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教育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與困境,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構及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因此,探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教育;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164-0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目標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農村整體面貌,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綜合工程,所涉及的問題艱巨而復雜,尋找問題解決的突破口與切入點成為當今時代所需。當前,農村教育無疑是重中之重,江澤民曾經明確地指出了農村教育在我國農村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意義,他說:“特別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我國十二億人口中,八億多在農村。廣大農村人口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直接關系到農村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大問題。”[1]因此,探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對樹立科學發展觀、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村教育的重大意義
農村教育對中國社會特別是對農村社會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得到人們的首肯與認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鄉村教育家針對我國農村的現狀而對農村教育的重要性進行了描述與理論探討,如晏陽初就認為解決中國農民患有的“愚、窮、弱、私”四大疾病,舍鄉村教育而無他途,陶行知也認為鄉村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與“立國的根本”,傅寶琛則說:“鄉村教育,是各種鄉村問題的先決問題,各種鄉村事業的基本事業,無論是消極的改革,或積極的建設,都離不開教育。”[2]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把“三農”問題的解決作為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在此情形下,農村教育的重大作用與意義更加凸現。
(一) 農村教育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直接影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現代化建設與社會穩定,并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但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還處在比較落后的水平,從而制約著整個國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農村教育。由于對農村教育的忽視而導致了農村教育的落后或缺失,其后果是土地的荒蕪、沙化或退化,森林大面積的濫砍濫伐,水土的大量流失,農業環境的惡化及農業技術人員的匱乏與農村生產力的低下等,我國農業由于這些因素而形成的殘破狀態不言而自明。相反,如果重視農村教育,積極向農村人口傳播先進的農業科技,培養農村科技人才,引導農村人口愛護與保護農業發展環境,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將是另外一番新局面。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中,我們應該認識到,農村教育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村教育脫離農業,是空洞的教育,是無效益的教育;農業脫離農村教育,就失去了發展的潛力,就必將陷入困境。”[3]
(二) 農村教育是改良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先決條件。教育與經濟相輔相成、緊密相聯,經濟決定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與方向,教育推進經濟的發展,如果離開教育,經濟不能發展或只能是空中樓閣。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教育,“據國家統計局1989年對67000戶農民的調查,文化程度與人均收入的關系是:文盲戶442.84元,小學戶542.96元,初中戶616.30元,高中戶639.84元,中等職業技術戶740.90元。”[4]農村教育程度的高下與農村人口收入的高低成正比,無疑說明了農村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推行的農村教育政策與措施。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國農村社會中,文盲和半文盲在農村人口中還占有較大比例,“全國4.6億農林牧漁業勞動者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億多人,占22.7%,小學文化程度2億多人,占45.5%。”[5]農村教育的落后影響我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該通過農村教育對農村人口實行經濟訓練,以此改良農村社會,創造農村經濟生活寬裕的美好圖景。
(三) 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重要方法。農村人口素質主要包含技術技能、理論素養與思想道德素質等,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農村人口走向現代化的問題。在我國農村社會,由于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封建意識的殘余及生態文明和管理意識的薄弱,農村人口素質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目光短淺、因循守舊、缺乏現代民主觀念與法治意識、封建迷信、賭博、吸毒、農業科技素養低下以及來到城市后與城市不相適應等現象時有發生,所有這些,其根源就在于農村教育的落后。在我國農村,“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屢禁不止,如封建迷信、賭博、吸毒、打架斗毆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農村教育體制與經濟體制不適應,農村勞動者的素質不高則是根本原因。”