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南省中部地區發展滯后,主要原因在于資源稟賦不能給其提供發展工業的直接支撐,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利益分配機制的缺失制約了其快速發展,思想的因循守舊使其喪失了眾多發展機遇。本文認為,海南省中部地區應該走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跨越工業化發展階段,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中部地區;跨越式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7-0025-03
海南省中部地區包括白沙、瓊中、五指山、保亭、定安、屯昌等6個縣市。2006年,地區總面積957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8%;總人口127.4萬人,占全省的15.3%;而其生產總值為807895萬元,僅占全省的7.7%。[1]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想推進海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重點和難點都在于推進中部地區的加快發展。當前,海南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軌道,瓊北經濟圈、瓊南旅游圈、西部工業走廊、東線沿海經濟帶等區或帶都已經發揮效力或正蓄勢待發,中部地區如何尋找到能發揮自己優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對于趕上并可能超過其他地區至關重要。
一、海南省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海南省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水平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但從總體上說,中部地區的發展仍然滯后,與全省及經濟發展較快城市之間的差距呈不斷拉大的趨勢。
1.經濟總體呈現較快增長勢頭,但與全省差距拉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2000-2006年,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2.4%,特別是2006年GDP增速達到了16.4%,創造了近6年來的新高。但與全省平均發展水平相比,一方面中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相對較低,2006年,中部地區人均GDP為6339元,約占全省的1/2,只有海口的1/4;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所占比重越來越低,從2000年的8.4%下降到2006年的7.7%(見圖1)。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年份《海南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2.產業結構不合理,非農產業比重低
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2000年,中部地區第一產業比重高達56.7%,比全省高出20.2個百分點;2006年,進一步上升到58.2%,比全省高出25.5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非農產業比重偏低,2000年非農產業比重43.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個百分點;2006年該比重下降到4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5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年份《海南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3.財政收入規模小,占全省比重低,且年度間波動較大
中部地區財政收入呈現出一種增長緩慢且不穩定的狀態。2000-2006年,財政收入絕對額從26343萬元下降到25997元,占全省財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0.3%下降到4.2%。與財政收入的不穩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財政支出逐年快速增加,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斷增大,特別是用于教育的支出比重增長更快,2006年,教育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0.5%(見表2)。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年份《海南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4.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
2001-2006年,中部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從1633元增加到2290元,增加了658元,增幅達40.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從2000年的6352元提高到2006年的14108元,增長1.23倍。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收入差距不斷拉大。2001年,中部地區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與全省相差652元,2006年拉大到966元;2000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差1084元,2006年拉大到1782元。
5.出口貿易發展速度較快,但規模仍較小、出口結構有待優化
2003年中部地區6縣市僅有定安縣有出口,2006年出口貿易已擴展到除五指山外的5個縣;出口貿易額也由2003年的367萬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83萬美元,增長4.68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0.42%上升到1.51%(見表3)。但是,從出口產品來看,農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工業品和深加工農產品明顯較少。

數據來源:根據2006年和2007年的《海南統計年鑒》計算得出。
二、海南省中部地區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中部地區的發展滯后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制約因素。
1.中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稟賦使得其無法從從業化中獲得較大收益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國家或地區,大力發展重化、輕化工業是其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一般實行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海南省中部地區可以說目前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加快發展工業應是其快速發展的選擇。但是,中部地區所具有的主要是農業資源、森林資源等不能直接支撐工業快速發展的資源稟賦,發展工業具有先天的劣勢。這就決定了中部地區無法從發展工業中獲得與其他地區相同或相近的發展速度,造成了中部地區滯后于省內其他地區發展的境況。
2.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合理導致中部地區在利益分配中受損
