有56個,兩小時游憩帶內游憩區有52個。[4]雖然近年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發展迅猛,但與國內環城游憩發展較成熟的城市相比尚有差距,游憩地的空間布局和功能設施還有待優化。
(一) 環城游憩帶發展快速但不均衡
構成武漢環城游憩帶的游憩區數量增長很快,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既有自然山水觀光、民俗風情體驗,還有農家休閑、郊野度假等。環城游憩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到城郊出游,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2007年的春節,不少武漢人的過年方式是“住別墅、放焰火、游景區、一家人郊區過春節”,環城游憩帶景區為游客準備的高蹺、賽狗、焰火、篝火晚會以及富有特色的農家飯讓人們回味無窮。雖然在內外因的驅使下武漢環城游憩帶發展很快,由于環城游憩帶的開發具有很強的地域推進和市場擴展規模,越鄰近城市邊緣而且風景優美的地區越容易接受資金和人力的投入。現階段武漢市郊區的游憩區數量增長和發展都較快,距離較遠的游憩地發展相對較慢;在假日旅游中,同等距離的游憩區也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有的游憩區頗受青睞游客爆滿,有的游憩區門可羅雀、資源閑置,總體上看環城游憩帶的發展處于不均衡狀態。

圖1 武漢環城游憩地空間分布
(二) 環城游憩帶功能綜合化但特色不鮮明
目前,國內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還是一種觀光性質的,但這種觀光性質的旅游模式正逐漸發生變化,即從單一觀光性質旅游向集觀光、文化、休閑、度假、保健、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模式轉化。武漢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帶也正處于這樣一個綜合發展的階段,環城游憩帶內景點日益增多,許多城郊旅游地集自然風光、休閑度假、人文景觀、體育健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進行開發,但卻面臨諸多不足,旅游產品忽視內涵的挖掘,地域和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各游憩區項目內容與形式基本雷同,參與性活動設計不夠細致,有些人造景點規劃建設急于求成,創新不夠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 環城游憩帶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帶的發展狀況與和國內環城游憩發展較成熟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等)相比仍顯落后,有待進一步完善。北京郊區的休閑度假游、成都周邊的農家樂等已頗具規模,其規劃合理,管理科學,特色鮮明,擁有穩定的市場基礎。武漢周邊資源豐富,基礎條件好,但缺乏科學引導和規劃,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旅游項目存在盲目投資、低層次重復建設的問題;有些地區旅游度假區的建筑風格混亂,功能設計不能滿足多層次游客的休閑的需要;很多投資者和管理者仍然按照商務酒店的模式去建設和經營度假區,在軟硬件方面沒有突出度假區的特色;在環城游憩帶的分布上缺乏科學的功能分區,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總之,武漢改革城市圈綜合配套試驗區環城游憩帶還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隨著居民環城游憩需求的進一步提高,環城游憩帶還需依照市場規律科學規劃,向集約型方向發展。
三、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城游憩帶發展對策
(一) 整合營銷,打造武漢改革實驗區旅游休閑之都的形象
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宣傳,渲染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旅游休閑文化,營造“環城休閑之都”的旅游形象。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出臺優惠的投資政策,吸引外來旅游企業來實驗區落戶,擴大實驗區的旅游吸引力,增強旅游業的集群效應。
(二) 完善環城游憩出行系統
交通狀況是環城游憩帶發展的基礎保障。除了現有和規劃中的連接各地方城市的高速公路之外,為便利市民的旅游出行,政府應考慮開行聯接各旅游點的公交或旅行巴士,保證旅游景點的可達性和旅途的順暢性。
(三) 創新開發環城游憩帶活動
將環城游憩帶劃分為近郊和遠郊兩區域,創新策略有所差異。近郊主要指武漢市所轄幾個郊區:如黃陂、新洲、蔡甸、東西湖、江夏、漢南等;遠郊主要包括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內除武漢市域范圍的其他城市所轄區域。
