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南省“一省兩地”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的推進,全省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產業規模、經濟增加值和利潤不斷擴大,大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保持工業企業利潤可持續增長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海南省;工業利潤;增長原因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7-0021-04
隨著海南省“一省兩地”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的推進,全省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產業規模、經濟增加值和利潤不斷擴大,大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63家樣本企業進行調查。調查顯示,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增勢良好,不僅得益于外部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生產率的提高,也與企業社會保障、企業環保等成本外部化有關。為了保持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可持續增長,筆者建議應做好以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強化企業財務管理、加強企業內部成本核算。
一、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基本情況
(一)工業利潤高速增長,利潤率同步提高
自2001年以來,海南省工業利潤規模不斷擴大,穩步增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尤其是2007年表現更為突出。在6年的統計期內,全省工業利潤總額年平均增長率為48.49%。而反映工業產出質量的利潤率指標,也逐年同步攀升,表明工業利潤不僅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而提高,而且質量上也在同步迅速提高(見圖1)。

圖1 工業利潤增長走勢圖
資料來源: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出。
(二)大型企業成為工業利潤增長主體
隨著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海南省大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在不斷提高。2007年,僅中石化海南煉油廠、一汽海馬汽車、金海漿紙廠、盛之業高新技術等4家大型企業完成產值5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2.5%,所占比重由35.7%提高至50.8%,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77.3%,成為支撐海南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大型企業創造利潤占全省工業利潤總額的34.7%(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出。
(三)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呈現差異化發展
隨著海南省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呈現出差異化的發展。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尤為活躍,越來越多涉足工業領域,為海南省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私營企業和股份制工業企業正在迅速發展,成為海南省工業舉足輕重的力量;國有企業對工業利潤貢獻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60萬噸甲醇項目和800萬噸煉油項目等大型企業登記注冊地均不在海南,以及海南省國有資產重組過程中堅持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指導方針,一部分海南省國有獨資企業被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

資料來源: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出。

資料來源: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出。
(四)制造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火車頭
從表3可以看出,制造業已經成為海南省工業的支柱,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等重要指標看,制造業均大大領先于其他行業。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部工業收入的88%,利潤占全部工業利潤的84%。在制造業內部,隨著石油化工項目的投產,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兩個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列第一和第三位。
二、影響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受國內外需求的拉動,海南省工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近幾年,海南省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日益加快的機遇,廣泛參與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堅持稟賦優勢和市場導向原則,將資源優勢與市場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資源型工業。石油化工、化學制品工業的快速成長就是典型的成果。此外,海南省的熱帶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汽車制造業、建材等行業也在國內外需求帶動下,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成本外部化導致利潤更快增長
調查結果顯示,工業企業成本外部化是導致工業利潤更快增長的重要因素。
1.企業社會保障成本外部化。63家被調查企業中有22家企業的“三險一金”費用為0。在上繳“三險一金”費用的企業中,該項費用占被調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最高為20%,最低的不足1%。
2.企業環保成本外部化。63家被調查企業中僅有9家負擔環保成本。如果以企業環保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衡量,所有被調查企業的環保成本比重均低于1%。
3.折舊水平偏低。63家被調查企業平均折舊率僅為5%,其中折舊率最高的為19.29%,最低的為0.1%,反映出被調查企業設備更新緩慢。
4.研究開發費用支出低。63家被調查企業僅有6家有研究開發費用支出,以研究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衡量,研究費用支出比重最高的僅為4%。
5.較低的財務成本。前幾年我國貸款基準利率較低,工業企業可以較低的財務成本融資,有利于企業利潤的高速增長。
(三)通過國有資產重組和科技進步提高競爭力
1.通過整合和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導方針,海南省先后完成了電力資產、汽車項目、有線電視網絡和八所港的重組,轉讓了??诨痣?、中海能源、洋浦氣電、16萬噸瓶級切片、大廣壩水電一期、二期等項目的控股權,不但回收資本18.08億元,而且成功引進了華能、國電、中海油、中石化、一汽、中國有線等戰略投資者。投資建成或正在建設年產15萬臺發動機廠、海口火電“以大帶小”技改工程、24萬噸瓶級切片項目、八所港化學品碼頭、100萬戶數字化電視網絡工程、與大陸輸電聯網工程等,總投資規模達76億元,增量投資是重組和轉讓的存量資產34.23億元的2倍多。同時省政府投資5億元組建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已融資23億元,啟動了一批大型項目,已完成了重組洋浦土地開發公司和投資參股組建新華航空集團,解決了粵海鐵路、西環鐵路貸款問題,并正在實施東環鐵路項目等。
2.以科技進步推動工業利潤迅猛增長。海南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其核心是接軌國內外高起點、高科技和高水平產業,謀求融入大企業的相關產業鏈,成為大產業集群的有機組成部分,努力實現“新興工業省”與“生態省”同生共進,從而促進特區經濟形成比較優勢。2007年,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27家,這些企業已建有研發機構60個,其中包括2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有中級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409人,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3%。在科技投入上,2003-2006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經費投入總額41.3億元,年均10.3億元。僅海口市,從2006年開始,在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上就每年投入500萬元。此外,海南省還實施科技創新優惠政策,如明確提出:省屬及國家駐瓊科研機構,直接用于科學研究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興工業如汽車、醫藥、化肥、飲料、紡織、摩托車、電子信息等工業企業成為海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效應分析
(一)促進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
地方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51.8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42億元,五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速為23.7%。2007年又有陵水、定安、臨高三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加上原有的???、三亞、文昌、瓊海、萬寧、澄邁、儋州、昌江、東方9個市縣,海南邁入地方財政收入“億元俱樂部”的市縣已達12個。新增的三個縣除了陵水是得益于房地產開發外,定安和臨高都得益于工業生產的帶動。目前,全省有2/3的市縣地方財政收入超億元,說明海南省的經濟發展正從點到面推進,呈現出全面發展的態勢。