中部地區是海南的“綠肺”,是保持海南省生態環境持續良好的重要“輻射源”。海南要建設生態島,建設成全國人民的“后花園”和“第二居住地”,沒有中部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是不可能的。在過去的發展中,中部地區一直遵循“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思路和原則,為海南省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做出了決定性貢獻,也因此失去了從加快發展中獲得利益的機遇。根據經濟學理論,優良的環境(如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等)作為一種具有很強正外部性的商品,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激勵其持續提供的重要保障。[2]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合理,中部地區沒有從環境保護中獲得經濟收益,利益受到損失,發展滯后。
3.非均衡發展戰略使中部地區發展處于“弱勢”境地
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為了加快全省經濟發展,提升全省經濟總量,海南也在全省范圍內實行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環島的沿海地區。依托有利的區位條件及原有的較好的發展基礎,加上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沿海地區得到了較快發展。而中部地區本來就發展落后,發展基礎差,在發展的統籌考慮中處于“弱勢”,沒有得到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導致其發展基礎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4.思想保守使得中部地區錯失發展機遇
中部地區位于海南內陸,人們的思想觀念受相對封閉的環境影響較深,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守舊觀念的束縛,生活作風散漫,小富即安,容易滿足,“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作為中部地區開發建設的主體,中部人很少能把自己作為一個發展的責任者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建設中去,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習慣嚴格按照“本本”和上級指示來工作,無法識別一些重大的發展機遇,不能根據本地區的實際進行獨立決策,從而往往在面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時,被動應付,錯失很多發展機遇。
三、海南省中部地區發展路徑探索
借鑒國際上經濟落后地區成功發展的經驗,從海南省中部地區所具有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以及當前全國的發展趨勢分析,中部地區應該走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即跨過工業化發展階段,依托本地區優勢資源,實行以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開發為中心的跨越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進入生態文明時代。[3]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走綠色之路
根據中部地區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綠色高效農業。政府要規劃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建設,吸引國內、國際知名旅游企業進入,發展生態旅游業。將自然與人文資源有機整合,形成富有原始魅力的生態旅游產品。突出中部地區森林探奇、生態景觀、觀光農業、黎苗風情、溫泉療養、登山漂流等系列主題,使這些旅游產品有更大的魅力和更強的吸引力。
大力發展綠色熱帶高效農業,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從糧、糖、橡膠為主向多元高效產業轉變,形成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作物、畜牧業等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
2.建立完善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能夠為生態保護提供長期穩定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有利于形成持續推進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促進中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協調發展。建立完善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一方面可實行由政府購買生態效益、提供補償資金方式,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資金的比重,把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激勵手段和市場手段來促進生態效益的提高,如建立林權證交易市場等。[4]補償標準應盡可能地接近于進行生態保護所支付的機會成本。
3.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解放思想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理論基礎。中部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要充分認識到跨越式發展道路對中部加快發展的重要性,把思想行動統一到跨越式發展上來;要重新認識中部地區所具有資源的價值,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作為發展的基礎;要重新審視中部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抓住機遇;要摒棄生活散漫的作風和“小富即滿、不富也安”的思想觀念,認識到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增強發展的壓力感、緊迫感;摒棄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思想,激發敢創敢試、敢為人先的勇氣;摒棄推諉敷衍、無過則喜的思想,激發敢于負責、苦干實干的勇氣;摒棄“等、靠、要”的不思進取思想,把自己真正作為開發中部地區的主人翁,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創造機會,把中部地區的發展真正推向前進。
4.省級政府應該增強對中部地區的扶持
加大對中部地區的財政扶持力度,增加對中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特別是生態轉移支付。加大對中部地區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增強中部地區對外來資金的吸引力。對中部地區的發展生態旅游、綠色熱帶高效農業,給予信貸、稅收、供銷、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增強其發展基礎和能力。采取措施幫助鼓勵中部地區吸引人才,增強人力資本對中部地區發展的貢獻;進一步擴大教育移民規模,提高中部地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對中部地區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學生,財政給予資助,鼓勵他們走出山區,開闊視野,更好地為中部家鄉服務。
參考文獻:
[1] 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 馬中.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趙白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構建海南特色的發展模式[Z].在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發展高層論壇上的演講,2008年4月24日.
[4]董小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關鍵要解決四個核心問題[N].中國經濟時報,2008-01-03.