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數學模型對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指數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模糊層次分析方法的基本內容和計算步驟;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因素,并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城市化水平、產業集中度、技術推廣率、政府效率是影響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分析了1993-2006年間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指數,得出了在1993-2006年這13年中,我國建筑業競爭力只上升了39.74個百分點,年均上升比例為3.24%的初步結論,該結果說明我國建筑業競爭力提高的速度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關鍵詞:模糊層次分析方法; 影響因素; 建筑產業競爭力指數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150-04
一、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我國建筑產業得到飛速發展。但我國建筑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以進入世界100強承包商占有國際市場份額為例,在2001年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中,我國入選的公司雖然在入選數量列世界第二位,但市場占有率僅為5.04%,平均每家完成營業額僅1.37億美元,遠低于225家公司4.73億美元的平均營業額。到2007年雖有49家中國公司進入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但中國企業營業額也只有5.7%左右,還低于2003年的比例。由此可見,我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中市場競爭力較弱,市場占有率低。因此,在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對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對了解我國建筑業競爭力現狀、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對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一直是學者們的研究熱點,但目前的研究只是通過給出一個具體數字來說明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的大小,并沒有對建筑業的競爭力進行動態比較。這些研究雖然對認識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但從根本上來說,它們只是從一個靜態的角度反映某一個時間點上我國建筑業競爭力的現狀,無法反映出我國建筑業的動態發展情況。鑒于此,文章通過比較各個年份中我國建筑業競爭力情況,來動態反映我國建筑業競爭力的變化趨勢,以期達到對我國建筑業競爭力的動態認識。就研究方法來說,文章選用模糊層次分析方法對建筑產業競爭力指數進行分析。
二、 模糊層次分析方法介紹
層次分析法(Analytci Hierarhc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tty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該方法突出之點是可以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為若干層次,在比原問題簡單得多的層次上逐步分解、分析,并可將人的主觀判斷和定性分析用數量形式表達、轉換和處理。盡管AHP是一種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并在能源規劃、交通系統設計、房地產管理等經濟領域的多規則決策問題中得到廣泛應用,但也存在遞階層次結構(評價指標體系)不盡合理、完善和權重確定主觀、粗糙的缺陷,而且忽視了硬性標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實際中為了使決策更加科學、可靠,對一個復雜系統通常有多個決策者或決策部門參與決策,在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方法)進行專家咨詢時,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專家往往給出不同的判斷矩陣。
模糊層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hcy Porcess,簡稱AFHP)是AHP在模糊環境下的擴展形式。為能更好地反映主觀判斷的模糊性,本文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方法對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指數進行測算分析。1983年,荷蘭學者Laharovne和Pdeyrgc曾經提出用三角模糊數表示比較判斷的方法并運用三角模糊數的運算和對數最小二乘法,求得元素的排序向量。
1. 三角模糊數及其運算
設R為論域,R上的模糊數,M稱為三角模糊數,如果M的隸屬數μM:R→[0,1]表示為:
式中l≤m≤u,l和u分別表示M支撐的下界和上界,而m為的M中值,一般地,三角模糊數M可記為(l,m,u),如圖3-1。
定理:如果M1=(l1,m1,u1),M2=(l2,m2,u2)是兩個模糊數,則:
三、 建筑業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確定
1. 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選擇
依靠全面性、簡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動態與發展、產業特性等分析了影響中國建筑業競爭力的多種因素,最終選取了對建筑產業競爭力造成影響的20個因素。由于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是影響因素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將它記做S0放入要素集分析。對于上節選定的影響因素,分別以S1到S20標識,得到影響因素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建筑業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與影響因素的標識
2. 中國建筑產業競爭力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對上表的影響因素經過層次分析法得到的權重按照從大到小排序,并累計計算權重和,如下表2:
表2: 影響因素的權重以及累積權重
從表中可以看出,權重前六位的影響因素的累積權重已經達到0.751,這是影響S0的主要因素,在分析問題時需要重點進行的。而余下的其它因素權重相對很小,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本著“抓大放小”的原則,本文對其它因素不作深入的研究。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對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是全要素生產率、從業人員競爭力、城市化水平、產業集中度、技術推廣率和政府效率。
四、 各因素對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分析
為了更好反映我國建筑業競爭力變化情況,文章將產業競爭力指數以1993年為基期(指數100),分析并測算1993年以后各年份的建筑業競爭力指數。為此,對于之前測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從業人員競爭力、城市化水平、產業集中度、技術推廣率和政府效率對整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效應,需要進行指數化處理。下面分別就全要素生產率、從業人員競爭力、城市化水平、產業集中度、技術推廣率和政府效率等的影響效應進行指數化分析測算。
