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助會作為一種古老的非正規金融中介組織形式,作為彌補正規金融市場融資漏洞的一種重要形式的廣泛存在。本文通過介紹日本非正規金融組織——互助會的演變過程,歸納日本互助會演變的特點,從而在觀念、法制建設、風險控制和演變路徑方面為我國互助會的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非正規金融;互助會;演變
中圖分類號:F8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9-0064-03
一、引言
Calomiris和Rajaraman(1998)將互助會定義為:“a voluntary grouping of individuals who agree to contribute financially at each of a set of uniformly-spaced dates the creation of a fund,which will then be allotted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prearranged principle to each member of the group in turn ” 。[1]即一些人自愿組織起來不定期聚會,貢獻出一定資金形成資金庫,根據預先制定的規則向成員輪流分配資金的組織。
互助會作為一種古老的非正規金融中介組織形式,盡管在各國名稱叫法不同,形式各異西方國家稱之為輪協會(rosca),我國稱為會(標會、邀會、輪會等),但卻作為彌補正規金融市場融資漏洞的一種重要形式的廣泛存在。日本的互助會稱為mujin或tanomoshi,我國學者把它翻譯成“無盡”或“賴母子”,從印度、中國和韓國引入,深受佛教傳統的影響。
日本非正規金融組織——互助會活動經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演進過程,對構建高效、穩定、完善的金融體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日本互助會的演變
1.日本互助會的起源
Mujin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255年,主要是指典當融資。在佛教教義中,Mujin是“無窮盡”的意思。Tanomoshi的意思是“值得信賴的社區”。到了室町時代(1338-1467)無盡和賴母子機構得以正式成立。原則上當商業貸款人不能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足夠貸款時,一群人便聚集起來組成無盡和賴母子組織,貢獻出一定金額向資金需求者提供貸款。江戶時期的250多年里政治穩定、寺廟盛行,mujin主要由寺廟組織。成員在取得會款后就不用再繳納會金,這種安排更像賭博而不是互助金融組織。享保年間(1716-1736)由于饑荒和地震,貧困農民人口增加,三浦梅園于1756年設立了慈善性質的無盡組織,向那些歉收的貧困成員提供資金支持,受災成員可以優先取得會金。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從西方國家引進了銀行、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體統,但mujin仍然是普通人,特別是農村居民中比較流行的、重要的傳統融資機構。此時,互助會并不僅僅出于互助目的,而是完全被利益驅動,成為具有合伙或者股份公司性質的商業金融組織。
商業性質的互助組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每個成員取得會款后并不解散,而是多次不斷輪轉;二是并不是每一個會員都可以取得互助會資金,會員繳納的會金有息放貸給企業家;三是企業家為互助會的創辦者。如由Kankichi Kbayashi創辦的Yamato Kai就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性質的互助會,該互助會共有150個成員,每20天繳納5日元會金。
2.日本政府對互助會的法律規范
隨著互助會不斷脫離原有的互幫互助的目的,商業化不斷增強。為了發揮其優勢,規避高利貸性質以及會計程序不透明的劣勢,使互助會成為現代化的機構,1915年日本財務省(MOF)和日本銀行合作制定并實施互助會法(The Mujin Finance Law),對互助會的定義做了明確說明,同時對會款金額、會金、經營期限、成員數量都進行了限制。規定互助會不能持續5年,會款不能超過10000元,成員不得超過100個。從而在法律上承認互助會的存在,并把它納入了國家金融體系的規范化發展的路徑。
The Mujin Finance Law實施后互助會呈現以下特點:(1)互助會開始由專業的企業經理人經營并向成員收取一定數額的管理費用。(2)采用大阪式的(Osaka)籌資方式,即會員得到會款后,每期繳納的會金逐漸遞增,并不像東京式那樣每期繳納的會金保持不變。(3)互助會的數量大大減少,由以前的2363個減少到136個。(4)對資本金的要求。互助會要按照公司方式運作并要求15000元資本金。(5)抽取資金和還款支付的時間期限逐漸規范,統一了收益率算法。時間期限由3000多種規范為1000多種,提供了統一的收益率計算公式。
1931年日本修改了互助會法,允許互助會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存在。192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MOF為了提高銀行業效率,對互助會進行了合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法律上不允許mujin吸儲,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吸收存款。二戰以后政府又一次修改互助會法,擴展了互助會的形式,將互助會轉變為更一般意義上的金融中介。1951年Mutual Bank Act的通過,將互助會重組為互助銀行。互助銀行除了具有傳統的互助會業務外,還吸收活期和定期存款,提供貸款和票據貼現業務,但對貸款有規模和地域限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互助銀行出現了并購浪潮,同時將互助銀行轉化為商業銀行提上了政府重要工作議程。互助銀行經過30多年的發展,80年代末轉變為商業銀行。
由此可以看出,按照時間順序日本互助會先后經歷了合伙或股份制、金融公司、互助銀行、商業銀行的演化形態。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文獻整理
日本互助會納入國家金融體系后,由于過度地依賴政府的行政指導,也逐漸失去了金融決策的獨立性和創新精神。[2]
三、日本民間互助會演變的特點
1.政府主導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特點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日本互助會的演變,更多地體現了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特點,政府在民間金融組織演變的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強制性地將互助會納入了正規金融體系。
2.法律制度建設作保障