資料來源: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出。
(二)推動了海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在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帶動下,五年來,全省經濟發展實現了由恢復性增長向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轉變。海南省2007年生產總值(GDP)為1223.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6年增長14.8%。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64.26億元,比第一產業增加值的361.07億元多3.19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結構為29.52:29.78:40.70,第二產業比重比第一產業高出0.26個百分點,年度統計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比例順序從“三、一、二”改變為“三、二、一”。工業“短腿”明顯拉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正朝著產業高級化方向演進。
(三)提高了銀行信貸規模和信貸質量
近幾年,海南省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流向了大型企業,2007年全省新增企業類貸款60%以上流向了大型企業新增貸款,工業利潤的增加帶動金融機構經營效益普遍好轉。2007年,海南省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共盈利7.27億元,比上年增盈13.15億元(見表4)。從賬面利潤反映出農信社虧損了12.45億元,主要原因是農信社改制,為實現規范化經營,年底計提了資產撥備以及壞賬準備金。而且各銀行類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比率持續“雙降”,12月末,不良貸款余額189.90億元,比年初減少0.66億元;不良貸款率15.51%,比年初下降1.48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小督鹑诮y計月報》整理得出。
(四)為政府公共財政轉型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工業利潤增加保證了省政府有充足的財力推動公共財政的轉型、改善民生。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152.4億元,增收50.1億元,增長48.9%,在本級財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農業、教育、環保、衛生、社會保障等支出增加幅度均超過20%,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47.7%,醫療衛生事務支出增長35.7%,教育事務支出增長26.9%。
在2008年省本級預算財力131.8億元中,優先安排民生支出,其中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支出4.4億元,比上年增長22.3%;用于教育支出10億元,增長48.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1億元,增長72.3%;醫療衛生支出3.8億元,增長41.7%。省財政今年拿出2000萬元設立食品、農資物價調節專項基金,提高對價格異常波動的快速反應能力,確保重要消費品和服務價格基本穩定。
四、保持海南省工業企業利潤可持續增長的對策建議
(一)以龍頭企業、支柱產業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
隨著“雙大戰略”的深入,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汽車制造等重工業產業集群正在形成。目前,應利用集群優勢彌補中小企業在規模、信息、技術、人才、物流、管理、資金等方面不足。集群內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創造的特定環境,延伸大企業創造的產業鏈,圍繞大型企業參與分工合作,分享大企業帶來的信息、技術、人才、管理優勢。在資金融通方面,中小企業可以自愿或互利為原則組成信用互助協會,共同出資建立擔?;穑ㄟ^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為成員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解決部分企業因有效抵押不足而出現的資金缺口。[1]
(二)加強財務管理,關注流動性風險
如前所述,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主要得益于前幾年在外部宏觀環境不斷改進的前提下企業以極低的財務成本融資。在貨幣政策從“穩健”向“從緊”轉變的背景下,企業融資成本將越來越高,少數有可能產生現金流問題。因此,人民銀行和銀監局應指導商業銀行加強對國家重點扶持行業和企業的適度流動性支持。
(三)加強企業內部成本核算,保持長期可持續增長
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國家對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已經越來越難以將社保、環保、折舊、研發等非生產成本外部化。有關部門應積極指導工業企業規范管理,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將各種非生產成本納入內部成本核算,保持利潤的長期可持續增長,以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
(四)以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最關鍵的是技術體系的升級,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直接動力。目前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制度上的束縛和約束,主要包括:財稅制度、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制度這幾個方面。這些約束使得企業創新面臨很大的風險:創新資金不足;知識產權受重視不夠;新產品銷路沒有保證等等。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要從科研層面、技術層面、制度層面、技術應用層面、產品制造層面以及市場層面進行統一的溝通與協調,通過借用政府與企業共建科技創新平臺,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為載體,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2]
(五)實現金融創新,發展資本市場,給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本支持
雖然產業結構升級的資金支持可以依靠財政政策的傾斜、政府投入的增加來實現,但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證明,這種方式是低效率、高成本的。因此海南更應進行金融創新,活躍資本市場,積極發展項目融資、抵押債券、企業債券等多種融資渠道,規范民間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市場的強大支持作用;而且金融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其發展本身就有利于改善海南的產業結構。[3]
參考文獻:
[1] 黃平.論構建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的政府支持體系[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9).
[2] 林濤,譚文柱.區域產業升級理論評價和升級目標層次論建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
[3] 張麗君.產業結構軟化——西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