限于篇幅,本文并不給出專家意見,而直接給出指數化后的結果。
(1) 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效應進行指數化,結果見表3。
表3: 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效應指數
(2) 對于從業人員競爭力影響效應指數化,結果見表4。
表4:從業人員競爭力影響效應指數
(3)對于城市化水平影響效應指數化,結果見表5。
表5:城市化水平影響效應指數
(4) 對產業集中度影響效應分析指標指數化,結果見表6。
表6:產業集中度影響效應指數
(5) 對技術推廣率影響效應指標指數化,結果見表7。
表7:技術推廣率影響效應指數
(6) 對政府效率影響效應進行指數化,結果見表8。
五、 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指數測算
運用專家調查法,根據建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相關指標的特征與含義對競爭力的影響大小經兩兩比較得出模糊判斷矩陣R,如表9。
在上述判斷矩陣中允許殘缺判斷矩陣,即允許決策者對某些方案間的兩兩比較判斷不表態。根據三角模糊數加法運算,求得評價指標模糊判斷矩陣的平均值,如表10。
表9:各指標對我國建筑業競爭力的影響
表10:評價指標模糊判斷矩陣平均值
由公式(1)計算每個準則同所有其他準則相比較的綜合重要程度值:
S1=(5.31,6.63,9.73)?茚(1/53.5,1/40.01,1/34.73)=(0.085,0.181,0.268);
同理可計算得:
S2=(0.214,0.164,0.337);
S3=(0.058,0.098,0.203);
S4=(0.216,0.212,0.346);
S5=(0.075,0.135,0.218);
S6=(0.087,0.211,0.284)。
由公式V(M2≥M1)=hgt(M1∩M2)=(l1-u2)/[(m2-u1)-(m1-l2)]得:
d'(A)=V(S1≥S2,S3,S4,S5,S6)=min(0.786,1,0.451,1,1)=0.451;
d'(B)=V(S2≥S1,S3,S4,S5,S6)=0.815;
d'(C)=V(S3≥S1,S2,S4,S5,S6)=0.235;
d'(D)=V(S4≥S1,S2,S3,S5,S6)=1.012;
d'(E)=V(S5≥S1,S2,S3,S4,S6)=0.403;
d'(F)=V(S6≥S1,S1,S2,S4,S5)=0.541。
即可得:
W'=(0.451,0.815,0.235,1.102,0.403,0.541)T。
歸一化得:
W=(0.130,0.236,0.068,0.293,0.117,0.156)T。
利用上述所測算的各指標指數值與指標權重相乘,得到1993至2006年我國建筑產業競爭力指數(如表11所示)。
表11: 1993-2006年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指數表
根據上表,可以繪制出1993-2006年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指數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圖21993-2006年間我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指數變化圖
通過圖2可以看出,中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明顯分為三個階段,即:1993-1995年的穩步增長階段,1995-2000年的調整過渡階段以及2000年以后的快速發展增強階段,該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的發展如國民經濟宏觀態勢的發展相一致,并且同建筑業行業自身的發育以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有著相當密切的相關性。
六、 結束語
從圖2中可以看出,盡管近年來我國建筑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其總體發展速度還不快。從表3-12中可以看出,在1993-2006年這13年中,我國建筑業競爭力只上升了39.74個百分點,年均上升比例為3.24%,也就是說,經過13年的發展,我國建筑業的競爭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就是說,我國建筑業競爭力提高的速度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國內建筑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國內建筑企業自身發展緩慢、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利潤率低、安全風險大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偏低等。
參考文獻:
[1]盧有杰.新建筑經濟學(第二版)[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2]汪文.基于因子與聚類分析的中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2).
[3]朱學紅.我國建筑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4]孫慶榮,韓傳峰.基于FAHP的黃河中下游災害系統脆性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5,(3).
[5]于立.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6]貢最眠,成虎.中國建設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J].建筑經濟,2000,(1).
[7]姚寬一.中國建筑業產業競爭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8]周燕,齊中英.產業競爭力及其來源分析[J].商業研究,2004,(8).
[9]賴熹.大型建筑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1,(1).
[10]陸寧.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3).
[11]周化舉.關于建筑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探討[J].建筑經濟,2006,(2).
[12]宋瑞乾.建筑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建筑經濟,2006,(8).
[13]陸寧.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1999~2003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評價[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4).
[14]劉貴文.中國建筑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J].國際經濟合作,2007,(7).
[15]姜連馥.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論的建筑業綜合評價[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7,(5).
[16]王家遠.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業綜合評價[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07,(4).
[17]周建華.基于因子和聚類分析法的建筑業經濟效益評價[J].建筑經濟,2007,(2).
[18]陳輝華.建筑業產業競爭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7,(22).
責任編輯 柏振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