日本互助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離不開法制建設。法制推動互助會的發展,互助會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法制建設。《互助會法》的實施是互助會向正規金融體系演變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互助會法經過不但的修改、補充、完善,推動了互助會向商業銀行轉變。目前日本《農林漁業團體職員互助會法》對日本農協的非營利性民間法人組織的性質、主要業務內容及有關監督管理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如規定可接受會員的活期或定期存款,為會員提供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所必需的資金貸款、必要的生產設施的設置、農業共同經營及促進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的有關設施建設等。
3.互助會規模界定
互助會作為民間金融組織,其服務對象為低收入階層、中小企業主以及臨時資金需求者等。在與正規金融機構競爭過程中,其市場定位一定要準確,不能以正規金融機構為發展模式,追隨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路徑。互助會小額信貸,不一定就沒有發展前途,一定要以滿足固定客戶群體的各種需求為核心原則。日本《互助會法》對互助會的成員數量、資金規模、繳納會金的額度,期限等都做了詳細規定,而且對互助會的總體數量也進行了限制,這樣保證了互助會一定是做小,彌補正規金融供給不足空白。
四、日本民間互助會的演變對我國的啟示
1.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互助會的正負兩面作用
互助會是適應了國家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供給不足、缺位的條件而產生的一種次優融資方式選擇,是適應了傳統信貸政策不能有效滿足各階層金融主體的需求,互助會對解決個體小額生產性和生活性資金需求、調節余缺起到了積極作用,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互助會本身的民間性質,未經法律監管,不受法律保護,加上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風險,如果發生倒會事件,互助會就會成為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互助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辦法,不能一味地打擊、排斥,試圖用正規金融取代,而是要認識到其存在的必要性,轉變觀念,正確地加以規范和引導。
2.培育民間互助會正常發展的法律環境
從日本互助會的發展演變中可以看出法律法規的重要規范作用。日本互助會能夠發展成為商業銀行,法律的保障和支撐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我國民間各種合會要走上規范發展道路,首先必須有適當的法律環境做支撐,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法律環境。出臺《互助會法》或《民間金融法》,讓互助會從地下狀態走上地上,合理合法地開展借貸業務。
3.風險控制措施——約束機制
互助會的風險控制機制分為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控制機制。內部約束機制是指在互助會內部實施自我約束措施。一方面是有強制性的儲蓄約束,定期繳納一定的金額作為儲蓄。如可以利用“鎖箱”機制,強迫成員必須向木箱中投入一定資金,把鑰匙丟掉后任何人無法隨時拿出鎖箱中的資金,除非把木箱劈開。也就是說在互助中必須建立一種強有力的儲蓄制度,強迫成員定期儲蓄。或者是將資金交給成員都信任的“金融護衛”保管。這種約束可以通過互助會合約設計來解決,通過一系列的合約條款約束成員的儲蓄意向,這種約束為硬約束。另一方面是利用成員之間的信息優勢,親情、友情、地緣、血緣的關系進行道德約束,這種社會約束只能是無形的,依靠成員的價值判斷去執行,是軟約束。外部控制機制就是將互助會的日常經營活動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體系,對互助會的運作模式、規模、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進行監管和規范。
4.我國互助會演進路徑:一體化
互助會的規范引導路徑有兩種方式:垂直一體化發展模式和水平一體化發展模式。[3]垂直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互助會獲得正規金融資金后將其轉貸給非正式借款人。水平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互助會與正規金融機構作為同等的金融中介組織,按照信貸規則直接進行競爭。圖2顯示了兩種不同一體化模式。

日本互助會的發展演變屬于垂直一體化的方式,將互助會逐步納入到正規金融體系當中。從我國目前互助會發展狀況來看,由于互助會資金來源有限,不具備同正規金融機構平等競爭的實力,根據我國國情,我國互助會的發展可以實行垂直一體化的道路。要實現互助會的垂直一體化發展模式,前提條件是要增加正規金融供給,能夠使非正規借貸者更容易進入正規借貸市場。而且無論是垂直一體化還是水平一體化,首先都要確立互助會合法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名正言順地轉到地上,增強業務活動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Calomiris,C. W.,and I. Rajaraman,“The Role of ROSCAs:Lumpy Durables or Event Insura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6 (1998).
[2]Robert Dekle and Koichi Hamada,On the Development of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s in Jap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 49,No. 1,(Oct.,2000).
[3] Sarbajit Chaudhuri and Jayanta Kumar Dwibedi,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INKAGE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BACKWARD AGRICULTURE: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ROSCA in Japan and Lessons for China
SUN Y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osca in Japan is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s of evolution are concluded,which give some lessons for China in notion,law building,risk controlling and evolution path.
Key Words:Rosca;Financial Institution;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