1. 近郊旅游活動創新。近郊區的環城游憩活動相對而言成熟一些,各類項目都有涉及,在現有基礎上可再作些創新。(1)突出山野特色、增加參與項目。近郊山體類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也較高,但森林實際利用率不高,有些山幾乎沒有什么旅游項目,游山就是在山上走一圈,雖說呼吸新鮮空氣,但讓人提不起興致。創新開發應在生態開發的前提下,增加森林游憩活動:登山、滑翔等有氧運動;攀巖、探險等野外訓練活動;野營、篝火晚會等豐富節目。各項活動建設應該依自然而建,避免太多人工痕跡,讓都市人感到“野”味。在山上種植果樹,在果實成熟季節組織采摘活動,聽園藝師講課,吃農家飯,讓都市人領略豐收滋味。[4]活動設計要細致、到位,如攀巖前提供野外活動訓練營的培訓,讓游客玩的專業,才能盡興體驗。(2)增添度假村休閑活動、適應不同市場需求。依托良好自然環境建立的旅游度假區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節假日消除心理緊張和身心疲勞的好去處。武漢近郊的度假區不少,但缺乏統一規劃,風格凌亂,活動單調,一般都是針對團體市場。創新開發應對現有部分度假設施改造成為適合家庭、情侶的溫馨風格,同時提供各種休閑活動,如騎多人自行車、家庭競賽、小型主題酒吧活動等,以豐富的游樂項目給不同的人們提供多種選擇。
2. 遠郊旅游活動創新。遠郊區特色多樣,與近郊風貌差異大,在創新策略上也應不同,活動吸引力要更大些,才能招徠客源。(1)針對不同市場展開主題旅游活動。如“知青故里游”:利用這些與武漢較近、以前知青下鄉所在的地方特點,布置出老背景、提供老場地、演繹老故事,吸引曾經是知青的中年市場。(2)駕車旅游活動。這里所指駕車旅游不僅僅是一家人獨自開車出游,也含團體駕車出游。團體駕車出游是指吸引旅行社或汽車商組織有車族結伴出游,既可相互交流駕車經驗又可消除旅行寂寞。遠郊游憩地應建設配套停車場,為駕車者提供各項所需服務以方便旅游。(3)對活動進行優化組合。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各項活動點、線、面組合推廣。
(四) 引導當地居民和開發商的經濟行為
當地居民尋求發展的經濟行為是環城游憩帶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試驗區內各相關政府既要制定資源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還要在優化環境、筑巢引鳳、招商引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環城游憩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而居民的行為也影響著環城游憩帶管理活動的進行。環城游憩帶的形成區位,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雙向力量作用下,投資者和旅游者達成的一種妥協,土地經營的純收益是空間結構形成演變的主要動力。旅游開發商在環城游憩帶建設上更關注的是能否從中獲取經濟利益,往往將投資集中于旅游產業中消費彈性較高的部門或項目上如酒店、度假村等服務設施,而利潤相對較低的休閑環境改造、公共游憩空間的建設及環境保護不被重視,若規劃管理不當則環城游憩帶容易出現開發失控現象。政府應明確開發商、居民等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同時在保障體系上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如補貼獎勵采用無污染新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環保企業,激發他們的環保積極性,重罰嚴重污染環境、不按約定規則實施的企業。[5]另外,政府應引導市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江敏,張立明.基于環城游憩帶建設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J].2005,(5):82-83.
[2]吳必虎.大城市環城游憩帶研究-以上海為例[J].地理科學,2001,(8):354-359.
[3]張立明,胡道華.城郊旅游發展的驅動機制與空間演變[D].“21世紀城市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2004.11、260-265.
[4]李志飛,李江敏.大城市環城游憩地開發的實證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1):97-102.
[5]張安民,梁留科,李永文.旅游新景區開發的利益相關者博弈分析——以平頂山清水河景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11):1041-1044.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