[6]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振興農村教育,促進農村人口向更高文明形態進化,使農村人口承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使命,重塑農村人口基本人格現代化范式,使農村人口掌握現代技術與技能,加強農村人口的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等已經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二、 我國農村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教育經費得到全面落實,農村師資隊伍得到鞏固與強化,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突飛猛進,可以說,農村教育無論是從教學體制層面還是教育體制層面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轉型。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農村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出現了許多問題,如農村教育教學結構單一,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機構形同虛設,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基礎還非常薄弱,教學內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還是把應試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而忽視素質教育等等。具體而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教育還面臨著以下諸多的困境與問題。
(一) 農村人口缺乏鄉土之愛而輕去其鄉。城市與農村相比,有著許多天然的優勢,城市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及網絡設施等成為某一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相比之下的農村則處于保守與落后,封閉與貧窮的狀態,再加上國家行政政策的干預,如城鄉二元結構制度的制約,戶籍制度的阻礙,農村人口較難流入城市,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人的可能重要途徑是通過教育而走向城市,因此,在中國社會中,農村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這一因素,在中國傳統農村教育體系中,跳出“農門”,改變農業人口身份成為大多數農村人口教育子女的重要信條,受這一信條的支配,我國農村教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內容,教育教學目標模式,課程設計設置上就帶有很大的“離農”性,被教育者知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而對本縣、本鄉甚至本村的情形缺乏了解。鄉土之情的缺乏,使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后不再回到農村,有些還鄙視農村,說農村人“粗魯、迷信、不衛生”,農村“貧窮、落后,不是人呆的地方”,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二) 教育教學脫離實際而不切實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理論指導實踐的同時也靠實踐進行驗證,孤立地注重其中某一方面是片面的,必將產生認識上與行動上的錯誤。在教育教學中,也應該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但在應試教育的推動下,我國教育在很多情況下理論與實踐產生了背離,特別是我國農村教育。當前,我國農村教育由于跳出“農門”的目的性極強,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或成人教育在很多情況下只是守著必須要考的幾本教材,注重理論的講授,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教材是前后倒背如流,但實際動手能力非常有限。在農村基礎教育方面,根據其教育教學目標,這種做法在某種情況下盡管不如人意,但還是可以得到人們的認同,而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如果說仍舊還照搬上述做法卻讓人產生質疑,特別在我國現實情況下,并不是每一個農村人口都可以進入城市,城市的包容量還非常有限,很多的農村人口在農村接受教育后仍舊必須回到農村。這種與現實產生脫節、缺乏實用的教育教學由于沒有讓學生在思想、心理、技術與勞動技能等方面形成預期的準備,其結果必然頂多為農村制造較多的“書呆子”,空洞而不實用。
(三) 師資隊伍缺乏保障而嚴重流失。教育質量的優劣、社會后備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職業是崇高而艱辛的,應該受到全黨全社會的尊敬。”[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師地位得到了明顯提高與改善,全社會已經形成了尊師重教的風氣。對于廣大農村區域來說,教師地位與待遇的改善不言而喻,但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或與同類型的鄉鎮干部相比,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都處在較低層,工資發放的不足額、延期或任意停發,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與培訓,行政部門無端干預教育,農村娛樂設施的落后,居住條件的惡劣,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毆打教師的現象,所有這些問題導致農村教師在職在崗的不安心工作,一心直想往外調動或轉行從事其他職業,新進人員不愿到偏僻的農村地區,有些甚至不報到上班。師資隊伍的不穩而造成的流失,無疑影響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據統計,1992年,全國流失的教師約45萬人,且大多是農村教師。“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希望在教師,關鍵是要穩定教師隊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否則,基礎教育的改革,教育質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話。”[8]
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教育的主要出路
農村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方法,但農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也存在不少的問題與困境,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農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舊的思想和習慣,農村中還有一些愚昧落后的現象,農民在思想和科學文化方面還存在著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9]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創新我國農村教育體系,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出路已經成為當今時代艱巨而重大的任務。
(一) 農村教育應該使農村人口利用農村特殊貢獻以保存農村固有道德。農村相對城市而言,由于上述一系列原因,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處在落后狀態,這在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都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今天,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在黨和政府積極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也存在這些方面的實際情況。形成農村與城市巨大差距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但是,我們在承認農村相對于城市落后的同時,并不否認農村中的一些固有長處是城市無法比擬的,如優美的環境、樸實的民風、勤儉的美德等,特別是農村中固有的道德。農村人實在、忠誠、守信、安貧樂道等道德價值特征已得到許多人的首肯與認同,農村人也有著敬長尊親、勤勞節儉的良好美德。同時,在較多的農村道德評價體系中,許多人把是不是愛勞動、會勞動、是不是節儉看作為一種衡量人品高下的重要尺度與標準。這些倫理觀念在中國傳統農村社會中是必然的、合理的,是維系農村社會穩定與促進農村發展的制衡器,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如果拋開人格不平等或家長專制或其他的不良影響,其對于維護和形成良好、和諧的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仍不乏繼承意義。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村人口進行教育時,應該努力發掘農村的優點與特殊貢獻對他們進行教育,以此來保存農村固有的優良道德與良好秩序。
(二) 農村教育應該使農村人口發展天賦以造就地方人才。我國廣大的農村區域之所以貧窮、落后,最關鍵所在,是地方人才的缺乏。由于地方人才的缺乏,農村社會的發展與改造缺少“領頭羊”,也缺少改革與創新的精神,人人守著三分地,怡然自得。對于中國農民而言,由于傳統惰性的影響,沒人進行號召與組織或者指導,農村人口的積極性便無法調動。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該通過農村教育培養一批熟悉本地農村地形風貌,物產人情及掌握一定技能的地方人才,通過他們對農村人口產生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為:(1),示范作用。農村地方人才通過他們掌握的技術技能或通過其他途徑首先脫貧致富,在整個農村社會樹立榜樣,就能夠帶動農村人口向他們學習。(2),幫助作用。農村地方人才首先脫貧致富,然后通過技術技能的介紹,優良農產品的推廣,能夠幫助貧窮或落后的農村人口走向富裕。(3)帶動作用。農村地方人才深深扎根于農村,是農村教育培養的本土人才,農村人口知根知底,缺少陌生感,相互之間容易溝通,農村地方人口的一言一行促進農村人口的思維與行動的改變。
(三) 農村教育應該使農村人口了解城市以與城市共同進步。由于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國家行政措施,城市與農村形成為兩個不同的區域,造成了城市人與農村人口的相互偏見與隔膜。城市人帶著頭腦中固有的觀念即偏見與傲慢審視農村人口,認為其粗魯、野蠻與愚蠢,農村人看待城市人是奢侈、放縱與驕傲。相互的偏見與隔膜對城鄉發展極其不利,城市發展所需必要的勞動力無法滿足,造成城市發展的不景氣,農村阻礙城市先進文明的傳入,富裕勞動力得不到合理的轉移,造成了農村的衰落,所有這些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格格不入。城鄉之間的屏障被打破后,城鄉之間的距離縮小,并隨著城鎮化步驟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或來到城市打工、學習,但接著而來的卻是來到城市后,由于對城市的不了解,產生的不適應感與時俱增,始終游離于城市的邊緣而無法與城市融合。因此,對于現今我國農村教育來說,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增添城市知識,使農村人口了解城市的發展變遷,風土人情,城市人的性格特征等等,以達到農村與城市的共同進步。
(四) 農村教育應該使農村人口掌握人生的知識和技能以改善生活。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在大多數情況下,教育與生產、生活是脫節的,“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村教育則由于農村特殊困難的環境更具有這種價值追求上的意向性,其結果是廣大農村人口對于人生的知識與技術技能的忽視,造成了農村人口的愚昧與生產力的低下,這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并不相容。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教育應該著力使農村人口掌握人生的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農村教育應該強調農村人口人生知識的掌握,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陶冶情操、怡養性靈,從而使我國農村人口具有現代文化思想、精神風貌、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質,具有開拓創新、拼搏和進取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農村教育應該使農村人口掌握人生技能,使農村教育結構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向農、工、商皆備的職業教育轉變,拓寬農村辦學的社會服務面,建立農村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并重的制度,形成一專多能的現代農村人口實用技術教育教學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2006.333.
[2]傅寶琛.鄉村教育在大學組織系統中的地位和訓練鄉村教育人才的計劃[J].中華教育界,1930,(10):160.
[3]張寶臣.論農村教育與農業發展的關系[J].教育探索,2002,(4):49.
[4]解思忠.國民素質憂思錄[M].作家出版社,1998.118.
[5][6]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二十年[C].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3、73.
[7]江澤民文選(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2006.371.
[8]李小融.中國基礎教育問題[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354.
[9]溫家寶.關于新時期的農民問題[J].求是,1995,(24):78.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